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正月十五—上元天官賜福日

正月十五—上元天官賜福日

何謂天官賜福?

頭戴如意帽,

身穿綉龍紅袍,五綹長髯,

腰扎玉帶,懷抱如意。

手執「天官賜福」,

背靠花團錦簇「福」字,

頭頂吉祥雲,腳踩萬壽桃,

五隻蝙蝠環繞。

天官賜福,吉慶有餘。

如此多福多壽,賜予人間,

只為美好幸福生活。

正月十五亦是天官大帝聖誕。天官大帝,隸屬玉清境,居寶闕下上元覃恩宮。據《洞玄靈寶六齋十直聖紀經》記載,此日為天官大帝出巡,檢校人間罪福之日,故稱「天官賜福」。最宜獻供、焚香、誦經、懺罪,為過去洗濯愆尤,為將來祈禱祥瑞。

天官寶誥

志心皈命禮 玄都元陽 紫微宮中 部三十六曹 偕九千萬眾 考較大千世界之內 錄籍十方國土之中福被萬靈 主眾生善惡之籍 恩覃三界 致諸仙升降之司 除無妄之災 解釋宿殃 脫生死之趣 救拔幽苦 群生是賴 蠢動咸康 大悲大願 大聖大慈 上元九炁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

天官賜福

「天官賜福」,語出《梁元帝旨要》:「上元為天官司賜福之辰;中元為地官赦罪之辰;下元為解厄之辰。」後來道教又以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司十月十五日生,屆期設齋誦經。明刻《三教搜神大全》卷一「三元大帝」載:「上元一品天官賜福紫微帝群,正月十五日誕辰。」民間則於春節(農曆新年)開始,敬天官以盼福音。

道教寺廟這時都要進行供奉天官的儀式,「天官賜福法」於正月十五晚上做法。

做法程序:先念凈心凈身凈天地神咒—金光咒—燃燈——念寶誥及咒——書寫紅紙——供奉(或張貼)。

具體講解如下:

凈心凈身後點燃一盞油燈,放於南方,面朝南朝燈。然後用一紅紙壓於燈下(一個小碟里倒點油就行)最好是蠟燈(不行買一根紅蠟燭,並放在個小碟里,要不那隻能 是蠟而不是燈)。 燈點好後,念三官寶誥及三官神咒,寶誥及咒要念好,主要是天官,先念寶誥再念神咒,一個個念。具體順序是:先念天官寶誥然後念天官咒;再念地官寶誥然後念 地官咒,最後念水官寶誥然後念水官咒。

念完寶誥及咒後用紅紙豎著書「天官賜福」供奉於神前,跟神堂一起供奉,貼在神堂佛堂里即可,十五晚上寫時不用擺神牌位就供燈就行(一定要先念神咒後書否則神明不會保佑的);寫時最好擺好些供品如:花生、糕點等等(如不能供就只寫「天官賜福」四字貼在家裡,寫時念念家裡人名字請天官賜福於他們)

最後等燈自然熄滅就行。 這個紅紙來年的上元節燒化再請 中元及下元時最好也拜拜三官大帝以消罪解厄。

三官信仰

天官:道教奉天、地、水三神,亦叫三官,天官即其中之一。天官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總主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過去用作祈福消災的吉利話。

三官大帝,指的是道教中掌管天堂、地府、海洋三界的「三官」之神——「天官」、「地官」和「水官」,閩南語俗稱「三界公」,客家話稱為「三界爺」,又稱「三元大帝」。三官大帝掌握了天堂、地府、海洋間的一切事項,是極為崇高的神祇地位,之高其神格僅次於玉帝,所以民間寺廟常與配祀於玉皇上帝之前。

上元節

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天官節、元宵節)﹑中元節(地官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漢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元宵節的習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

2、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

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

3、迎紫姑

在古時,正月十五迎紫姑是民間重要的習俗。紫姑又作子姑、廁姑、茅姑、坑姑等,是民間傳說中的廁神。

傳說紫姑原是一大戶人家的婢妾,因不堪主婦虐待,於正月十五那天激憤而死,天帝憫之,命為廁神。

百姓同情紫姑的遭遇,故在她的忌日(即正月十五)扎其像身迎之祭之。

4、中國情人節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

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5、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6、放焰火

元宵節最為喜人的活動。元宵節夜在廣場都要進行放煙火活動,到時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麗的煙火,煙火越來變得越美,越來越大,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顏色越來越美越來越艷麗。

7、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8、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

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9、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

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10、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元宵風水禁忌

1、民俗認為此日是天宮大帝的誕辰日,應以喜慶為主。元宵節當日,夫妻之間絕不能鬧矛盾,也盡量避免孩子哭鬧,以免給家庭帶來霉氣。

2、元宵節是一個普天同慶的節日,再繁忙的人這一天也一定要休息,避免勞作工具損壞,帶來霉運和財運損失和不利的事情發生。

3、元宵節當日避免看醫生,避免到荒郊野外、墳地、古陵等陰氣和晦氣較重的場所。身體弱、運氣差的人士更應加以防範,以免沾染晦氣上身。

4、元宵節當日若丟失財物,那麼則意味著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好錢袋,一整年很難抓住機遇。因而,應特別注意防範財物遺失。

5、元宵節當日,最好不要借錢給人,否則,今年他人容易將你的運氣借走。

6、元宵節當日,米缸、麵缸不要見底,因為古有斷炊堪虞之說。

7、元宵節當日,應注意衣服不要弄破。否則,容易一年破敗倒霉。

8、元宵節當日,切忌不要殺生、見血。否則,今年易引發破財及病災、傷災。

9、元宵節當日,應避免說髒話、爆粗口。否則,今年易禍從口出、不經意說錯話而帶來禍事侵身。

10、元宵節當日,應避免洗頭、剪髮。因為「發」如同發財的發,而在此日洗髮、剪髮,易將財富洗之一空,一年存不下積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當逸事 的精彩文章:

大年初八:穀日 順星
【道教神仙】—財神

TAG:武當逸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