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兩會聲音:鄉村振興,最根本的是要搞好產業,首先是農業

兩會聲音:鄉村振興,最根本的是要搞好產業,首先是農業

市人大代表、彭州市三界豐碑蔬菜產銷合作社理事長鍾光輝:

除了賣蔬菜 技術經驗也可「上市」

成都市民正在一家蔬菜合作社的菜攤選購蔬菜。資料圖片

產業升級

合作社拿出66畝地,做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投入品的試驗田。「現在,這塊試驗田承擔了省市農科院的項目,還對外承接了種子、肥料商家的試驗項目,收益不錯。」

迫在眉睫

鍾光輝提出建議,建立彭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並以之為基礎構建現代農業生態圈,形成現代農業產業功能集聚區,「這項工作迫在眉睫」。

「鄉村振興,我認為最根本的是要搞好產業,首先是農業。而農業,要先把誰來種地的事情解決了。我們合作社積累了不少技術上、管理上的經驗,如果政府願意,可採購優質合作社的技術經驗,以彌補農業部門服務上的一些不足。」昨日,市人大代表、彭州市三界豐碑蔬菜產銷合作社理事長鍾光輝談起蔬菜、合作社發展和鄉村振興,話就像農田裡的蔬菜:密集又有條有理。

「成都經驗」 可以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

鍾光輝是蔬菜合作社方面的名人,近幾年,三界豐碑蔬菜產銷合作社接待了很多的國內考察團,甚至還有來自美國的公司、吉爾吉斯斯坦的專家組團來參觀。合作社也早已躋身國家級示範合作社行列。鍾光輝介紹,2017年,合作社的銷售收入達到1740萬元。

市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提升農村資源要素供給質效。對此,鍾光輝深有感觸。他認為,鄉村振興的根本是要發展產業,農業當然是鄉村最基礎的產業。「首先要解決人和地匹配的問題。比如,我在村裡做過調查,對於種地的態度,村民有三類,一種是年輕人,覺得效益不高,完全不想種地,大概佔四成;還有一種是五六十歲的村民,他們的態度是可種可不種,大概有三成;還有一些人,希望種地,而且希望規模經營,也有三成左右。」鍾光輝認為,對於完全不想種地的人,應該鼓勵他們把經營權流轉出去,讓土地變活;對於可種可不種的人,應該鼓勵他們入股合作社,讓人和土地都更有用武之地;流轉出來的土地,可以給真心希望在田地上做出一番事業的人。鍾光輝認為,成都之前一直試點的經營權流轉、農業共營制,已形成很好的經驗,可以用來解決這個問題。

解決了誰來種地之後,在多年做合作社的成績之上,鍾光輝還有很多「小目標」,身為豐碑村黨支部書記的他,希望讓村子成為全省、全國有名的經濟強村。為此,他帶領合作社開始「產業升級」。合作社拿出66畝地,做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投入品的試驗田。「現在,這塊試驗田承擔了省市農科院的項目,還對外承接了種子、肥料商家的試驗項目,收益不錯。」他當初做試驗田的目的,其實無非是讓合作社社員看到新老品種對比,拿出有說服力的證據,讓大家種植優良品種。

建議設產業園

助力彭州蔬菜產業上台階

在長期生產中積累了大量經驗的合作社,希望把成熟的植保技術、農產品安全保障體系推廣開來,服務到更大範圍。鍾光輝認為,目前農業局、各級農科院給農業生產提供了很多支持,但因為政府機構人手有限,不能滿足更大範圍的需求。同時,現在社會資本到農村來創業的人很多,但他們的管理者對農業生產、農民組織的經驗缺乏。「我們這樣的合作社,有技術和經驗,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希望政府能對社會化服務提供更多支持,可以採購成熟合作社的農技服務,推廣到更大範圍的田地當中去。」

對於彭州市的蔬菜產業,鍾光輝提出建議,建立彭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並以之為基礎構建現代農業生態圈,形成現代農業產業功能集聚區,「這項工作迫在眉睫」。「彭州市作為農業大縣,蔬菜全產業鏈發展和農產品物流全國領先,是農業部確定的全國唯一國家級蔬菜專業市場,是全國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卻沒有建立打破行政區域界限的現代農業功能區、現代農業生態圈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如果可以及時設立,並加快建設,我認為可以有效地促進產業發展,讓彭州蔬菜產業更上一個台階。」

成都商報記者 李秀明 攝影 王勤

市政協委員、成華區猛追灣街道 祥和里社區主任陳燕:

建小遊園、造微綠地 祥和里的拆遷不一樣

「政府工作報告對於今後五年重點完成的五大任務的部署,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成都市政協委員、成華區猛追灣街道祥和里社區主任陳燕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不僅是社區基層的主任,也是一名普通的成都居民,近年來也實實在在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在提升城市品質和生活環境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績。她透露,今年祥和里社區也將啟動建設小遊園、微綠地,屆時,市民從339天府熊貓塔看下來,就會看見環境更優美的城市風貌。同時社區居民也會有更多的休閑空間。

陳燕告訴記者,自己很喜歡跑步,在自己生活的社區喜歡跑步的市民不少,自己也是其中一員,在今年跑步的過程中,能很明顯感受到空氣質量的變化。作為一名基層社區工作者,陳燕也期盼能夠看到更多的綠地,「祥和里社區的拆遷不再是樓宇的拆建,而是做小遊園和微綠地,這樣的構建我們也很期待。」陳燕介紹道,祥和里社區附近有成華公園,新華公園又在重建,居民對綠地的期待值很高。

成都商報記者 李彥琴  實習生 陳星宇

市政協委員、川農大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書記周倫理:

創建「國家農高區」 打造鄉村振興的「尖點」

「成都農業科技創新資源眾多,有許多農業相關領域的科研院所,應該形成強大的聚合力量」。昨日,市政協委員周倫理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此次準備向大會提交的提案,是有關如何發展都市現代農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建議。

作為四川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書記,周倫理一直聚焦都市現代農業發展。在他看來,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民的現代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實現農業農民的現代化,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因而,他建議整合成都的農業科技創新資源,打造鄉村振興的創新「尖點」。

建議成都全力

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資源聚合

「成都農業創新資源不僅富集,且成都農業起點很高」。周倫理表示,成都有國家級、省級、市級的農業領域科研院所,也有四川農業大學等高校,但尚未形成聚合力量,協同度不高,沒有形成本土化的關鍵技術。在技術成果的運用過程中,產業貢獻率不夠高。

周倫理表示,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方向。當前,成都正在創建「國家農高區」。成都將以創建「國家農高區」為切入點,來打造鄉村振興的「尖點」,並實現「尖點」擴散,起到示範引領作用。在他看來,農業高新技術產業貢獻率增大,產業興旺應成為成都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亮點。「成都農業起點高,高端創新資源多,應該為全省乃至西南地區的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經驗和技術」。

因此,他建議整合科研創新資源,全力推動農業科技創新資源聚合。「一旦形成聚合力量,聯合起來進行創新突破,成都將在高位上起到更大的引領、示範作用」。

除了資源聚合

要培養「有情懷」的農業人才

周倫理認為,要聚合農業科研創新資源,首先要進行機制創新,敢於突破。此外,還要以重大項目為突破口。項目一定要以產業的思路去進行評價評估。

去年,成都都市現代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立,周倫理擔任該研究院的董事長。周倫理告訴記者,這一研究院的成立,就是多方資源聚合的一次探索嘗試。這一研究院將成都市政府、溫江區政府,與四川農業大學、農林科學院等校院地資源進行聚合,將瞄準成都都市現代農業領域的瓶頸問題遴選主攻方向進行高新技術研發,加速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構建,形成功能更全、鏈條更長、專業更強的眾創空間。

此外,周倫理還認為,人才培育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尤為重要。匹配現代化農業農村的新型人才,除了要在生產環節技術過硬之外,更要進行綜合提升,要培育「有情懷」的農業人才。

成都商報記者 王垚

市政協委員、四川心道天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仕洪: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建議鄉村基礎設施加速提檔

「在成都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我認為必須強化要素保障」。昨日,市政協委員、四川心道天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仕洪提交了自己的提案,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要素保障的強化和完善,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

作為大型農業企業的董事長,市政協委員李仕洪一直關注「三農」發展。在他看來,當前,成都的農業、農村正邁向現代化,農民也逐漸步入職業化,因此,應強化鄉村基礎設施的配套建設,匹配逐漸提升的農村發展。

具體如何為鄉村振興提供要素保障?

李仕洪建議,首先要在規划上提供保障。他表示,制定科學合理的鄉村規劃,不能只考慮農業生產,而是要進行綜合規劃,結合文化、生態、旅遊、特色產業等多項定位,「不能只進行局部考慮」。

在他看來,農業農村的現代化,使得人們的既有觀念也逐漸提升,農業不再只涉及生產,城鄉的差距也越來越小,因而,很多項目、投資和人才願意進到鄉村。但這就需要政策的進一步完善。李仕洪表示,政策的保障未必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更需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創新投融資機制。

在技術要素保障方面,李仕洪建議成都眾多的農業科研院所進一步形成聚合力量,在研發上進行技術突破,並對農民進行農業技術、經營模式、政策、創新等培訓。

李仕洪認為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也格外重要。「大量的項目進入鄉村,只能解決項目之內的設施建設」,他認為,農村整體的公共基礎設施,還有待進一步提升,這也是農村現代化建設中不可忽視的民生大事。

成都商報記者 王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都商報 的精彩文章:

24歲男子從雙流一小區樓頂縱身跳下 經搶救無效死亡
武侯祠大廟會「鑒寶大會」熱鬧開場 專家:可惜真傢伙太少了

TAG:成都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