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扣扣殺人案」輿情報告

「張扣扣殺人案」輿情報告

「百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用在這裡真的合適嗎?我看未必。

說實話,剛看到張扣扣案時,我確實也從心裡為他解釋過,將那些小說電影里的悲情故事嵌套在他的身上,可那是幻想,不是張扣扣本人,那些故事是追求藝術拷問心靈的作品,更不是現實社會。

1

事件概述

2018年2月15日,陝西漢中市發生一起殺人案件,犯罪嫌疑人張扣扣持刀將鄰居王自新及其長子王校軍當場殺死,將王自新三子王正軍刺傷後搶救無效死亡後於2月17日投案自首。由於該案件中死者之一曾於22年前故意傷害致張扣扣母親死亡,網路上出現犯罪嫌疑人張扣扣係為母報仇的說法,甚至稱其為「英雄」,導致網路輿論出現分化,引起人們熱議。

案件發生後,漢中市政府新聞辦2月20日發出的通報稱:「張某某對1996年王正軍故意傷害其母致死一事懷恨在心,伺機報復王家。2018年2月15日,張某某在自家樓上觀察到王自新、王校軍、王正軍和親戚都回到其家中並準備上墳祭祖,張某某戴上帽子、口罩,拿上事先準備好的單刃刀尾隨跟蹤伺機作案。在王校軍、王正軍一行上墳返回途中,張某某持刀先後向王正軍、王校軍連戳數刀,隨後張某某持刀趕往王自新家,持刀對坐在堂屋門口的王自新連戳數刀,致2人當場死亡、1人重傷搶救無效死亡。然後張某某返回自己家中,拿上菜刀和事先裝滿汽油的酒瓶,將王校軍的小轎車玻璃砍破,在車后座及尾部潑灑汽油焚燒,之後張某某逃離現場。」通告中還附上張扣扣母親22年前法院判決書,說明其母死亡過程及法院判決。

2

輿情分析

「張扣扣殺人案」發生以來,輿論關注度自2月22日達到頂峰,隨後討論度成波動下降趨勢。

2月19日,新京報發出報道《陝西漢中除夕殺人案死者之一曾致嫌疑人母親死亡》,多家媒體予以轉載,同時「為母報仇」的說法被公眾熱議,部分網民認為張扣扣的行為具有江湖俠義之風,是對母親之死難以釋懷的做法。

同時一些自媒體對張扣扣殺人行為予以分析解釋,「六神磊磊讀金庸」在其公眾號發文《張扣扣案: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稱:「張扣扣的案件里,如果那些傳言是真的,對方有權有勢,所以當年就給輕判了,那說明當時治權不成功。在張扣扣的心裡,法治的公平就建立不起來。他就會追求所謂的第二種「公平」——武俠的公平。」於此之後,許多自媒體利用此案件追熱點、蹭熱度,不顧是非隨意解說評論,混淆大眾的關注點,「歌頌」張扣扣是豪氣江湖俠義或者母子親情大愛,將張扣扣的行為虛化為對母親的愛與復仇,甚至認為他是英雄。

隨著逐漸增加的一邊倒的大眾觀點,2月20日,界面新聞《知情人講述:我所知道的張扣扣殺人案》,澎湃新聞《村民談張扣扣被稱英雄:殺人是英雄?簡直胡說八道》兩篇報道發布,重新解讀「張扣扣殺人案」,帶來一輪輿論反轉勢頭,新京報發表評論《「點贊」殺人嫌犯張扣扣,混淆了是非!》,官方媒體開始引導輿論走向。

2月22日,錢江晚報發表評論:《張扣扣為母復仇不是孝道 而是毀滅之道》稱:「認為法律不公平的,也應該拿起法律的武器維權,學會用法律說話,用法律維權,用法律解讀,用法律來約束自己,才是我們這個時代應有之義。為張扣扣叫好的聲音中,有那種圍觀不嫌事大的起鬨心態,更有不顧法律不計後果的戾氣。我們已經邁入法治社會,雖然局部仍然存在司法權可能被濫用的事,但作為一種社會大環境,權大於法已經是過去式,不能再用舊時的一些陳舊觀念來評判現代人的行為了。冤冤相報的江湖已經遠去,沒有必要留戀。張扣扣案的恩與怨只有法律能了斷,法律也是最終的回答。」

2月27日,人民網評論《張扣扣殺人案輿情反轉啟示:行兇犯罪不能被美化》,重理「張扣扣殺人案」的輿論發展,對輿情進行點評,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不僅張扣扣案,很多社會熱點事件都是洶湧的輿論能量被單薄的事實所挑動,真正撬動民間輿論觀點發生變化的,還是官方的及時回應,以及媒體對事實的報道。這提醒我們,無論是宣傳部門、傳統媒體還是自媒體,都有義務將輿論思路拉回到事實與法治的路線上來,要意識到話語權的分量,秉持專業性。媒體更應該平衡、翔實地報道,不應渲染情緒。」

根據數據顯示,「張扣扣」殺人案在微博熱度討論最高,熱度排名依次為:微博、網站、微信、客戶端、論壇。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的傳播憑藉其快、廣、互動性強的特點,擁有著極強的傳播效果。

03

「張扣扣案件」引發的輿論反轉事件已經不是獨例,隨著人們知識層面的不斷豐富和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社會時政新聞,擁有更高的社會話題參與度。更多的人會在網上發帖、更貼來發表意見。

然而,網民的認知度並不統一,一部分網民容易受到網路信息的誤導,缺乏對事情的理性判斷,低成本的網路話題參與度又使得許多網民將評論變為一種自我情緒的宣洩,容易造成網路環境的混亂,一旦碰到某些容易觸髮網民消極情緒的敏感新聞,或是「張扣扣案件」這樣容易將網民不成熟的自我情緒帶入事件而偏離當代社會發展的事件,網民的情緒渲泄很容易通過新聞跟帖大量匯聚,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網路輿論發生偏離,相對集中的偏頗觀點容易帶來群體的盲從和衝動。

在此事件中,不可忽視自媒體人的自我素養。在新媒體環境下,更多的網路紅人、大V、自媒體從業者擁有很高的關注量,憑藉自身的影響力傳播信息的同時要擔負起社會責任,不應為追求利益隨意蹭熱點,引熱度。

在這樣的環境下,官方媒體及時發聲引導輿論走向就極為重要,依靠官方媒體自身的專業素養,讓正面的、理性的報道和評論來平穩整個輿論環境,在監控的同時更要注重引導,要「疏」而不是一味地「堵」,從而讓人們在發表評論時更理性,營造良好的網路輿論環境。

對於這個事件,這是一篇筆試作業。拋開官方的總結不說,自媒體現在的確很亂,然後就有人一直的堵,越堵人們越抗拒。言論自由很難,可是聽著有些人雜七雜八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也很難。

文字冷冰冰,鍵盤沒熱度。

如果受了法律管不了的委屈,怎麼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私小調 的精彩文章:

TAG:文私小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