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最早揭開吳哥王朝神秘面紗的,竟是一個中國人!

最早揭開吳哥王朝神秘面紗的,竟是一個中國人!

「真臘國(柬埔寨)又叫占臘,他們叫甘孛智。元朝按西方人的翻譯,叫它「澉浦只」,也就是「甘孛智」的近音。從溫州出海,也不知道有多遠。經歷福建廣東許多港口,又過了七個州洋,經過交趾海,到了占城。到占城時,颳起順風了,隨風行了半月到了真浦,這才到了真臘的國境。又從真浦行舟到坤申針,過了崑崙洋進入港口。大概有幾十個港口的樣子。只有第四個港口可以進入。其餘都是淺沙灘,不能過巨大的舟船。但是巡視這些港口都是一樣的老藤古樹,白色的蘆葦,黃色的沙灘,並不是很容易辯認的。所以船員都把尋找港口當做最難的事。從港口往北,順著水流行半個月,就到一個叫查南的地方,是真臘的一個郡。又從查南換了小船。隨著河流行了十幾日,經過半路村、佛村、渡淡洋,就到了真臘的國都干傍取,都城有周長有五十里。按西方人的說法,真臘的國境有七千多里。從國都向北要走半個月才能到占城,從西南也要行半個月才能到暹羅。從南走十天就能到番禺。它的東面是大海,很久以前就是各國通商的重要口岸。元朝的統治者入主中原以後,認為自己皇權天授,天下所有的國都應該成為元朝的屬國。被元朝皇帝委派管理占城的元帥索多,曾派一個虎符百戶,金牌千戶到干傍取宣讀皇帝的詔令,真臘的國主居然把兩個人抓起來不放回來。元貞乙末年六月,皇帝派使臣出使真臘,筆者周達觀也有幸隨行。第二年的丙申二月離開寧波,二十日從溫州港出海,三月十五日到達占城。在往真臘的途中,遇到頂頭風,一直到七月才到了真臘,不久真臘的國主表示願意臣服。大德丁酉年六月回國,八月十二在四明港登岸。周達觀認為自己對真臘的風土人情雖然不能盡知,但也知道一個大概,就寫了這本《真臘風土記》 」

這是《真臘風土記》總敘中的描述。《真臘風土記》,作者是一位元朝時期的官員,名字叫做周達觀。

那麼真臘又是何方土地呢? 周達觀到真臘去幹嘛呢?

元世祖忽必烈年間,蒙古人兵鋒抵達東南亞的占城,也就是現在的越南,當地濕熱的氣候和茂密的叢林的環境並不利於蒙古騎兵的作戰,蒙古人的擴張並不順利。

元世祖死後的第一年,元朝的第二個皇帝成宗繼位,國家的擴張還在慣性的發展,在得知越南的邊上不遠處還有一個不小的國家名叫真臘之後,占城的蒙古人首領索多想要不戰屈人之兵。他派出了一個虎符百戶和一個金牌萬戶前往真臘出使,誰料竟然被真臘國王給扣了下來,這一下事態變得複雜起來了。

經過成吉思汗,蒙哥,忽必烈等幾個可汗的瘋狂擴張,蒙古人的兵力使用已經到達了冷兵器時代的極限,蒙古軍隊的中僕從軍的比重越來越高,蒙古戰士開始變的惜命,軍隊的戰鬥力開始下降。加之忽必烈新死,成宗威望未足,對於新皇帝而言,即便取得一場對真臘的勝利,在先皇赫赫武功的映襯下也會暗淡無光。於是成宗思前想後,決定先派人去摸摸底,看看這個真臘國到底好不好打,值不值得打。

周達觀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率領一個使團由海路換陸路,跋涉半年之後終於抵達真臘,隨後真臘國王願意臣服,一年後周達觀返程,寫出了《真臘風土記》。

吳哥窟是東方四大文明古迹之一,與中國長城、印度泰姬陵、印尼婆羅浮屠齊名。其它古迹從問世起,就為世人頂禮膜拜,但吳哥窟卻在柬埔寨的密林深處隱藏了400多年才重見天日。

「真臘」,就是吳哥王朝時代的柬埔寨,至今未知此漢名的由來。現在的暹粒,是古代吳哥王朝的所在地,原稱吳哥,後改名「暹粒」,意為「打敗暹羅人」。在吳哥王國最強大的時候,現在泰國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寮國南部和越南西南部都在吳哥的版圖之內。

此時的真臘正處於吳哥王朝統治時期,國王因陀羅跋摩三世接待了來訪的元朝使團,並安頓他們在吳哥城住下,這一住就是11個月。 因陀羅跋摩三世怎麼也不會想到,正是因為元 朝的這次來使,才使得吳哥城的輝煌為外界所知。而促成此事的正是元朝使團中的一位溫州人——周達觀。

九世紀初,高棉人建立吳哥王朝,並於九世紀末開始建造首都耶輸陀羅補羅(即吳哥城)。當時的國王耶輸跋摩一世下令建造一個巨大的人工湖,並於巴肯山上建造氣勢恢弘的巴肯寺、象徵印度神話世界中心的須彌山以及眾多的印度教寺廟。

1181年,國王闍耶跋摩七世在驅逐了占城人之後,重新啟動了吳哥城的建設,築起高高的城牆,建起了護城河,修建了大批寺廟。真臘的疆域也向外拓展到了今日的緬甸、寮國和泰國的境內,成為東南亞最強大的國家,吳哥王朝進入鼎盛時期。

真臘當時有90多個屬郡,各屬郡都設置官署;地方村落則由「鎮守之官」管理。在「城郭」和「宮室」兩節中,周達觀記錄了吳哥城的建築和雕刻。

國王進出的場面極其壯觀,前有軍馬護衛,後有旗幟鼓樂跟隨,由三五百宮女簇擁著,還有用金子裝飾的羊車、鹿車和馬車。大象走在前面,每頭大象都配有紅傘遮陽。國王乘坐大象,手持寶劍,象牙用金子套著,涼傘的傘柄也全都用金子裝飾,極其奢華。

真臘的氣候和土壤適合種植水稻,一年可收割三四次。每年農曆的四月至九月為雨季,十月至次年的三月則無雨。雨季時, 傍水而居的人們遷移到山後居住,等雨季過後又遷回原地。農民會根據氣候和土地的情況調整耕種方式。周達觀還詳細記載了當地人的釀酒、製鹽、造船、織布、養蠶等活動。

真臘國內有不少華僑,被當地人稱為「唐人」。他們大多來自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在這裡逐漸安家立業。吳哥城內沒有店鋪,但每天都有集市,貨物都擺放在蓬席上,最受當地人喜愛的是中國的器物,產自中國不同地方的水銀、銀硃、紙札、硫黃、焰硝、檀香、草芎、白芷、麝香、 麻布、黃草布、雨傘、鐵鍋、銅盤、水珠、桐油、蓖箕、木梳、針等物品。

正如周達觀所說:「其風土國事之詳,雖不能盡知,然其大略亦可見亦。」通過這些記錄, 我們看到了一個清晰的吳哥王朝的盛世輪廓。 然而進入15世紀,已經衰落的吳哥王朝逐漸陷入與周邊國家的戰爭中,屢次遭到暹羅、占城的攻擊。

1431年,暹羅軍隊攻陷吳哥城,城內的建築和設施遭到大肆破壞。1434年,為避免繼續受到威脅,吳哥王室遷都到今金邊。吳哥王朝500多年的都城就此被遺棄,成為廢墟,並淹沒於茫茫叢林中。直到1861年1月,法國植物學家亨利?穆奧在原始森林中發現了宏偉驚人的古廟遺迹,吳哥城才「重返人間」。

對柬埔寨來說,吳哥王朝是無法忽略的重要時代,吳哥文明是彌足珍貴的歷史遺產。由於戰亂和斷代,吳哥文明沒有豐富的文字記載,吳哥窟能「重返人間」,源於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 在中國古代,儘管也曾有過對真臘的隻言片語的介紹,卻從未有人像周達觀這樣如此細膩真實地記錄下吳哥王朝的方方面面。在周達觀的筆下,既有輝煌壯觀的吳哥建築,也有鮮活淳樸的人民生活,《真臘風土記》把十三世紀的吳哥文明定格在了這 8500 多個漢字里。

現在的吳哥遺迹還僅僅是龐大吳哥王朝的一部分,實際上的吳哥王城面積還要大得多。科技的發展已使考古變得非常容易。

2007年8月,澳大利亞、法國與柬埔寨組成的考古團隊,在美國太空總署協助下,以雷達掃描深埋在暹粒地下的王城,發現比原先預估大至少三倍。古城的市中心面積超過六百平方英里,幾乎趕上一個大倫敦的面積,而雜亂的相關建築繼續伸延至數百平方公里之外。古城內一個單一的水力系統連接整個城市網路,而且可能提供給吳哥城居民穩定的食水來源。所有的水塘都有出口和入口,有分散水流的渠道,還有一系列非常先進的控水裝置,例如溢洪道。不過,古城可能幅員太廣難以維持,再加上農耕密集,中世紀天氣變暖,以及過度砍伐帶來的災難,最後導致它的文明崩潰。

關於吳哥窟的三部紀錄片,分別從不同的視覺展現了吳哥王朝的輝煌和湮滅。

觀看網址:

【探索頻道】 密林深處的偉大建築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1151670/?redirectFrom=h5

【國家地理 】 探秘吳哥窟

【BBC 】 亞洲巨大的遺迹:柬埔寨吳哥窟

視景紀錄,拉近你和世界的距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是什麼讓我們變成如今這樣,不再來往
這些食物會傷害男人的腎臟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