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淺談未來海戰的基本模式

淺談未來海戰的基本模式

原標題:淺談未來海戰的基本模式





1月7日,由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國防科技工業海洋防務技術創新中心和遠望智庫聯合主辦,同方工業有限公司協辦的首屆「海洋防務創新論壇?遠望論壇」——首屆「未來海上作戰」研討會在北京清華科技廣場舉行。來自軍地相關機構600餘名人員參加了會議。


海軍研究院錢晉研究員做了題為《淺談未來海戰的基本模式》的報告。依據海軍戰略軍種特性,錢晉概述了海戰構成所涉及的要素,並結合海軍主要武器裝備的運用,介紹了"以海制海、以海制陸"兩種海戰的基本模式。以下為報告全文:


海戰,是依據國家戰略要求,依靠海上優勢和戰役戰術策略的博弈,通過在相關海域攻守雙方對抗,在一定時間內獲取對指定海洋區域的控制權。


雖然在海戰的實踐中,交戰雙方都無法對海洋佔領和分割,但都力圖在一定的海區和時間內,創造並建立起有利於己而不利於敵的作戰環境和作戰態勢,以把握主動權,能為後續的作戰行動創造前提條件。由此,如何保證我方使用海洋,而不讓敵方使用海洋或限制敵方使用海洋,始終是海上作戰模式構架的基本點。


一、構成要素


對海戰模式的認識,必然涉及海戰構成的有關要素,如:國家戰略和海軍戰略、海戰場打造的目的、海上作戰平台和打擊武器的運用、相關兵力的部署和使用等等問題。


(一)部署方式


從頂層上看,海軍的部署方式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使該海域作為國土防禦海上方向的防禦屏障,構築「以岸制海」的作戰模式。即把海作為一個屏障,利用我岸上的兵力,來控制這片海洋。


二是將該海域作為打擊敵方海上活動的經濟、軍事力量的陣地,形成「以海制海」的作戰模式。即以海上一些關鍵的海峽隧道,包括一些關鍵的海域,作為要道,來進行遏制。「以海制海」,多存在於實施遠洋戰略的海洋國家,也是海軍與傳統以陸軍為基礎建立的水師區別的分水嶺,主要通過在關鍵海域實現海上力量長期或一定時期的存在,削弱對應存在的敵對國家海上軍事力量,實現對相關海上航線和海峽通道的控制,限制敵對國家海上力量運用,達成進一步加大國土防禦縱深和國家利益防護範圍或是壓縮敵對方國家海上戰略運用空間的目的。其主要作戰部署方式就是「要道遏制」。

三是該海域能作為襲擊敵方國土的基地,造就「以海制陸」的作戰模式。「以海制陸」,是在實現「以海制海」的基礎上,依據國家全球戰略的需要,通過獲取全球的海上航行自由,將艦艇等作戰平台機動部署在相關海域,作為對其構成所謂威脅的國家實施力量投送的海上基地,視情對其沿海甚至一定大陸縱深的政治、經濟、軍事目標摧毀或佔領。


第一種模式是以守為主,第二種是攻守兼用,第三種以攻為主,而且前兩種的結合與後兩種的結合正好構成海戰形成所需的對立面。由此,從海軍戰略性軍種的特點和凸顯進攻作戰性質看,將更加側重於「以海制海、以海制陸」的作戰模式,並以「要道遏制、力量投送」作為主要部署方式,以電子戰、水面戰、水下戰、空天戰、水雷戰、兩棲戰以及特種作戰的運用為著眼點。


一方面可以使國土防禦的縱深擴展到敵方的沿岸海域或近海海域,從而降低戰爭在本土發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可以削弱敵對方可能發動戰爭或是使戰爭升級的潛力,從而遏制戰爭甚至攝止戰爭。其主要作戰部署方式就是「力量投送」,即:以陸上及海岸線為目標,依託海上作戰平台裝備,遂行火力、兵力投送,甚至在有些情況下包括水雷布設為典型代表的兵器投送。


(二)作戰運用


在兵力的編成上,要確保由多艘戰船組成的一個艦艇編隊,所形成的一個基本作戰單元,進一步凸顯「平台獨立、統一控制、信息融合、功能互補、整體聯動」的特性。聯動的周期是越來越短,發現即摧毀。過去從發現到摧毀有一個漫長的過程,現在的要求是發現即摧毀。因為發現和摧毀,並不是一個人去完成的,而是由多人聯合完成的。


在戰役籌划上,要確保「出得去、到得了、呆得住、打得響、撤得回」等階段的銜接。「出得去」是指能夠離港,對方可能會對你的離港行動進行對抗措施。「到得了」目的地,要求航程規劃的範圍是艦船本身航程能滿足的,而且在航渡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對抗。「呆得住」,是指到達指定海域能夠呆得住,因為海上的孤立性和特殊性,靠單艇、單艦是做不到的,必須要依靠編隊。「打得響」是指遇到了對抗,要把握戰機先機作戰、先機制敵,還要能回擊第二槍,要打得響,打得贏。最後是要「撤得回」。如果做不到這五點,說明在作戰的準備上是有問題的。


在戰機把握上,要確保「既能打響第一槍,也要能回擊第二槍」。


在戰術使用上,要確保「看得清、辯得明、跟得上、打得准、擊得毀」等行動環節產生鏈式效應。只強調「打得准、擊得毀」是不夠的,「看得清、辯得明」必須要跟上。這五個行動環節不可分割,產生鏈式效應。


(三)核心兵力


所涉及的核心兵力,是在航天系統不斷從戰略應用向戰術應用甚至向裝備操縱、武器控制應用拓展的支持下,以航母編隊、兩棲編隊、攻擊型潛艇為三大支柱;在具體的作戰手段應用上,仍以海軍傳統的打擊武器和作戰平台為基礎,將隨著科學技術的推動,不斷融入無人作戰平台以及新概念、智能化的武器和系統。

航空母艦作為海上最大的移動基地,是實現「要道遏制、力量投送」作戰部署的最具代表性的裝備平台,也是進行海上軍事威懾的戰略性力量,被譽為國家地位的象徵。


在遂行相關的軍事行動中,航母通常以編隊形式出現,而且以單艘為核心編成最為常態,如美國海軍稱之為航母打擊大隊的航母編隊由1艘航母、1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3艘阿利·伯克驅逐艦、1~2艘攻擊型核潛艇、1艘後勤支援艦組成。


兩棲攻擊艦,則作為兵力投送海上基地最具代表性的裝備平台,是達成對敵國領土「佔領」的海上跳板。在遂行相關的軍事行動中,兩棲攻擊艦通常也是以編隊形式出現,多依據執行的任務要求以一至數艘為核心編成;而且在編隊中除了擔負護航的驅逐艦、護衛艦、攻擊型潛艇外,還會依據兩棲作戰的規模編入一定數量的登陸艦;同時航母編隊有時也會與其協同行動,遂行空中掩護或火力支援行動。


水面作戰艦艇編隊和攻擊型潛艇,除了在海上擔負傳統戰術攻守的角色外,與對地巡航導彈的結合,通過實施遠程「點穴」和「外科手術」式打擊達到戰略目標,改變了傳統「以海制陸」大規模摧毀的作戰方式,使之躍升為戰略進攻力量。


其中,海基巡航導彈:將現代計算機技術、驅動技術和打擊技術的有機結合,依靠情報-指揮控制-感測器-打擊平台-火力控制-武器-目標-戰場評估的環環相扣、迴路閉合的作戰信息鏈路,以精確的任務規劃、精確的情報偵察和監視、精確的導航與控制、精確的目標識別定位、精確的制導命中、精確的毀傷以及精確的戰場評估,構成了完整的精確作戰體系。


同時,在今天及未來一定時期內,海軍已成為衛星的最大用戶之一,尤其是以偵察、預警、定位、導航、通信等衛星為主體的軍用航天系統在戰場偵察監視、打擊目標指示、打擊效果評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在未來海戰中的作戰手段也會在傳統的作戰平台和打擊武器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作戰系統也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不斷升級,進一步強化了艦艇編隊內信息態勢的共享性、武器使用的聚焦性、平台機動的有序性、行為轉化的精確性;新概念武器的推陳出新,進一步豐富了海戰的攻防打擊武器。


例如,無人作戰平台應用將更加廣泛,在空中不但將與「網路中心戰」溶為一體,使海戰場的信息節點的部署進一步靈活適應海戰運用的多變性,而且在傳統的支援、保障的偵察領域上有所突破,在監視取樣、核查評估、電子對抗、通信指揮等作戰使用範圍上也有進一步拓寬,還涉及如電子干擾、精確打擊、定點轟炸等攻擊作戰行動領域,並融入導彈防禦系統攔截巡航導彈和戰術彈道導彈,甚至可代替有人駕駛飛機對敵防空區進行攻擊和空戰等等;在水下既豐富了水下戰場與敵方水下作戰平台和打擊武器的對抗手段,還進一步提高了水中和海底的「透明度」增強了海戰中的主動權。


二、要道扼制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存在著與許多國家利益悠關的海上航線和海峽通道,一旦進入戰爭狀態或准戰爭狀態,都將可能成為敵對雙方需要控制的要道,而且航母編隊或水面作戰艦艇編隊、潛艇往往是主要力量。其中,在未來一定時期扼制要道的運用中航母將更具代表性,如美國在全球定義了16個海上關鍵要道就是其航母打擊大隊所擔負的重要任務之一。


運用時,一般以單航母編隊為運用的常態化形式,雙航母多可能是出現在任務交接或航渡中的相逢區域;而且,航母艦載機和編隊內護航艦艇,採取有關部署和行動,形成完整的防禦體系,是能夠在指定海域「呆得住」的重要舉措之一。部署區域多是敵對方或我方海上經濟和軍事通道的關鍵海域或海峽水道。實施時分為航渡和待機兩個階段。

(一)航渡


在受領任務後,通常事先要針對敵方潛艇守株待兔戰術,對相關海域進行掃海,降低敵方潛艇存在的概率事件;遂行這種掃海行動的兵力,即可以是航空兵,也可以是水面作戰艦艇、潛艇和無人水下作戰平台;隨後航母編隊才按一定的隊形,向指定海域航渡。


在航渡時,多以防潛為主、兼顧防空的隊形;只有抵達與相關大陸海岸較近的距離時,才轉化為以防空為主兼顧防潛的隊形。航渡隊形,以美國航母打擊大隊為例,一般都是組成以航母為中心加強前方和兩翼的環形護航隊形:護航艦艇距航母以及護航艦艇之間相距兩倍左右的艦載聲納有效探測距離,攻擊核潛艇在航母方位角±45°左右、距離約200千米左右、水下深度約100米,艦載預警機和戰鬥機或無人戰鬥機的空中待戰區域距航母200千米左右、高度約5000米。以此為參照,未來在攻擊核潛艇的外圍的可控範圍內,還可以部署無人水下作戰平台,進一步擴大對水下來襲目標的預警距離。


一旦按部署到達指定海域後,編隊中的水面作戰艦艇呈環形部署在以航母為核心的外圍對海雷達視距範圍內距離上,面對來自空中、海面和水下的威脅採用環形部署,構築起遠、中、近三層防禦區。遠層,設在距航母編隊艦載區域防空有效射程至艦載預警機有效探測距離處,主要用於編隊預警、攻勢防空、對岸對海攻擊和航空反潛;中層,設在距航母艦載雷達視距至艦載區域防空有效射程處,主要用於防禦性防空、對海攻擊、區域反潛和電子戰;近層,設在距航母艦載雷達視距以內,主要用於自衛性防空和反潛作戰。


遂行防潛行動時,可通過部署無人水下作戰平台,進一步擴大對水下來襲目標的預警距離,甚至主動實施反潛行動,並形成安全走廊;之後,使用傳統的攻擊核潛艇和艦載固定翼反潛巡邏機負責搜索,由艦載直升機和護航水面作戰艦艇合同負責攻擊。若出動兩艘以上航母,航渡時也多採用集中編成、防潛為主、統一行動的方式,而且兩艘航母之間的距離至少保持在旋迴直徑的4倍距離以上;但一旦抵近部署區域,則會按航母出動的數量,形成相對應規模的航母編隊,採用分散部署、防空為主、互為支撐的行動方式。


(二)待機


在指定的扼守海域待戰時,防空作戰成為主要行動。雖然對海作戰也是重要的一個方面,但除了儘可能在來襲艦艇發射反艦導彈之前對其攻擊外,核心還是通過防空行動消除已發射反艦導彈的後效應。而且,在遂行為其它海上兵力提供掩護行動時,也主要擔負防空作戰任務。作為海上的移動機場,航母艦載機是防空作戰主要力量,未來在搭載傳統艦載機的基礎上,將搭載無人機。


一方面艦載無人戰鬥機的應用一直是主要發展方向,最有可能的是遂行空中待戰為預警機護航的行動;另一方面鑒於艦載無人加油機研製技術成熟成本低,而且無需高速機動,氣動設計相對簡單,不用裝備複雜的武器火控系統等,將大大降低技術難度和成本,將很可能被首先使用,可以節省使用戰鬥機遂行夥伴加油行動的數量,從而增加艦載機數量和打擊能力。


遂行對空作戰行動成功與否,是達成要道扼制目的的重中之重,通常要設置禁飛區、識別區,實施時主要分為早期預警、跟蹤識別、攔截交戰三個步驟進行。


一是早期預警。艦載預警機擔負航母編隊最外層的預警,一般在距航母編隊艦載區域防空導彈有效射程處巡邏;必要時還可以將無人機部署在預警機的前方可有效控制的距離,進一步擴大空中預警距離。其它艦艇裝備的對空搜索雷達擔負第二層預警。航母編隊的早期預警和整個對空作戰是在電磁輻射管制下進行,以美國海軍為例分為四種狀態下進行的。

二是跟蹤識別。以美國航母編隊為例,將空中目標劃分為敵方、不明假定敵方、友方、假定友方和不明目標五個類別,並進入數據鏈通信網時要使用不同的識別符號。一旦發現敵方、不明假定敵方目標,必須進行跟蹤。對發現的不明目標要不斷進行跟蹤識別,直至識別清楚為止。


三是攔截交戰。以美國航母打擊大隊為例,行動開始前,除非遭到攻擊時進行自衛,艦載機和護航的水面作戰艦艇不能只根據在數據鏈中標明為敵方的軌跡符號實施攻擊;但可對敵和假定敵目標要進行標定,並啟動火控雷達自動跟蹤和鎖定。行動一開始,凡符合攻擊標準的所有敵方空中目標,均要在距航母編隊儘可能遠的距離上與之交戰。一般情況下攻擊時,需按照武器使用順序和目標攔截順序表的規定,依次對敵目標實施攻擊進行。


首先由擔任遠程空中巡邏的艦載戰鬥機或艦載無人戰鬥機,按先遠程、後近程的順序實施空空導彈攻擊。之後,針對進入水面作戰艦艇對空火力射程的敵方導彈和飛機,依次使用遠程、中程、近程艦空導彈系統進行攔截。最後,若仍有進入的敵方來襲目標,尤其是反艦導彈,一方面使用艦載反導導彈和火炮以及一些新型動能武器對來襲導彈進行硬摧毀;另一方面運用電子干擾和施放干擾彈進行軟抗擊,從而達成阻攔目的。


當遇到由多種飛機組成的機群時,則先攻擊尚未發射反艦巡航導彈的敵機,隨後依次為電子戰飛機、偵察機、戰鬥護航飛機等。當遭到飽和空襲時,則依據事先劃分的防空區域,由所轄防區內的水面艦艇及艦載戰鬥機與敵機和來襲導彈交戰。在整個攻擊行動的組織上,通常由預警機實施引導,電子戰飛機對敵機雷達和通信實施電子干擾;遠程巡邏的艦載戰鬥機或艦載無人戰鬥機前出攻擊時,其陣位由後續升空的艦載戰鬥機替補。


還需指出的是,隨著水面作戰艦艇搭載的艦空導彈技術性能的不斷提升,使之對空打擊範圍進一步拓展,已成為國家導彈防禦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海上節點;由此,「要道扼制」也是成為海上攔截彈道導彈一種作戰部署方式,如美國海軍將3艘「宙斯盾」艦艇組成了導彈攔截打擊大隊,部署在關鍵海域遂行攔截敵對方彈道導彈的行動,以滿足形成國家導彈防禦走廊的需要。


三、力量投送


海軍之所以具備戰略軍種的特點,除了擁有海基核力量外,就是能夠通過海洋向陸遂行常規力量投送的軍事行動,以支撐國家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主要涉及火力投送和兵力投送兩種形式。


(一)火力投送


海軍擔負火力投送的作戰兵力,航母編隊既是直接遂行實施火力投送的作戰力量,也是支援掩護其它力量投送作戰單元的支援和掩護作戰力量,最具代表性。此外,還包括對地攻擊型潛艇、由水面作戰艦艇組成的對岸火力打擊編隊、布放水雷的航空兵和水面艦艇等兵力作戰單元。


航母編隊在遂行對岸、對海火力投送行動時,所裝備的艦載機和遠程巡航導彈,常常能在作戰中率先使用。

一方面,在數小時內能起飛大量各型作戰飛機,從海上和空中向敵方發射了大量精確制導高爆炸彈,空襲敵機場、指揮控制中心、防空設施等戰略目標,壓制敵防空火力,構成了「震懾行動」;另一方面,發射對地、對海巡航導彈(這也是搭載巡航導彈的攻擊型潛艇和水面作戰艦艇火力投送的主要運用方式),重點打擊了「時間敏感目標」和一些政治目標,構成了「點穴行動」。


航母艦載機一般採用的是連續出動的方式,以1~2個小時為作業周期,每個周期出動一個波次飛機;第二攻擊波起飛之後,第一攻擊波開始降落,實現起飛-降落-甲板定位-維護-再次出擊的循環作業。在攜帶精確制導武器時,每架作戰飛機都可以精確地攻擊兩個或三個預定目標。在打擊防空火力和空中力量比較弱的對手時,普遍使用8~12架的比較小規模的攻擊機編隊完成作戰任務,而且空襲機群幾乎不需要安排各種掩護和壓制力量。


在最高強度作戰條件下,以美國航母打擊大隊為例,航母在作戰的最初階段,艦載機遂行對地、對海攻擊行動時的每日出動架次可達艦載攻擊機數量的3倍以上,但只能持續4天;之後,多保持在艦載攻擊機數量的2倍左右。


運用兩個航母編隊時,若是部署在同一個方向往往多梯形配署,相距大於艦載防空導彈射程、小於艦載戰鬥機作戰半徑之內的範圍,後者擔負掩護任務,前者擔負對陸火力投送的任務;若是部署在兩個方向,則各自按實現規劃方案實施。


航母編隊在遂行支援掩護行動時,支援掩護對象主要是遂行兵力投送的兩棲編隊、遂行對地攻擊行動的攻擊型潛艇、遂行國家導彈防禦行動的彈道導彈攔截編隊、遂行布(掃)雷行動的航空兵和水面艦艇、遂行特種作戰相關兵力,主要是為它們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提供海上的空中掩護,確保在實施有關行動時出擊和撤收的安全。此外,在配合小股特種作戰部隊的投送中,核心是要確保對相關海域空中、海面、水下的控制,使遂行滲透行動的小股特種作戰部隊出發和撤收海域的安全,必要時還將直接為小股特種作戰部隊的出發和撤收提供輸送工具(如潛艇、直升機等)。


在遂行支援掩護行動時,一般多使用單航母編隊,但在敵方岸基航空力量較強時也會派出2~3航母組成相應數量的航母編隊協同完成。期間,若運用單航母編隊,多配署在欲掩護兵力之後,大於艦載防空導彈射程,小於艦載戰鬥機作戰半徑之內的範圍;若是兩個航母編隊,多配署在欲掩護兵力左右側稍後,大於艦載防空導彈射程,小於艦載戰鬥機作戰半徑之內的範圍。


(二)兵力投送


遂行兵力投送時,尤其是在實施大規模登陸作戰時,則以兩棲編隊的運用為核心,並先由航母編隊、水面艦艇編隊充分遂行了預先火力準備和視情進行預先掃雷破障行動;隨後,兩棲編隊還可以視情運用空中、海面、陸上等多種無人作戰平台,遂行直前火力準備、直前掃雷破障行動;最後再由登陸兵遂行泛水編波、衝擊上陸、搶佔灘頭、鞏固和擴大登陸場的作戰行動。


鑒於登陸兵「由艦到岸」行動的快速性和安全性,將直接關係到作戰目的實現的成與敗;何況在傳統兩棲登陸作戰中,登陸兵在實施泛水編波、衝擊上陸、搶佔灘頭的過程中,不但速度有限,還面臨灘頭陣地火力的直接威脅。所以,隨著艦載直升機的發展與運用實踐,在兩棲戰理論領域中又出現了垂直登陸的作戰概念,即通過艦載直升機向敵對方灘頭陣地甚至縱深地帶機降登陸兵力。因此,在未來實施兩棲作戰中,尤其是針對一些地面防能力較薄弱的島礁登陸作戰中,應用艦載直升機遂行登陸兵的垂直投送和伴隨火力壓制的行動,將成為遂行突擊登陸行動的主要方式。


具體行動時按隨行三種行動方式進行編組:一是遂行伴隨火力壓制行動的對地攻擊直升機與遂行救援行動的武裝直升機,按3:1比例配置;二是遂行登陸兵(不包括重裝備)垂直投送行動的中小型運輸直升機,依據出動規模視情編成由3架構成一組的數個機群;三是登陸兵所需要的包括坦克、自行火炮在內的重裝備及其它作戰物質,則主要由登陸艦輸送。

之所以要編入對地攻擊直升機遂行伴隨火力壓制行動,是因為一旦登陸兵力在實施機降時,為確保不發生誤傷事件,一般其它兵力在這一時間段和區域內實施火力支援行動則暫時停止;同時,雖然前期火力準備對地面火力點實施了打擊,但不可能確保完全摧毀,需要有伴隨的對地攻擊直升機,對機降地面殘餘的火力點遂行精確打擊和火力壓制。


在實施過程中,通常在其它兵力完成火力支援行動後,兩棲編隊按計劃抵達指定位置後,先視情運用空中、海面、陸上等多種無人作戰平台遂行直前火力準備、直前掃雷破障行動,再由兩棲攻擊艦搭載的遂行直前火力壓制行動的對地攻擊直升機編組起飛,並與隨後起飛的遂行登陸兵垂直投送行動的運輸直升機編組一起,保持前後計劃的距離向目的地出擊。


一旦到達指定位置,一般在攻擊直升機對地實施火力壓制的同時,登陸兵遂行機降行動搶佔登陸點、視情開闢登陸通道或建設野戰臨時機降機場、鞏固登陸場等行動,從而為後續兵力的順利登陸奠定基礎。


之後,兩棲攻擊艦和登陸艦上搭載的登陸兵的重型裝備,視情泛水登陸,與已上岸的登陸兵匯合;當然,如果有大型港口和碼頭能利用,也可以直接靠碼頭卸載。其中,如果是在特種作戰的背景下,為達成隱蔽突襲目的(如營救、斬首、拔點等)所遂行兩棲登陸行動中,或欲登陸的相關島礁的防禦能力十分有限,其它兵力先期也可以不用遂行相關的火力支援行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裝備參考 的精彩文章:

美軍無人「殺手悍馬」,可360度掃射

TAG:裝備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