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枝一葉總關情——如何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治理

一枝一葉總關情——如何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治理

2017年國慶剛過,一部名為《十八洞村》的電影上映,影片將湘西一個苗族小山寨脫貧致富的動人故事帶入了人們的視野。近年來,十八洞村人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以不服輸、不畏難的精神苦幹實幹,成功甩掉了貧困帽子,成為全國精準脫貧典型。可以說,正是一個個像十八洞村這樣的脫貧故事,匯成了一曲人類歷史上戰勝貧困的壯麗凱歌。

決勝脫貧攻堅,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社會建設的一個縮影。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黨的十九大對保障改善民生、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黨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以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推進社會建設,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不斷邁進。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3萬多字的報告提到「人民」的次數多達203次,直抵人心,激發共鳴,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心繫人民的不改初心和真摯情懷,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和人民始終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魚和水」「舟和水」「學生和老師」「公僕和主人」……這些都是黨和人民血肉相連、不可分離的生動寫照。新的歷史條件下,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是要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做到改革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為了人民。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我們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實現人民解放和幸福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融入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全部奮鬥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正是因為這樣,我們黨才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持,凝聚起巨大的前進力量。進入新時代,全黨同志必須牢固樹立群眾觀點,站穩群眾立場,堅持與群眾站在一起,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始終為人民謀幸福。

【微言】

進入新時代,不僅要做大「蛋糕」, 還要分好「蛋糕」,在新征程中更好地維護公平正義,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

實現全面小康「不讓一個掉隊」,共享發展成果「一個都不能少」。

改革和發展,就是要讓人民受益,沒有人民看得見摸得著的獲得感,改革發展就沒有意義。

養老問題,沒有遠慮,必有近憂。讓老年人老有所養,不僅是子女的義務,也是政府的責任。

依靠人民。千千萬萬普通人最偉大。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們黨來自群眾,始終以人民為靠山。回顧歷史,每當黨的事業面臨重大挑戰,每當中國的前途命運面臨向何處去的緊要關頭,總是人民群眾的力量推動歷史車輪前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在思想上牢固確立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在工作中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方法,凝聚起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磅礴力量,讓黨和人民的事業始終充滿奮勇前進的強大動力。

成果共享。偉大的發展成就由人民創造,應該由人民共享。堅持共建共享,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莊嚴使命。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斷,這對堅持共享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既要堅持發展,做大「蛋糕」,也要讓發展更有溫度,努力分好「蛋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二、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

小廁所,大民生。2015年以來,一場「廁所革命」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從景區到全域,從城市到農村,從數量到質量……截至2017年10月,全國僅旅遊廁所就新建改建6.8萬座,廣大群眾和遊客普遍叫好。「廁所革命」的顯著成效,不僅提升了社會文明程度,也成為近年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突出亮點。

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於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擺在突出位置,抓住住房、教育、醫療、就業、養老、食品安全等與人民利益最密切的民生問題,採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

改善民生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必須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要求,堅持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既儘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抓住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努力加以解決,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教育寄託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為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我們將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路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健全學生資助制度,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問答】

問:什麼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答: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是中央著眼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旨在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2017年9月,中央有關部門聯合發布的《關於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確定,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共計137所,其中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A類36所、B類6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 所,「雙一流」建設學科共計465個(其中自定學科44個)。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關係老百姓的飯碗,是天大的事,必須下大力氣解決。黨和政府堅持的就是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收入乃民生之源。黨和政府堅持的就是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在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的條件下,通過「擴中、提低、調高、打非」,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社保乃民生之依。目前,我國已建立起世界上覆蓋人群最多的社會保障網,但社會保障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在新的戰略部署中,堅持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基本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奔小康,盼健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需要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三、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6000多萬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降到4%以下……5年來,中國創造的脫貧奇蹟為世人驚嘆,足以載入人類社會發展的光輝史冊。有外媒評論:「中國是世界脫貧的模範,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提供了寶貴經驗。」

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黨和政府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一諾千金。現在,已經到了系統推進、重點突破、集中攻堅的關鍵階段,全社會必須行動起來,盡銳出戰,精準施策,持續不斷發力、激活內生動力、調動各方力量,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奪取這場脫貧攻堅戰的最終勝利,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發展歷史上首次整體消除絕對貧困現象,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全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

深度貧困,是貧中之貧、難中之難,是經過幾輪扶貧剩下的「硬骨頭」。在最後的攻堅戰中,必須把攻克深度貧困作為重中之重,制定特殊政策,拿出超常舉措,以解決突出制約問題為重點,以重大幫扶措施為抓手,以補齊短板為突破口,堅決攻下深度貧困堡壘,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中的硬仗。

合理確定目標。「兩不愁三保障」是黨中央設定的2020年脫貧攻堅目標,即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深度貧困地區也要實現這個目標,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使這些地區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同時,要以唯物主義的態度對待這個問題,即使到了2020年,深度貧困地區也不可能達到發達地區的發展水平,要堅持實事求是,不要好高騖遠,不要吊高各方面胃口。

集中整合資源。「分則力散,專則力全。」解決深度貧困問題,要充分發揮我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整合各方資源打殲滅戰。就全國而言,下一步要重點解決深度貧困地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以及基本醫療有保障的問題。同時,在資金、項目、人員等方面整合各方面資源,加大東部地區和中央單位對深度貧困地區的幫扶支持力度,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形成「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強大力量。

強化責任落實。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要強化落地,吹糠見米,必須做到人員到位、責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統籌做好進度安排、項目落地、資金使用、人力調配、推進實施等工作,實施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堅持年度脫貧攻堅報告和督查制度,加強督查問責,確保按時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四、共建共治共享

近年來,「朝陽群眾」「西城大媽」「海淀網友」「丰台勸導隊」等北京社區志願者,在提供重要線索、打擊違法犯罪活動上屢建奇功,成為平安北京的「千里眼」和「順風耳」,構築起維護首都社會治安的「人防網」。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保障。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目的就是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提高社會治理水平,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黨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要求,強調要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建設公共安全體系。公共安全,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一頭連著千家萬戶,是最基本的民生。近年來,我國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安全事故總量連續5年下降。但是重特大事故仍然時有發生,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不良社會影響。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頻發的勢頭,必須樹立安全發展理念,進一步整合力量、多措並舉,形成齊抓共管的格局,實現事前嚴把關、事中嚴管理、事後嚴追責的全過程防控。特別是要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提升全社會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共同建設和諧穩定的平安中國。

【解讀】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迫切要求

潘盛洲(中共中央紀委駐國務院港澳辦紀檢組組長、黨組成員):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經濟結構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社會結構深刻變動,社會治理面臨的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給社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戰新要求,迫切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建設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社會治安是平安中國建設的「晴雨表」。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不斷加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不斷提升。有數據顯示,人民群眾對安全的滿意度由2012年的87.55%上升到2016年的91.99%。下一步,要以「全域覆蓋、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程可控」為目標,深入推進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聯網應用工作,加快實現建設集約化、聯網規範化、應用智能化,努力構建全方位的公共安全防護網路,切實保護人民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

建設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一個良好的社會心態,有利於社會治理的深入推進,有利於社會的和諧有序、人民的安居樂業。當前,我國社會主流思想意識積極健康向上,但也存在浮躁、低俗等問題,尤其在新媒體上表現突出。必須綜合運用思想引導、教育感化和心理疏導等多種手段,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心態。

建設社區治理體系。社區是老百姓日常居住的場所,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必須把社區治理作為重中之重。實踐證明,城鄉社區的服務和管理能力越強,社會治理的基礎就越實、越牢。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必須完善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健全城鄉社區的服務功能和管理功能,引導駐區單位、社會組織、群團組織等各類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百姓的冷暖始終是黨和政府的牽掛,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發展的根本目的。過去的輝煌屬於人民,未來的征程依靠人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黨始終和人民緊緊連在一起,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

【深度閱讀】

1.習近平:《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17年第17期。

2.中共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人民日報》2016年10月26日。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人民日報》2017年6月13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男子和巨鱷同吃住20年,感情好的讓人「膽寒」!
讓金融投資更加「智能」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