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要每天寫一篇文章?
先來看幾段話:
A君:
我從來沒有關心過什麼「下一個風口」,也從不擔心我會被時代淘汰。因為我知道我的社會分工,並懂得如何在我所分工的領域保持領先。
所謂風口,是變來變去,但是有一個趨勢是從來不變的,就是分工越來越細。在獨特的分工里做到最好,什麼都不用怕。
B君:
春節期間,一個朋友想趁著朋友齊聚的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學習心得,主題是《沒有自我管理,只會越來越差》,主要意思是從自身經歷出發講述自我改變的重要性。
結果是,當他還剛表明不改變會一年不如一年的觀點時,就遭到了質疑、反駁。於是,只能做簡短的表述,灰溜溜的收手。
C君: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學習是成長中最重要的事,是成長的必要程序。不學習怎麼會進步?怎麼會認知升級?怎麼財富自由?
於是,大部分人悶聲讀書、悶聲聽課、參加線下聚會等,但就是沒有什麼效果
大部分人搞錯了方向,以為學習就要學他個天荒地老,然後對自己沒什麼成果的學習成長找一個完美的借口:終身學習。
我試著歸納與摘要以上三位主要想表達的意思:
A君主要講人應該要有自己的手藝,並且在自己手藝的範疇里做到最好,這是最好的安身立命之法。有手藝的人,不懼被時代淘汰,也不要去時刻關心社會的下一個風口。
萬變不離其宗,用不變應萬變,這個不變就是你自己要有本事。
B君分享失敗的原因,正如自己所反省的是:
你要讓人信服,總要有拿出手的作品吧。可以是做成了牛的事,或是提高了賺錢能力,或是對未來有了清晰的目標。你所謂的經驗還在最淺層的「自我管理」如看看書,鍛煉身體,自己都覺得發虛,如何能夠打動他人。
C君說,所有的學習,如果只是學習,那他一定很有錢吧?
只有作品能說明你是誰。要麼創造財富,要麼提供價值,要麼輸出成果,這是成長的意義所在。
《稀缺》這本書里講,行為經濟學的研究表明,如果沒有設定節點時間和任務,沒有任何要求,人生是最低效的。從一開始學習,就應該有一個明確的可實現的目標,才這是最效果的。
很多人問過她快速成長的問題,她說雖然她知道自己在不同場合公開回答過,但現在回想起來,很多道理聽起來都很有道理,但大部分都是廢話,其實一句話就能搞定:別吭聲,用作品說話。
——以上是我所看過的三篇文章感覺有所啟發的,故摘抄其大意,以便警醒。
這三位分別是:
A君是羅輯思維《羅胖60秒》第1897天所說的華杉老師;
B君是塗楨(寫作群的朋友),他的文章是《失敗的分享及反思》;
C君是烏龍明月(也是寫作群的朋友),她的文章是《用作品說話》;
我為什麼不把他們文章的鏈接發出來,或者是更加詳細介紹一下他們?
第一是因為我懶(懶不是個好習慣,捂臉狀);
第二我希望是自己不要總是聽某某某怎麼說,在你認清某個道理時,重要的是道理事實本身,並不是說道理的那個人。事實上,聽道理時,這個邏輯很多時候又是相反的,即很多人之所以願意聽別人講道理,不是因為道理本身有道理,而是因為講道理的那個人因為外界因素具備了講道理的資格(聽著好像有點長)。
當然,尊重原創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高和最低要求,這是原則。特別是至從自己成為某種程度上的「創造者」之後,當你在某個時刻意外發現自己的作品,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居然被別人正大光明的署上自己的名時,且內容是原封不動,那種氣憤是發自內心的(有那麼一次,一次就夠了,對吧?)。
所以,我隱約給自己定了個規矩:任何時候堅持原創很重要,哪怕是自己拍的照。如果是非必須,最好是有自己的東西。
哦,好像這有點扯遠了。
但,這也彰顯了作品在我心中的萌芽生根狀,我不想說這是個內容時代已經全面過來(幾乎在不長的時間裡就會有一個內容平台的出現。不管是中心化的互聯網平台,還是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平台),也不想說是因為自己本身就沒有自己的產品和作品,於是才覺得作品的重要性。在我看來,任何屬於自己創造的東西都將在某個時刻顯得尤為珍貴。
這就是我今天想寫的主題——我為什麼要每天寫一篇文章?
因為寫文章是一種創造,每天寫一篇文章,會有一種作為個體的自己創造生命的感覺;
因為寫文章是一種反省,每天寫一篇文章,讓自己時刻知道做到遠比說到重要N倍;
因為寫文章是一種結果,每天寫一篇文章,是用來檢驗活著與思考最有力的說明。
每天寫一篇文章,這是一種承諾。
有時候,我們被壓倒的往往不是不能承受生命之重,而是那若有所無的生命之輕。
給自己更清晰具體的要求,是正視自己重新開始的有力行動。
記住德國心理治療師海靈格說過的兩句話:
1.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
2.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來得簡單。
所以羅振宇說,我一旦感覺自己在受苦、在承受不幸,而不是在思考,基本就可以判定,這一刻的我很沒出息了。——這話有道理啊。
註:每天寫一篇文章大約花費時間:寫作1-2小時,排版發布10-30分鐘
TAG:益處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