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KPI設計:在矛盾中尋求一種平衡

KPI設計:在矛盾中尋求一種平衡

據說一個成熟理智、有智慧的人,都是能夠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觀點,卻依然能夠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最近做公司每個崗位的KPI,深深感受到,如果要避免掉入KPI陷阱,需要在矛盾中尋求平衡的智慧

之前朋友圈有篇文章說,KPI是個好東西,你考核什麼,你一定會得到什麼;但KPI又是個壞東西,凡是你不考核的東西,都會成為業績黑洞。所以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到最後都會變成API(All Performance Indicator)。一旦上了KPI,你只能在「真考核,但有業績黑洞」和「假考核,給員工一點心理壓力」,這兩者之間選擇一個

我認為這篇文章的觀點具有啟發性,但是並非預言。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仍然是績效管理能力不夠,對人性的認知不深入,對業務邏輯不通透。本質不是要不要考核的問題,而是考核方式夠不夠聰明的問題

看一個微軟的例子,微軟技術支持部門的工作,是接受來自客戶的產品質詢。怎麼考核這個團隊的效率呢?微軟設計了三個指標:

A、解決每個問題的時間。這是員工自己記錄的;

B、解決問題的個數;

C、有效工作總時間。這個數字,就是A和B的乘積

A越短越好,這代表技術能力;B越多越好,這代表工作量;C越長越好,這代表努力程度。這三個指標之間的平衡關係,A x B = C,有效地杜絕了員工只關注一點、偏廢其他

比如,有的員工為了展現技術能力,用2小時解決問題,他記錄成1小時。但因為A x B得出的C,他的有效工作總時間就會減半,顯得很不努力

有的員工為了展現努力程度,工作8小時,想顯得工作了16小時。A x B = C,因此,他必須把用2小時解決的問題,記錄成4小時。但這樣就顯得他的技術能力不行,解決問題時間比同事長很多。這三個指標的平衡性,幾乎杜絕了技術支持員工,只關注一點、偏廢其他的可能性

實際上,通過思考,我發現某一個績效領域都可以從數量、時間、質量、成本即「多、快、好、省」四個維度里尋求一種平衡。以RD為例,必須在「項目/平台數、准交率、一次性大樣合格率/重要問題關閉率、工時/費用」中尋求平衡;如果以招聘為例,必須在「招聘完成率、及時率、轉正通過率/考核優秀率、招聘費用」中尋求平衡

績效100工程熊老師說文化>機制>制度,為了避免績效績效黑洞,還必須將定量與定性結合起來,運用公司文化的強大作用,將公司的態度分級細化為行為錨定,用定性的文本解釋去彌補定量無法完全覆蓋的績效領域

除此之外,考核指標還必須有前與後的平衡,因為有一些KPI,當發現有問題時,已經晚了,比如銷售指標利潤指標。當這個KPI可衡量時,已經不可改變了。這種指標,叫做後置指標

有一些KPI,當發現有問題時,真正嚴重的後果還沒有發生,來得及調整。比如「潛在銷售機會」這個KPI。如果潛在銷售機會,小於銷售指標的兩倍,我們就應該警示銷售團隊,要及時改進。改進及時,最終銷售指標,還是有可能如期完成。我們把這種指標,叫做前置指標

當然,績效管理的經典工具平衡積分卡,本身就是一個平衡的過程,財務與非財務平衡,外部與內部的平衡,短期與長期的平衡,我想正是這種平衡的理念讓它超越了之前的管理工具成為了經典

綜上,在KPI設計時,我們必須學會在矛盾中尋求一種平衡,主要包括:

1.財務指標、客戶價值、內部運營、學習成長的平衡

2.數量、時間、質量、成本即「多快好省」的平衡

3.定量與定性的平衡

4.前置指標與後置指標的平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肖公子在寫日記 的精彩文章:

TAG:肖公子在寫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