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框架
佛法的框架
心愚
怎麼才能算對佛法有個整體的把握呢?
佛菩薩和古代的高僧大德們都講過很多,比如苦集滅道四聖諦,或者戒定慧三無漏學,或者教理行果四法,等等,以這些方面來構建佛法的完整架構,以至於後來各宗的祖師們創造的判教體系,其實都是為了讓學佛者先能夠對佛法有個整體的把握。
那麼從唯識學的角度來說呢,比較合理的是從境、行、果三個方面來把握整個佛法。
第一方面所謂的境學,就是要認識這個宇宙一切諸法是怎麼回事,認識我們認為存在的「自我」是怎麼回事,這些東西是真實的還是虛妄分別出來的假相?這方面的內容大致相當於世間學問里所說的世界觀或者宇宙觀。
第二個方面是果學,就是說我們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從究竟的目的來說,當然是斷盡煩惱證悟實相,最後福德智慧圓滿證得佛果,但是往近了說呢,此生結束之後希望達到一個什麼結果?最近幾年希望有什麼進步?這些都是要能夠合理安排的,不能搞大躍進浮誇風,也不能原地踏步甚至往回退。這方面的內容大約相當於世間人說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三個方面叫行學,就是你對這個世界和宇宙是怎麼回事,有了一定的認識了,對修學佛法的目標也很明確了,那麼圍繞著這個目標怎麼一步步的去實現?這就要有個修行和學習的方法和次第的設定,這個也是因人而異的,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合理的安排,不能盲目的去模仿別人。這方面的內容大約相當於世間人所說的方法論。
如果一個人發心學習佛法,最好是能先從這幾個方面對佛法有個整體的把握,這樣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合理的制定適合自己的修學體系,這個是要靠自己的,不能依賴別人。
(本文選自《百法略說 》3)
延伸閱讀
《百法略說》連載全集 (2016修訂版)
廣 種 福 田
隨喜讚賞請長按二維碼
校勘 | 如義 編輯 | 如梵
正聞熏習 柔和質直
※《瑜伽師地論》:菩薩要怎麼樣來學習正確的四依法(上)
※《瑜伽師地論》修行的障礙(2):依內障(2)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