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近入學 破解擇校難題
■教育一年來 兩會特稿⑤
2017年初,教育部門對全國24個大城市重點監測的調研數據顯示,包括19個副省級以上城市和福州、南昌、鄭州、長沙、貴陽等5個省會城市在內的24個城市中,有18個城市已實現公辦小學學生全部免試就近入學;上海、瀋陽、深圳、濟南、青島等9個城市公辦初中(不含寄宿制)學生也已全部實現免試就近入學。
這意味著,經過持續治理,成因複雜、社會廣泛關切的「擇校熱」降溫了。
努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
多年來,由於我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使得義務教育的資源配置在城鄉、區域以及學校之間存在明顯的差別,即使同一區域內學校之間辦學條件和水平差距也較大,從而造成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現象難以遏止。
治理擇校難題,教育部門痛下決心。著力點是通過不斷強化就近入學政策,努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機會公平。從幾年前開始,教育部就在北、上、廣等19個全國大城市,強勢推進實施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政策。
「前幾年,鎮上的學校教育質量差,左鄰右舍中不少人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城區學校借讀。當我準備把孩子送到城區學校上學時,恰好,鎮政府把民大附中和人大附中、北大附小等城區的優質教育資源引進來了,我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把孩子留在了鎮上學校上學。」民大附中丰台實驗學校三年級(2)班學生郭鈺琨的母親王艷感慨道,「現在看來,當初沒把孩子送到幾十公里外的城區學校上學並不遺憾!」
同王艷一樣「用腳投票」的家長不在少數。這也是北上廣等19個大城市實施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一個顯性成果。
為了給「擇校熱」降溫,教育部採取多項措施,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配套政策。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問題集中的地方,根據實際情況,採取多校劃片,將熱點小學、初中分散至每個片區,確保各片區之間大致均衡。整體規劃小學入學、小升初及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分配辦法,努力實現過程公平。小升初單校劃片的學校採用對口直升方式招生,要求熱點小學不直升熱點初中。積極探索幼升小多校劃片,避免造成新的「高價學區房」區域。落實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比例不低於50%的要求,並向薄弱學校、農村學校傾斜。
與此同時,教育部門為了進一步嚴控特殊招生比例,規範學校招生行為,禁止任何學校通過舉辦相關培訓班或與社會其他教育機構進行合作,提前選拔、特殊培養學生;明確要求學校不得以各類競賽、考試證書、榮譽證書或學習等級等作為招生入學依據或參考。
北京作為曾經擇校問題嚴重的熱點城市,其免試就近入學具有政策的標杆意義。為此,北京市委、市政府堅持把義務教育入學工作作為政府行為予以保障。市長辦公會專題審定年度入學政策,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定期研究推進,從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和推進教育公平的高度統籌推動義務教育入學改革。
為了答好群眾始終牽掛的這些「關切題」,北京市在市教委統籌指導下,各區加強學齡人口前瞻預測分析,根據適齡兒童人數、學校分布、所在街鎮、學校規模、交通狀況等因素,按照免試就近原則,既通過合理劃定每所學校的招生服務範圍、持續規範並減少特殊招生、利用信息技術全程規範入學工作等方式,加強制度統籌,完善義務教育入學規則,又通過建立市級優質教育資源統籌機制、統籌多種優質資源支持中小學特色發展、指導各區多種形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等方式,加強資源統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同時,通過推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精準分配優質高中招生計劃、實施「1+3」初高中銜接人才培養試驗等方式,加強學段統籌,貫通學段推進全鏈條改革。
辦好百姓身邊每一所學校
統籌在京高校、各級教科研部門、民辦教育機構及其他社會力量等多種優質資源,支持中小學特色發展,使一批尚有發展潛力、百姓身邊的學校迅速發展起來,成了北京破解擇校熱「頑疾」開出的一劑重要「藥方」。
做優做強供給端,北京市一方面啟動實施高校辦附中附小項目,通過深度合作、共享資源,26所高校對口支持56所附中附小建設;另一方面,發揮教科研專業引領作用,市、區教科研部門對口支持30所中小學發展。在此基礎上,北京市還探索向社會力量購買優質教學服務,通過招標引入新東方等13家民辦教育機構參與中小學學科教學,並協調有關部門引進外教支持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50餘名外教已先後入校。這些教育資源配置方式方面的創新舉措,整體提升了項目學校的辦學水平,提高了師生的實際獲得感。
幾年前,九年一貫制的民大附中丰台實驗學校,還是北京永定河河西地區的一所偏遠校、薄弱校,其初中生源大多數是丰台西片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本校小升初也只能留住50%的學生,教師子女基本不在本校就讀。2015年,民大附中接管後對1617名學生的家庭狀況進行調查發現,90%是農民子弟,12.3%是離異家庭,隔代教育家庭佔比14.3%;令幾乎所有參與調查的教師感到吃驚的是,不僅56%的家長屬於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且高達80%的家長對於子女未來的規劃是「有事做就行」,僅17%的家長希望孩子上高中。
根據這種特殊的學情、家情、校情、社情,該校以家庭教育為突破口,啟動實施了一項家、校、村、鎮「四位一體」的家校共育實驗。如今,該校小升初直升率達100%,本地生源出現了大幅迴流,不僅教師子女選擇了就讀本校,而且周邊學校優秀學生開始選報該校。2017年,該校小學部和中學部的京籍生比例分別佔89.2%和91.7%。
對於這樣的變化,該校所在地王佐鎮的黨委書記陳陽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感慨地說:「昔日的永定河河西薄弱校,如今不僅變成了丰台區的優類校、優質校,而且王佐鎮95%的學生實現了不出鎮就能在家門口上好學校!」
這只是過去一年來全國各地把群眾身邊的學校辦好、辦得有特色、辦得難以取捨的一個小小切面。事實上,經過綜合治理、綜合施策,全國19個大城市基本實現了就近入學。僅以北京為例,數據顯示,2017年,北京市公辦小學100%實行劃片就近入學,公辦初中(含大學附中)100%實行劃片入學,全部參加派位;小學新生就近入學比例99.66%,初中新生就近入學比例95.84%,比2013年小學和初中就近入學比例分別提高11個百分點和23個百分點,全市義務教育就近入學成為常態。
「多校劃片」為學區房降溫
伴隨著「擇校熱」的不斷升溫,近幾年在全國一些大城市出現熱點中小學對口學區房價格持續走高的奇特現象,其推動力量來自義務教育階段優質資源的供需矛盾。
針對這一現象,教育部在2016年2月下發的《關於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在大城市推廣「多校劃片」政策,為「高燒不退」的學區房降溫。
通知要求,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指導統籌下,根據適齡學生人數、學校分布、所在學區、學校規模、交通狀況等因素,按照確保公平和就近入學原則依街道、路段、門牌號、村組等,為每一所初中合理劃定對口小學(單校劃片)。對於城市老城區暫時難以實行單校劃片的,可按照初中新生招生數和小學畢業生基本相當的原則為多所初中劃定同一招生範圍(多校劃片)。
在招生工作中,「多校劃片」學校對報名人數超過招生人數的初中,以隨機派位的方式確定學生。
教育部早在2015年就下發通知強調「各城市要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衝動強烈的城區,推廣熱點小學、初中多校劃片,合理確定片區範圍,緩解『學區房』問題」。
《關於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進一步提出:「在目前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衝動強烈的地方,要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穩妥採取多校劃片,將熱點小學、初中分散至每個片區,確保各片區之間大致均衡。」
目前,多地已在部分縣區開始實施多校劃片或正在研究制定相關細則。以北京為例,朝陽區2015年義務教育入學辦法中就明確將小升初的就近入學方式劃分為「單校劃片」和「多校劃片」。丰台區2015年幼升小和小升初都採用「單校劃片」和「多校劃片」的入學方式。上海部分區已執行了多年多校劃片,重慶、長春、武漢等地的部分區域也已逐步開展「多校劃片」工作。
「多校劃片」政策的主要思路是,變一個片區對應一所學校為一個片區對應多所學校,這是就近入學機制下的一種改進。與「單校劃片」相比,「多校劃片」將熱點小學、初中分散至多個片區,其政策立意在於均衡教育資源配置,同時為學區房降溫。
實際上,教育部門並不是要孤立推行「多校劃片」政策,其政策導向意在促進區域內實現教育均衡。《關於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就指出,對於群眾高度關注的熱點學校,要加快推進學校聯盟、集團化辦學、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在實際操作中,以重點校為帶動的學校聯盟、集團化辦學早已有了大量實踐嘗試,且效果明顯。同時,針對學區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政策對促進教育均衡的意義同樣不可忽視。
由此可見,「多校劃片」學區化管理之後,學區內各學校可以更好地整合資源,實現師資流動、優勢互補,讓學生都能在家門口上好學校,家長可以不再花大力氣擇校,從根本上緩解公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的焦慮。(本報記者 柯進)
《中國教育報》2018年03月02日第1版
※廣東:校內課後服務不以營利為目的
※讓專業人才培養緊跟行業發展步伐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