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史中——皴法大全
皴 法
cun fa
皴法是中國畫技法名,是表現山石﹑峰巒和樹身表皮的脈絡紋理的畫法。畫家在處理山石的紋理時,先勾出輪廓﹐再用淡干墨側筆而畫,經由毛筆巧妙的傳達出來使觀者亦起共鳴的藝術過程,就是山石紋理與筆墨的一種組合,主要表現山石﹑峰巒、樹皮等。
從中美史上說,皴法出現在五代時期,到北宋韓拙山水全集上皴法只有5種,到了元代,已有10種之多,如今更是數不勝數。
其中重要的有(考試常考的):披麻皴、雨點皴(芝麻點皴)、小斧劈皴、大斧劈皴、捲雲皴、米點皴、抱石皴。
其次還有:雲頭皴、拖泥帶水皴、礬頭皴、亂柴皴、彈渦皴、鬼皮皴、骷髏皴、馬牙皴、荷葉皴、牛毛皴、亂麻皴……
接下來咱們來詳細的看一看……
披麻皴
披麻皴亦稱"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創始,如元·湯垕《畫鑒》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種:一種水墨礬頭,疏林野樹,平遠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故曰"披麻皴" 。董源在《瀟湘圖》中運用披麻皴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披麻皴以柔韌的中鋒線的組合來表現山石的結構和紋理,其形狀像麻披散而錯落交搭,所以叫「披麻皴」。此法善於表現江南土山平緩細密的紋理。
披麻又分長披麻、短披麻兩種。董源多運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長披麻皴,董、巨所創江南山水畫派系即以披麻皴為顯著特點之一。
黃公望在《富春山居圖》中主要運用了披麻皴。(如下圖)
雨點皴
雨點皴又稱芝麻點皴,如雨點小粒,聚點成皴,為長點形的短促筆觸,常用中鋒稍間以側鋒畫出。顧名思義就是按照這種皴法畫出來的筆觸想雨點一樣,短促有節奏感,它能表現山石的蒼勁厚重。
在畫史上運用雨點披的成功範例是北宋范寬,他的皴法被人稱為"槍筆",他的山水具有"峰巒渾厚,勢狀雄厚今的獨特風格。(如下圖)
斧劈皴
斧劈皴是唐李思訓所創之勾聽方法,筆線遭勁,運筆多頓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稱為斧劈皴,這種皺法宜於表現質地堅硬、稜角分明的岩石。
唐代的青綠山水多勾所而少破染。南宋的山水畫家以斧劈披用於水墨山水,加重了披染,出現水墨蒼勁的風格,畫斧劈披常用中鋒勾勒山石輪廓,而以側鋒橫刮之筆畫出皺紋,再用淡墨渲染。筆線細勁的稱小斧劈,筆線粗闊的稱大斧劈。
如大斧劈皴在馬遠的作品常見,《踏歌圖》如下圖
小斧劈皴如宋松峰《樓觀》如下圖
捲雲皴
捲雲皴是用乾濕濃淡不同的墨色,層層皴擦出岩石表面的紋理,因為形狀想捲曲的雲塊,所以稱為「捲雲皴」
郭熙的作品《早春圖》如下圖 中運用了捲雲皴。
米點皴
米點皴是北宋書畫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獨創,它是用飽含水墨的橫點,密集點山,潑墨、破墨、積墨井用,最能表現江南山水間晨初雨後之雲霧變幻、煙樹迷茫的景象。
米芾的點形闊大,稱大米點,米友仁畫出的點形略小,稱為小米點。
在米友仁的《瀟湘奇觀圖》運用了米點皴,如下圖。
抱石皴
抱石皴是傅抱石用散鋒亂筆表現山石的結構,形成獨特的"抱石皴"。這種筆法以氣取勢,磅礴多姿,自然天成,也成了傅抱石"打破筆墨約束的第一法門"。
在作品《江山如此多嬌》中就運用抱石皴。(如下圖)
拖泥帶水皴
拖泥帶水皴是在礬宣紙或絹上使用的一種皴法。這種皴法的特點是連皴帶染,也就是邊皴邊染。具體地說,就是用拖泥帶水皴畫山石時,先用較濃的濕筆勾輪廓,然後趁輪廓線未乾,再以較濕的濃墨或淡墨加皴,趁皴筆未乾時又以淡墨染之,所以用拖泥帶水皴畫的山石,皴筆與皴筆之間、濃墨與淡墨之間都能自然地連成一片,渾然一體。
拖泥帶水皴的技法是從李唐的斧劈皴變化出來。其皴法為「拖泥帶水皴」或「帶水斧劈皴」。
在馬遠的《溪山清遠圖》(局部)中運用了拖泥帶水皴,如下圖。
豆瓣皴
豆瓣皴是中國山水畫傳統技法"點皴"變體之一,從關仝的《山溪待渡圖》透露了這種皴法的排列樣式,特點是大小間錯的豆瓣形狀,聚散有致。
其特點:
A.淡勾山石外形(與其它山石次序相同)。
B.先沾淡墨後把筆鋒按扁,擦寫出上圓下齊的點,好像豆瓣的形狀。用墨漸深,層次不要多,兩三層即可。(注意不能添滿了,適當有空白,好比西畫高光之處)
C.重墨再"破"開以皴開較工整豆瓣皴,少為妙。(干筆皴擦幾下就可,不可多)
D.整理適當,最後一道工序,點苔,用半圓形苔點。(點苔如點睛,少為妙,按筆下點)
在范寬的《雪景寒林圖》中運用了豆瓣皴,如下圖
折帶皴
折帶皴是用側鋒卧筆向右行,再轉折橫刮,向左行可逆鋒向前,再轉折向下。畫出的墨線如"折帶",故以名之。這種皴法用以表現方解石和水層岩的結構。"
元四大家"之一的倪雲林(倪瓚)喜畫折帶皴,用"渴筆"(筆頭含水很少)畫出,虛靈秀峭,極有藝術魅力。
倪瓚《楓落吳江圖》中運用了該皴法,如下圖。
解索皴
解索皴是披麻皴的變法,行筆屈曲密集,如解開的繩索,故名解索皴。
元代山水大家王蒙喜用此法,清代王概說他是「用古篆隸法雜入皴中,如金鑽摟石,鶴嘴劃沙。」故「尖而不稚,勁而不板,圓而不成毛團,方而不露圭角。」可見王蒙的解索皴是筆筆中鋒,寓剛於柔的,難怪倪雲林稱讚道:「叔明(王蒙字叔明,號黃鶴山樵)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如果把解索皴畫成疲軟的亂麻團,就是失敗。
王蒙在《青卞隱居圖》中運用了解索皴(局部)
荷葉皴
皴筆從峰頭向下屈曲紛披,形如荷葉的筋脈,故名。用來表現堅硬的石質山峰,經自然剝蝕後,岩石出現深刻的裂紋。(當你遠望黃山的蓮花、蓮芯二峰時,可以看到偷葉效在自然界中的情景。)
由披麻皴派生的荷葉皴葉筋自上而下,四面散放至山腳處開,微接地氣,悠長的意味也體現出線的變化氣勢,用來表現堅硬的石質山峰,經自然剝蝕後,岩石出現深刻的裂紋。荷葉皴取法於荷葉筋展披拂之形,適宜表現江南土質山脈經雨水長期沖刷後形成的景觀。畫荷葉皴亦以柔美的中鋒為主,具有披麻皴與解索皴的特色。
元代趙孟頫以"復古"來改變南宋畫院的弊習,山水常以荷葉皴表現,在作品《鵲華秋色圖》中就有該皴法的運用,如下圖。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