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石鐘山記(一)

石鐘山記(一)

石鐘山記(一)

石鐘山記(一)

圖片來源於網路

本文是一篇以記游來昭示哲理的散文,通過記敘考察、探究「石鐘山」得名緣由的過程,說明凡事必須親臨實踐、調查研究,才能獲得真相,切不可主觀臆斷、輕信傳言。文章將抽象的說理寓於生動的記敘中,議從記發,記從議起,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原文】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譯文】

《水經》上說:彭蠡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鐘山。酈道元認為所以得名是因為山下對著深潭,微風吹動波浪,湖水和石頭互相撞擊,發出洪鐘般的響聲。這種說法,人們常常懷疑它的正確性。現在把鍾和磬放置在水中,即使有很大的風和浪也不能發出響聲,更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代李渤,他開始循著酈道元到過的地方,在深潭上面找到兩塊石頭,敲擊它,聽它發出的聲音,南面的石頭髮出的聲音厚重而模糊,北面的石頭髮出的聲音清亮而高亢,鼓槌停止敲擊,而響聲還在升騰,這餘音慢慢地消失。李渤便認為找到石鐘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對於這種說法,我卻更加懷疑。石塊能發出鏗鏗聲音的,到處都有,但只有這座山偏偏用「鍾」來命名,是什麼緣故呢?

編自:中華書局《古文觀止》

作者:【宋】蘇軾

編輯:瑜琪

【往期精選】

前赤壁賦-蘇軾(上)

前赤壁賦-蘇軾(中)

前赤壁賦-蘇軾(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粟文化 的精彩文章:

張騫二次出使西域(二)
通鑒故事:張湯自殺

TAG:一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