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趙生群:硬骨頭一啃40年,與《史記》結下不解之緣

趙生群:硬骨頭一啃40年,與《史記》結下不解之緣

他曾是曬糧開河的生產隊員,卻考上大學研究起了古典文獻,從此與《史記》結下不解之緣……

他二十幾平的小房子堆滿了書籍,被蟲蛀了也捨不得扔……

歷時8年修訂《史記》……

修訂本《史記》先後獲得江蘇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首屆宋雲彬古籍整理獎」、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等獎項……

他就是南師大文學院趙生群教授

2013年,趙生群教授完成了一個「大活兒」:由他主持的點校本《史記》修訂本正式面世。為了完成此次修訂,他和修訂組另外7位成員投入了8年時間和精力。早在40年前,趙生群就和史記結下了終身難捨的情緣。

(這個石鎖,跟隨趙生群上大學,幾次搬家,

一直保存至今)

曬糧開河的生產隊員挑著行李

帶著石鎖,來到了省城

趙生群教授的陽台上有一把三十斤的石鎖,這是他來南京上大學之前朋友連夜鑿制的。年輕時的趙生群頗有膂力,除了愛好鍛煉,還和他出身農家分不開。

高中畢業正值「文革」,無學可上,趙生群回到老家生產隊勞動了兩年多。夏天在糧管所曬糧,一百六七十斤的擔子壓在肩上,踩著長長斜斜的跳板,上上下下,一干就是十天半個月。甚至還挑過二百多斤的擔子。冬季農閑,還要修路、開河,早上數著星星出工,晚上數著星星收工。

(中學時期的趙生群,後排左二)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本已抱定當一輩子農民的趙生群看到了命運轉機的希望。然而初試過後,估算下來數學頂多三十幾分。一時心灰意冷,感覺複試無望,就隨生產隊開河去了。不曾想剛出完河工,複試通知就來了。

那一次,全鄉參加複試的一共24人,最後只有趙生群一人考上了大學。那一年,全國參加高考的有570萬人,最後考取大學的只有27萬人,這個群體有個特殊的稱號: 「七七級」,趙生群有幸成為其中一員。

填報高考志願時,趙生群想法很簡單,只要能換掉農村戶口就行,為求保險,填了蘇北一所普通師專。後來在中學教導主任的指點下,填報了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1978年3月5日,趙生群挑著一擔行李,帶著石鎖,來到了省城南京寧海路122號,一所草木繁盛,風景秀麗的校園,在這裡讀書求學、教書治學,一晃四十年。

「七七級」的學生們都明白自己的求學機會來之不易,讀書十分刻苦。「上課根本用不著點名、抓紀律。」「1977級的學風可能是有史以來空前絕後的,都是知甘苦的學生。」趙生群回憶道。

(大學畢業前的趙生群,後排右二)

中文系的課程里,趙生群對於古代文學特別感興趣。談鳳梁老師教魏晉南北朝文學,期末考試趙生群得了96分,談老師後來對趙生群說:「有幾項想扣你分都找不到地方扣。」談老師講課生動風趣,很有吸引力,板書龍飛鳳舞,瀟洒俊逸。他還組織興趣小組,定期交流。從那時起,趙生群便對《史記》產生了興趣,先後寫了幾篇關於《史記》的論文。談老師後來當了南師的校長。

談老師對趙生群的影響很大。「一個好的老師,他講的內容有時並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要能調動學生,引起學生的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趙生群這樣說。幾年以後,當他自已走上講台,也時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趙生群永遠記得,1981年12月21日,本科畢業前夕,他在畢業報告會上作了「論司馬談作史」的學術報告,在師生中產生了巨大反響。趙生群的學術之路就此奠基。

十幾年後,趙生群把自已的《史記》研究論文結集成書,請當年教他古代漢語的徐復先生作序,年屆九旬的徐老仍記得趙生群的當年事,序云:曩在上庠,即以文章知名,驚其長老。

「他可以不吃飯,

你必須給他買書。」

「七七級」本科生畢業後成為各部門爭搶的對象。「那時候人才奇缺,很多同學都分到了省級機關等很好的單位」,趙生群說。他本人則因為在學術上嶄露頭角,被中文系領導看中,留校工作。

留校之初,趙生群在徐復、錢玄等先生指導下參與《漢語大詞典》的編纂工作。這部大詞典在漢語辭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收詞37萬5千條,全書共5000餘萬字,至今無出其右者。當時沒有計算機輔助,收詞、釋義、排序全靠手工,抄寫的卡片不計其數,工作極其繁重枯燥。那時的趙生群肯定想不到,二十年後,還有更加繁重的工作等著他。

(趙生群與夫人錢春梅,1980年代)

工作上的壓力之外,是當年高校青年教師生活上的困窘。1983年趙生群與妻子錢春梅結婚,住在原金陵女子學院的老宿舍樓——南山甲樓,七個平方的單間,一張大床,一張課桌,一把椅子,進出就只能側身了。

那時趙生群做學問不分白天黑夜。晚上為了不妨礙妻兒休息,便在寫字桌靠床的半邊堆起高高的書牆,再把檯燈用厚厚的紙卷套上,遮住光線。妻子都不知道他是什麼時候睡覺的。

1986年,南山甲樓拆遷,興建南山專家樓,趙生群一家搬到了寧海路203號,住在一座三層小樓的頂層,二十幾個平方。「面積變大了點兒,但那個屋頂特別薄。冬天冷得刺骨,夏天熱得像蒸籠。」錢老師回憶道。冬天穿上所有可禦寒的衣服,還得裹上被子。夏天穿上衣服汗就從衣角往地上滴,趙生群趴在桌子上,常常一坐幾個小時,胳膊上起了一層汗疹。夜深人靜,溫度下降了,那是效率最高的時候,不知不覺熬夜成了常態。時間長了,趙生群過度勞累,脫髮嚴重,「從此以後就限定他不準熬太晚。然後調整作息時間,一直堅持到現在。回想起來,如果要再那樣下去真的很可怕。」想到這些,錢老師還是心有餘悸。寧海路203號,趙生群和妻兒一住就是十幾年。

(趙生群在寧海路203號寓所,1998年)

那時沒有科研經費。買書是趙生群家裡最大的開支。錢老師回憶:「他經常看到想要的書,就把家裡的錢全部要走去買書,結果家裡揭不開鍋。」有一次是買《中文大辭典》,好不容易熬到發工資那一天,興沖沖地把書買回來了,結果家裡只剩十八塊六毛幾分錢,那就是一家人一個月的生活費。「他可以不吃飯,你必須給他買書。以買書為主,吃飯,後面再想辦法吧。」錢老師清楚地記得,「這種情況三年里有八次出現。」

住房空間小,為了放書,夫人特意買了一個三人長沙發給趙生群堆書,不久沙發、桌子、椅子上就堆得跟小山一樣。後來搬家的時候整理,有的書被蟲蛀了,有的殘留著蟑螂屎,愛書如命的趙生群心疼不已,一本一本、一頁一頁地用毛巾擦拭然後再裝箱打包。錢老師對那個場景記憶猶新:「你可以把他的西裝弄一個洞,但是不能把他的書弄破。」

《春秋左傳》研究

奠定學界地位

年輕時的趙生群性格堅毅,反映在學術上,他不畏權威,敢於駁辯。

司馬遷生年及《史記》斷限等問題,是《史記》研究中的難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有過兩次大規模的討論。初出茅廬的趙生群投入到了八十年代的那場學術大討論中。憑著敏銳的洞察力,嚴密的邏輯思辨能力以及紮實的文獻功底,趙生群寫了多篇有影響的論文,令《史記》研究界對這名後起之秀刮目相看。

趙生群敢於直面大問題,啃硬骨頭。早在大學讀書期間,他就關注《春秋》的作者、《春秋》與《左傳》的關係等中國經學史上的重大難題,製作了數百張卡片。憑著鍥而不捨的鑽研精神,趙生群在教學之餘,花費十幾年時間,撰成《〈春秋〉經傳研究》一書,對近代以來受疑古思潮影響而漸入歧途的《春秋》學真正起到了「撥亂反正」的作用,在經學界影響很大。

台灣大學周鳳五教授曾對趙生群說:「讀你的《〈春秋〉經傳研究》真是驚心動魄,讀到深夜而欲罷不能,那麼複雜的問題,你講得這麼清楚。

(趙生群在隨園,1998年)

這些成就的取得,是靠反覆閱讀文獻,科學地排比歸納,紮實的材料統計,以及細密的思辨。

古典文獻專業的主要工作是古籍整理與研究。在古籍整理方面,趙生群有兩大貢獻,一是修訂最為通行的《史記》點校本,二是對《左傳》作了重新註解。前者主要靠版本學、校勘學,後者則主要靠訓詁學。

趙生群的《春秋左傳新注》一書原本是應出版社之約編的一個普及讀本。然而一旦著手,他便發現前人的許多注釋都有問題,包括大名鼎鼎的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這激發了趙生群作為學者的探究精神。原本約定兩年出版,一再延期,最終花了六年。趙生群為此下了大功夫。《左傳》正文近20萬字,逐字錄入、校對,《左傳》之外,其他相關的書也是一遍遍地讀,《國語》讀了幾十遍。有問題就記下來,存在腦子裡,時時思索。功夫不負有心人,《新注》出版以後,趙生群又將思索考證的材料整理成《〈左傳〉疑義新證》一書,考辨文字訓詁史實問題六百多條,對於《左傳》這樣一部流傳兩千多年的經典,而能取得這樣大的收穫,真是出人意料。例如:《左傳·庄公三十年》:「斗谷於菟為令尹,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昭公元年》:「乃毀車以為行,五乘為三伍。」兩個「毀」字,一般都理解為毀壞,趙生群認為其實應當是「捨棄」之意;《成公十八年》:「師逃於夫人之宮。」《定公四年》:「子期似王,逃王而己為王。」兩個「逃」字,都是「藏匿」之意。此類例子,在《〈左傳〉疑義新證》中隨處可見。

從《〈春秋〉經傳研究》到《春秋左傳新注》,再到《〈左傳〉疑義新證》,趙生群的《春秋左傳》研究由宏觀到微觀,奠定了他在《春秋》學乃至經學界不可動搖的地位。

歷時8年新增校勘記3400多條

標點改動6000多處修訂史記

《史記》一書在當代最為通行的版本是中華書局點校本,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由顧頡剛等著名史學家主持點校整理。2005年,中華書局啟動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

《史記》作為正史之首,意義重大,由誰主持修訂?中華書局為此在全國四處考察。總經理徐俊說:「我們一直非常關注趙生群先生的研究,包括南師大古典文獻系博士生以《史》《漢》等正史為中心的專書專題研究。我們當時遴選承擔單位有幾方面考慮,但最重要的是斷代史、文獻學的學術積累、團隊力量,關鍵因素是主持人。」

最終確定趙生群擔任《史記》修訂項目的主持人,帶領由方向東、王華寶、吳新江、王鍔、曹紅軍、王永吉、蘇芃組成的修訂小組,一干就是八年。

(趙生群在陝西韓城考察司馬遷故里,1985年)

二十四史中,《史記》的版本眾多、史料最複雜、研究成果也最多。這次修訂,校勘了十個重要版本,僅一個版本記錄下來的異文就有密密麻麻的幾百頁,而這些都需要逐條審定。張文虎的《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將近萬條,趙生群花了整整一年時間逐條審核,他說「每天都在判斷,頭腦都要爆炸」。

為了統一標準,保證修訂質量,所有的核心工作都由趙生群獨自完成,每一條校勘記都由趙生群親自撰寫初稿,所有標點改動也都由趙生群一人定奪。面對龐大的點校工作量,趙生群平均每天工作8小時以上

文學院程傑教授目睹了趙生群的拚命。兩人有時一起在仙林校區上課,趙生群總是一下課就打車回家,從不在學校食堂吃飯,也不坐學校班車。有次問起來,「他說我如果吃了中飯再回家的話,那到家就近兩點了,我搶在前面回家,可以趕緊睡一覺,下午就能工作。」

除了體力的消耗,精神上的壓力更大。趙生群介紹說:「楊牧之先生在『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修訂工程幾次全體會議上,不止一次地講《史記》是『眾矢之的』,人們關注度太大,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修訂工作後期,趙生群終於不堪重負,不得不住院治療,要強的他叮囑夫人不要對任何人講。不知情的中華書局編輯打來電話,催問工作進度,接電話的錢老師才忍不住含淚說了實情。

文學院徐克謙教授和趙生群大學同班,他說:「做這個大工程,不僅需要有水平,而且需要有古君子的擔當精神,我覺得他身上就有古君子的擔當精神。

八年的艱辛勞作,換來的是豐碩的成果:修訂版《史記》新增校勘記3400多條,重要的標點改動有6000多處,改正了大量訛誤、脫落、衍生、顛倒的文字;標點方面,糾正了包括人名、地名、書名和史實等方面的許多錯誤。

2013年10月19日,《史記》修訂本在北京、上海、天津、香港、台北、新加坡、倫敦、東京、紐約、多倫多、聖地亞哥等全球25個城市的31家書店舉行同步首發儀式,這在中華書局乃至於古籍出版史上,均屬首次。修訂本《史記》出版後,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評價。

著名學者饒宗頤題詞:「嘉惠學林,功德無量。」

著名學者安作璋題詞:「傳承歷史,延續文脈,精益求精,嘉惠學林。」

著名歷史學家余英時說:「新版《史記》代表了當前中國史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必將取代原本,在21世紀通行全世界。」

法國漢學家陸康說:「《史記》是研究和了解中國歷史的必讀經典,修訂本更是代表當代學術水平的典範之作。」

《史記》研究專家安平秋說:「(修訂本)在標點、校勘、分段諸方面訂正了原來的疏誤,吸取了近六十年歷史研究的新成果,是一件於學術、於文化、於歷史都功德無量的好事。」

修訂本《史記》入選《光明日報》「2013年十大文化亮點」、《中華讀書報》「2013年十大文化事件」,被評為香港2013年5種藏書之首,先後獲得了江蘇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首屆宋雲彬古籍整理獎」、致敬國學——全球華人國學大典「2013年卓越傳播獎」;在出版界,先後獲得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等獎項。

(修訂本《史記》)

中華書局總經理徐俊說:「回過來看,《史記》修訂由南師大承擔,由趙先生主持,是正確的選擇,《史記》修訂組,不負眾望。」

趙生群回憶起八年中的辛勞,也是感概不已,自己說「想想都後怕」,「我對這項工作的艱苦、對它的難度是有思想準備的,但後來發現還是估計不足。主要是高估了自己的心理素質,沒想到會有那麼大的壓力。」

當前《史記》集成性的研究成果還要數日本學者瀧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一書,中國目前還沒有相關著作能夠完全覆蓋和超越它。趙生群在完成《史記》修訂工作之後,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學術規劃,除了做總結性的會注考證之外,還計劃繼續整理《史記》及三家注文本。他說:「我的終極目標就是做一部『史記會校會注會考』,包括《史記》重要版本的校勘,然後再來判斷是非,彙集古今《史記》的注釋和其他古籍裡面和《史記》相關的注釋,包括我們的研究成果和心得,然後再加上包括史實在內的各方面考證,總之要全面覆蓋和超越瀧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

(趙生群教授為本科生講《史記》,2015年)

趙生群近二十多年一直是南師大文學院中國古典文獻專業的「掌門人」,從本科生教學大綱的制定,到研究生專業化課程體系的完善,趙生群帶領著同道們在古典文獻專業人才培養上做出了相當的努力和探索。

三十多年來,南師大古文獻專業培養了不少古籍整理人才,但趙生群作為長期從事古籍整理工作的「圈內人」,對古籍整理事業也深懷隱憂。一方面,人才的培養和使用效率不是很高,許多學生畢業以後從事與專業無關的工作。而另一方面,在古籍整理工作中,又常常感到高素質的古籍整理人才嚴重不足。「如何提高古籍整理人才培養的效率,進一步充實研究隊伍,是一個值得我們繼續探討的問題。」趙生群在頂層設計層面仍在不斷思考。

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潮流,趙生群認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中華民族的祖先,以其非凡的智慧,創造了無與倫比的古代文化,無論是深度、廣度、內涵以及對於世界文明的貢獻,都足以令我們感到自豪。近代以來,中國不斷遭遇憂患,傳統文化受到了來自內部和外部力量的巨大衝擊,式微已久。近年來,情況略有好轉,但遠未徹底改觀。這種狀況,令人痛心。

(趙生群教授在書房,2013年)

趙生群說:「如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勢不可擋。民族復興必以文化自信為依託,文化自信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缺失傳統文化的復興,缺失國學的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是一句空話。而古籍整理正是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的先導工作,也是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基礎。」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征程中,趙生群始終堅守在古籍整理與研究、古籍整理人才培養和弘揚傳統文化的第一線!

圖/文 楊鴻飛 王永吉 潘文嬌 郭亮

編輯|侯奕辰

審核|郭亮 大華 陳權 潘文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京師範大學 的精彩文章:

每周一星 | 趙生群:硬骨頭一啃40年,與《史記》結下不解之緣

TAG:南京師範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