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丑武藝高強,張遼和徐晃不是其對手,為什麼還搶著上前挑戰?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124期 文/無常奉天玉)
熟讀《三國演義》,大多數人都不會對文丑感到陌生,畢竟他算是死於關羽刀下的名將之一,與華雄、顏良並稱關羽的三大經驗包。也就是說,雖然他的知名度不低,但是在世人眼中,他僅是一個無能之輩。然而如果細讀演義,我們就會發現,這僅僅是一個誤解,文丑從出場到陣亡,有許多拿得出手的戰績,例如他曾數合擊潰公孫瓚,五六十合戰平趙雲,以一對二戰大敗張遼、徐晃等。不過說到此處,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張遼和徐晃,明明不敵文丑,面對文丑的時候,他們為何為主動上前呢?
在文丑與曹軍對陣之前,與他齊名的顏良曾先一步前來。兩軍對峙之時,顏良三合斬宋憲,一合殺魏續,之後徐晃親自上陣,「與顏良戰二十合,敗歸本陣」。顏良的勇武,超出了曹操及諸將的預料,原文中提到「諸將栗然」。小編估計,當時最膽顫心驚,且後怕不已的人,便是徐晃了吧?而彼時,張遼也是在軍中的,「栗然」的眾將,自然也包括他。
可是當顏良斬殺,與其齊名的文丑到來之時,張遼和徐晃,卻彷彿之前被嚇破膽的人,不是他們一樣,在曹操問:「文丑為河北名將,誰可擒之」時飛馬齊出。身為名將,他們應該是有一定判斷力的,他們應該清楚的知道,就算文丑不及顏良,也不會相差太多,既然他們敵不過顏良,遇上文丑,大約依舊不是對手。可是他們卻並沒有再次「栗然」,反而主動迎了上去,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對於這種情況,小編認為,可能與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一、面子問題
熟讀《三國演義》,我們不難得知,大多數武將,都非常的好面子,即使能力真的不如他人,也不會輕易承認。在面對顏良的時候,徐晃失敗,張遼則嚇得未敢出頭,結果「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出盡了風頭。徐晃和張遼,在內心深處,應該是不服氣的,可是顏良已經被關羽斬殺,不可能復活,再讓他們殺一次。因此與顏良齊名的文丑,成了他們新的目標。為了避免再次被關羽搶了風頭,也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所以曹操剛剛問完,他們不及答話,便飛馬而出了。
二、佔據優勢
當然了,他們想要證明自己的實力,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得到曹操的賞識和重用,這一切都建立在他們還活著的基礎上,如果說,他們認為此次出戰必死無疑,估計也不會這麼積極。那麼到底是什麼事情,給了他們自信,讓他們認為自己有機會戰勝文丑,並立下大功呢?《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中提到:「文丑軍既得糧草車仗,又來搶馬。軍士不依隊伍,自相雜亂。曹操卻令軍將一齊下土阜擊之,文丑軍大亂。曹兵圍裹將來,文丑挺身獨戰,軍士自相踐踏。文丑喝目不住,只得撥馬回走。」意思是說,曹操故意用糧草馬匹為餌,擾亂了文丑的軍隊,文丑所率的大軍,不但已經不能形成戰力,反而開始了自相殘殺。
在戰場上,軍隊出現這樣的亂象,基本上已經是必敗無疑了,除非出現奇蹟,否則戰局不可能扭轉。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徐晃和張遼才爭相上前,想要拿下這一份大功勞。試想,如果文丑的軍隊,如顏良當初那般「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整有威」,徐晃和張遼還敢這樣莽撞的衝出去嗎?小編認為,他們應該不會的。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徐晃和張遼,明明不敵文丑,卻在對上此人的時候,爭相上前,並不單純是沒有自知之明的表現,他們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實力,挽回被顏良嚇破膽時丟掉的面子,另一方面,則是料到了文丑必敗,想要把握住時機。只不過他們還是低估了文丑,不但未能挽回面子,還成了文丑的手下敗將,再一次顏面盡失——張遼還未及與文丑交手,便先被射中頭盔,後被射中馬匹,翻身落馬;徐晃則「料敵不過,撥馬而回」。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演義》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世人皆知「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卻不知道這些版本
※此人是劉備麾下猛將,武藝能大戰徐晃,卻被曹彰三個回合秒敗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