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樹銀花不夜天,普天同慶山海天
但願人長久
菲靡靡之音
王菲
00:00/04:22
3月2日,正月十五
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元宵節
元宵節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
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闔家團聚」不同
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
其熱鬧程度堪稱中國的「狂歡節」
在這一天
人們賞花燈、猜燈謎
吃元宵、逛廟會,其樂融融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元宵節相傳是漢文帝為慶祝平息外戚之禍而設,因為那時人們把正月還叫「元月」,把夜晚叫「宵」,所以叫「元宵節」。而在漢武帝時,正月十五則是祭祀「太一」的重要日子。後來經過隋、唐、宋三朝的發展,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花燈,猜燈謎,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崔液《上元夜》
元宵節的一個主要內容是觀燈,隋唐時代即有此習俗。到了宋代,世俗社會更加成熟,根據《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里燈火不絕。可見元宵節時的城市已經陷入了一種狂歡的狀態。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觀燈之餘,看人也是元宵節一大樂事。古代平時深居簡出的女人們在元宵節也獲得了結伴出門遊玩的特許。男男女女們在元宵節的街頭小巷碰在了一起,這一日成了他們交際娛樂的好機會,元宵節也因此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有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可以為自己物色意中人。只要彼此鍾情,就可以成其好事,有的竟然在眾目睽睽之下,毫無顧忌地並肩拉手。據記載,僅在端門一個地方,這樣的少男少女「少也有五千來對」,他們將上元之夜當成了談情說愛的黃道吉日。
據記載,元宵節狂歡上元之時,也會有不滿自己婚姻的婦女,大膽地將寫上「得此物有情者,來年上元夜見車前有雙鴛鴦燈可相見」字樣的香囊、紅綃帕擲於乾明寺殿前,以期求年輕男子。
元宵,溝城婦女
盡到總鎮衙前折取榕葉,謂之偷青
——清宣統《瓊山縣誌》
元宵節晚上,文昌有個相當奇特的風俗,少男少女們會在夜色的掩護下,去別家的菜園裡偷青菜。最奇特的是,這一行為不但不會被阻止,若是遇上擅歌的主人家,還會用歌聲祝福偷菜人。這個名為「偷青」的習俗起源於清代,除了有偷來好運的寓意,青年小伙兒也會藉此向心愛的姑娘表白,姑娘受歡迎的人家,菜園被拔光是常有的事。
簫鼓喧,人影參差,滿路飄香麝
—— 周邦彥《解語花·上元》
正月十五晚上的海口會變成花的海洋。氣候溫暖的海島,四季鮮花不斷,但是在這一天的鮮花卻有別樣的寓意。曾經的海口花燈節,沿襲著從唐代起「換香」的習俗,人手一把點燃的線香互相贈送,沿路或是祈福求子,或是尋找有情人。後來人們改用鮮花代替,贈與喜歡的人,賦予了這個節日更多的浪漫元素。
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周必大《元宵煮浮圓子詩》
正月十五吃元宵或是湯圓,是由來已久的習俗。宋代時它被稱為「浮圓子」,在商戶則被稱為「元寶」。但是元宵和湯圓並不是同一個物種,湯圓是像包水餃那樣包出來的,而元宵是餡料和糯米粉滾出來的。現在人們在元宵節吃元宵或是湯圓,有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
正月十五的元宵喜樂會上,山海天的家人們將會在7號餐廳,一起動手包湯圓,將自己對團圓的期盼和對美好生活的祝願一齊包裹其中。
又是一年元宵佳節
記得吃一碗湯圓兒
願月圓人團圓
TAG:魯能山海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