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集太少9.4太低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又來「黑」印度。
說黑,是因為人家有「黑點」,並且能「黑之」。
前不久,阿米爾·汗又借《神秘巨星》告訴我們,(有部分)印度女孩連做夢的權利都沒有。
但現實畢竟不是又燃又催淚的勵志劇。
有一種「印度夢」不相信眼淚。
它要的,有且只有實現——
《天命之女》
Daughters Of Destiny
Netflix大作。
評分不俗。
IMDb 8.3,豆瓣 9.4。
《天命之女》從一開始就拒絕任何虛化——單單跟拍,就八九年。
四集,兩百多分鐘,目之所及,都是真實,可觸碰的真實。
一群「賤民」
印度,早在1948年,就把廢除種姓制度寫進憲法,但寫歸寫,種姓觀念仍陰魂不散地主宰著印度社會。
印度的種姓觀念早已滲進到這個國家每個人的肌理。
名字、膚色,都在透露一個人,到底是什麼種姓。
最低等的種姓就是「賤民」。
他們不潔,不義,不配與高種姓人來往。
跟賤民在一起會被污染
這種觀念還是很普遍
賤民的後代,當然還是賤民。
《天命之女》的女主,就是五個賤民女孩。
可笑吧,天命你賤——
一個剛出生就被爸爸拋棄。
一個被奶奶強制嫁給自己的叔叔。
一個從小聽大人說,女孩讀書,將來會造反。
……
他們認為女生進了學校讀書
可能就會造反
無一例外,她們從小就被貼上「賠錢貨」的標籤。
沒有愛。
沒有教育。
甚至沒有選擇。
她們絕大多數人的一生,就是重複著在母輩身上重複了無數次的命運:早婚,早孕,一早學會服務一個男人,然後,早死早投胎……
我們習慣說,自己人生自己把握,但如果連受教育的基本權利都被剝奪,這樣的人生如何把握。
我認為上千萬的人
明明有能力做一番事業
卻無法發揮,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去接受教育
或者沒有機會展現他們的才華
於是就有了——
一所學校
香堤巴旺,這是一所面向「賤民」的免費學校。
創辦者喬治,紐約大學經濟學博士,畢業後工作順風順水。
但不管在銀行,開公司,他都沒有歸屬感。
18年前,他賣掉公司,用這些錢在印度建立一所學校——香堤巴旺。
他發現,當時印度脫貧計劃,以拯救為名,但授予窮人的,只有「魚」——大量廉價的勞動崗位。
這些崗位當然能提供窮人每日三餐,但窮人也在疲勞的應付中,親手上繳了擺脫階級的可能性。
結果,階層越發固化,窮人依然是窮人。
只有頂端的10%人口能享受到那繁榮
壁壘必須從內部攻破。
怎麼攻?
只有教育。
他要教育的不止一個人,是一代人。
他要打破的也不是一個人的命運鐐銬,是寫進一代人思想底層的貧困模式。
香堤巴旺的使命:給孩子受教育的機會。
這樣的福利,應該廣受歡迎吧。
呵呵。
真正的黑暗,是那些靠黑暗牟利的上游階層。
你想,好端端的一個女兒(妻子),一個免費勞動力,被你「拐進」學校,家裡的活,誰來干。
謠言撲面而來。
有人懷疑辦校目的:倒賣孩子器官,教唆孩子改信基督。
有人質疑辦校效果:窮人能養活家人就夠可以的了。
有人甚至從根本上打掉了受教育的人權:他們天生不是(讀書)這塊料。
喬治終於明白,他不能一下子抽走這些人的所有「蛋糕」,他的財力,也不允許。
他只能曲線救人。
他規定:
每家只能選一個孩子進入香堤巴旺,儘可能把資源輻射到更多家庭。
夠難的了。
要知道。
這些被選上的,從入學第一天,直到他/她工作,整整14年,香堤巴旺負責每一天吃穿用度(當然還有學費)。
條件只有一個,每個孩子長大後,要回過頭幫助100個窮人——
這是香堤巴旺的根本性選擇。
喬治不可能一個人救,他得(給機會)讓更多人救。
不只幫他們的家人,不只整個社區,而是對更廣大的社會有所貢獻。
利他主義,這是香堤巴旺教的第一課。
一面信念
對「賤民」來說,香堤巴旺簡直是一個過去無法想像的新世界。
這裡的每個人都是平等。
平等地吃喝拉撒,平等的衣食住行。
即使考學,香堤巴旺也沒有唯分數論。
英文、歷史、物理、舞蹈,這些我們學校的常規動作,它們有。
尊嚴、信念、自由、人格,這些我們學校的盲點盲區,它們也教。
比如公民課。
在樹上上課
從孩子四歲起,學校就告訴他們——
種姓制度不是神指定的,而是人製造出來壓迫他人的。
我們都是人,都是平起平坐的公民。
如果你看不見不公,擁護(或者不對抗)不公。
你的下場是什麼——
你們必須記住,如果你們無視個人權利
如果你們無視公平正義
你們還剩什麼價值?
如果失去那些
那你就不是一個自由的人
性別教育課。
誰最應該被教育。
——印度男生。
短短三分鐘,讓人暗暗擊掌。
先是男生輪流讀印度女性現狀材料——
2010年,每小時都有一位新娘因為嫁妝問題被殺。
51%的印度男性認為打老婆很正常。
印度目前尚無立法防範性侵或性騷擾。
接著老師提問。
成為女生,跟成為男生,有什麼不同?
一個男生回答,負責賺錢的男性,太「無法無天」了。
他們負責賺錢
所以就認為他們有權隨便說話
他們打女人,然後什麼也不做
那態度,如何觸發行動?
你們想成為這種現象的幫凶,還是想拿出行動扭轉這樣的現實?
香堤巴旺孩子的夢想在啟發下開始萌芽。
這些孩子開始懂得「你想去的才是你的歸宿」,而不是出生那個地方。
11歲的克兒席卡想學法律,當總理。
她在學校見過一個為窮人維權的律師,窮人只是因為要求提高工資,就被割舌……
原來,律師可以為這些「割走舌頭」的人發聲。
我想成為律師,因為我看到很多人權利被剝奪
17歲的希爾柏想當記者,她看不慣如今的社會現實。
比如暴力、酒精
不讓女生上學等問題
當然,理想總是理想。
如果非要說《天命之女》與那些「電影」最大的不同,或許是它的誠實。
它看見了夢想,但也承認夢想的落地,不是一種可被批量複製的因果關係,這裡面,有數不清的掙扎與曖昧。
一種現實
學校告訴他們,要勇敢表達自己。
但家庭卻給予另一番教育——沒有大家就沒有自己。
體會這句話背後的重量——
如果大家看不到這問題,沒有人反抗
我不懂他們還算不算人
香堤巴旺的孩子搖擺在兩難中。
不止是信念在打架。
親情也開始產生縫隙。
姐妹不和。
為什麼被選中受教育的是她不是我?
父母不親。
女孩蔓珠拉在家裡覺得自己像外人,她不是家務好手,跟家人也聊不到一塊。
「等你嫁人,看你怎麼辦」,家人最喜歡用這句話警告她。
而在普莉莎,家人給她制定了「淑女」人設,保守的著裝,明亮的首飾,不能經常出門,不準跟男生說話。
她厭倦這種不人道的管束。
在印度當女生真的很辛苦
因為我們得注意自己的每個舉動
……
我不要別人告訴我該做什麼
最最根本的問題,是美國文化與印度文化,站哪個隊?
他們在學校接受的是美國文化,但家裡信奉的是印度文化。
一種開放,一種保守。
一種追求權利,一種講究服從。
這些孩子最終能抹掉額頭上的「賤民」印記?
很抱歉,《天命之女》沒有給出答案。
一方面,結局是喜人的:
夢想當律師的克兒席卡,考上加爾各答法學院(印度第三強),讀法律;
蔓珠拉讀護理系;希爾柏讀新聞系。
這又遠非結局。
她們考入的可是精英大學,學費有錢人才付得起。
她們「自由」了——還有無數鐐銬,等著被擊破。
也如Sir之前所說,這種開放性,正是《天命之女》了不起的地方。
它沒有《放牛班的春天》浪漫,沒有《山村猶有讀書聲》恬淡,更沒有《死亡詩社》的顛覆、反叛。
它的教育理念趨近《生於妓院》,思索氣質類似《人生七年》。
左為《山村猶有讀書聲》,右為《生於妓院》
換言之,《天命之女》展示的不是答案,是回答的勇敢。
豆瓣作者@午睡 一針見血:
教育改變人生的話題並不新鮮,但放在印度女孩身上就顯得尤為不易。不是簡單的宣揚一件慈善行為,而是把多種觀念和衝突融入其中,讓人看到女孩們在選擇人生道路的過程中思想的掙扎和變化。
更直白點。
Sir認為它要講的是「賦權」。
它唯一斬釘截鐵之處或許在於——
你的生命,你的思想,你的價值,都不是誰賦予給你的。
它們天然屬於你。
也只有你有權選擇自己掌聲的方向。
至於如何聽到這些「掌聲」——
或許可以從學會說「不」後,開始奔跑。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日以繼夜的四百擊
※到處都是肉體,我也要打差評
※把人縮成巴掌大,這腦洞片其實可以
TAG:DO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