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2017胃腸腫瘤領域不容錯過的進展有哪些?

2017胃腸腫瘤領域不容錯過的進展有哪些?

2017年,全球範圍內,結直腸癌、乳腺癌、肺癌等大癌種突破不斷,黑色素瘤、卵巢癌等小癌種驚喜連連。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共同推進腫瘤的精準治療,使2017年成為不平凡的一年。

2017年,中國學者厚積薄發,不再滿足於僅僅作為聆聽者,而開始越來越頻繁地在全球學術會議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中國醫學論壇報》邀請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張小田教授,將其對2017年胃癌及腸癌領域的研究的思索集結成問題,並邀請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進行解析,以下為主要內容。

我國胃癌的發病佔全球的47%,從2017年的各大學術會議(ASCO、ASCO GI、ESMO)上可以發現,我們在局部進展期胃癌和晚期胃癌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同時也面臨著很強的挑戰。

關於局部進展期胃癌,2017年年初的美國臨床腫瘤學會胃腸腫瘤研討會(ASCO GI)上,日本學者探討了中國胃腸腫瘤臨床研究協作組(CGOG)1001研究以及日本臨床腫瘤協會(JCOG)1001研究的結果,發現對於T3、T4期胃癌患者而言,標準的大網膜切除術仍是必要的。

局部進展期胃癌的另一個進展為ASCO年會上報道的FLOT4研究。這項研究比較了FLOT方案(多西他賽+奧沙利鉑+四氫葉酸+5-FU)與以蒽環類為基礎三葯ECF/ECX方案在可切除胃或胃食管結合部腺癌(EGJ)患者圍手術期治療的療效和安全性。結果發現,在病理完全緩解率(pCR)、生存及手術切除等相關數據中,FLOT方案顯示出優勢。研究提示,腸型混合型從FLOT方案中獲益更明顯。FLOT方案也為這類患者臨床治療提供了新選擇。

對於晚期胃癌的藥物治療,近年來化療方面並無重大突破,免疫治療則展露出了一些希望。

但在分子靶向治療中,無論是對於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陰性的PARP抑製劑研究,還是對於HER2陽性的藥物研究(曲妥珠單抗以外的其他藥物),都是陰性結果。胃癌的分子靶向藥物是否真的沒有希望?我們在未來該如何取得這方面的突破

與其他一些大癌種相比,胃癌治療的進展比較小。尤其是在靶向治療方面,很多其他瘤種都取得了成果,但在胃癌中大量研究卻折戟。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說明了一個問題——胃癌是非常複雜且異質性很高的一大類疾病,而我們對於胃癌的認識,從生物學到臨床,仍有不足。

迄今為止,胃癌的靶向治療最成功的仍是曲妥珠單抗一線治療HER2陽性的患者。對於臨床上不足10%的HER2陽性胃癌患者,曲妥珠單抗為其提供了有效的治療。但即便是在HER2陽性患者中,拉帕替尼聯合紫杉醇二線治療的TyTAN研究以及trastuzumab emtansine ( TDM1 )二線治療的研究均令人遺憾地取得了陰性結果。這幾個方案在乳腺癌中均取得了成果,但在胃癌中,卻都失敗了。TyTAN研究的最終結果發表在美國《臨床腫瘤學雜誌》(J Clin Oncol)上。近期,PARP抑製劑奧拉帕尼治療晚期胃癌的GOLD研究也依然取得陰性結果。

我本人是TyTAN研究的全球3個PI(主要研究者)之一,對於研究的陰性結果我們也進行了討論,我們認為原因之一還是獲益人群的篩選出了問題。儘管研究中我們都選擇HER2陽性的患者入組,但選擇所依據的患者樣本都是診斷時的樣本,距離入組已有一段時間。而在這段期間,患者經歷了一線治療等一系列治療,其腫瘤發生了變化,異質性的問題更大。這可能使得我們最終入組的患者實際狀態並非HER2陽性。此外,在TyTAN研究中,我們選擇了ATM作為生物標誌物(biomarker)來進行選擇,可能ATM也並未能很好地篩選患者。在GOLD研究中,可能也有同樣的問題。

此外,西妥昔單抗、貝伐珠單抗等在胃癌領域的研究也都失敗了。這些陰性結果,給了我們深刻的教訓,也為我們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經驗。一言以蔽之,在胃癌患者中,我們還是沒有找到真正能從靶向治療獲益的人群。液體活檢在一定程度上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機會。在目前的臨床診治中,患者在首次活檢後,可能無法再繼續反覆活檢,醫生也無法進一步獲取組織標本,則無法對患者現階段的腫瘤進行評估。液體活檢可以反映患者現階段的基因狀況,幫助醫生制定治療策略。在這一方向,我們目前正在開展一些研究,希望能以此創新胃癌靶向治療biomarker的尋找,並推進新葯的研發。

胃癌的研究結果都不理想,總體研究水平相對於肺癌、腸癌、乳腺癌等仍有距離。從發病上看,胃癌高發於東方人,我國發病率很高,而在歐美則發病較少。因此,歐美研發機構對胃癌的投入相對較弱。另一方面,我國在胃癌領域,可以利用患者人群優勢,大力開展研究(從基礎到臨床)。值得慶幸的是,我國目前已經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在國家的健康保障工程攻克癌症計劃中,專門提及對於具有中國特色一些腫瘤要開展優先研究。對於這類腫瘤,其在世界其他國家發病少,受到的關注少,如果我們自己再不去研究,那麼它的治療水平也就無法提高。

這些陰性研究結果,給我們上了課,也為我們接下來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希望在未來的胃癌研究中,我們能有新的思考和新的方法。

結直腸癌(CRC)是西方國家高發的腫瘤,國際上積累了很多研究和臨床數據。2017年,我國在CRC領域也取得了不少自己的進展。

2017年,CRC領域延續了2016年的左右半結腸之爭——「which side are you on?」。通過研究,我們了解到左右半結腸癌在基因突變、甲基化、生物學行為,乃至預後等很多方面有著顯著差別,這也影響到臨床的治療。CRC發生於左半還是右半,對於臨床上手術策略、化療方案、靶向藥物選擇,甚至輔助治療方案的選擇都有很大的影響。左右半,已經是一個深入人心的部位區別。另外,在左右半之爭背後,存在著很多分子生物學信息。目前領域內熱議的結直腸癌分子分型(CMS),將CRC分為4型,雖然尚未指導臨床實踐,但對於我們的未來研究,新的靶向藥物的研發,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平台和數據。

2017年改變CRC臨床實踐的一大研究是IDEA研究。在CRC領域多年來已固定方案固定療程的情況下,研究對既有方案提出了挑戰,也隨之帶來問題——3個月的輔助化療是不是一個好主意(IDEA)?從ASCO大會首次報道至今,已熱議了大半年,相信其結果也會再2018年的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腸癌指南中有所體現。

此外,免疫治療幾乎改變了所有實體瘤的治療現狀。在2017年,其在腸癌領域取得了很多突破,但同時也面臨著很多挑戰,例如如何篩選患者、如何判斷療效等。免疫治療能否真正地改變CRC的臨床實踐?其在CRC領域取得了哪些突破?未來我們如何克服免疫治療現存問題,進一步提高療效?

免疫治療是近來的研究熱點,尤其是其中的程序性死亡受體-1(PD-1)/程序性死亡受體配體-1(PD-L1)抗體,在很多瘤種中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

相較其他瘤種,腸癌這一大類疾病整體上屬於「冷腫瘤」,對於免疫治療的反應相對較低。但是,免疫治療對腸癌中微衛星不穩定性高(MSI-H)的患者有非常高的有效性。

2017年,研究發現MSI-H的實體瘤(腸癌佔主導,也包含其他瘤種)對免疫治療有效性很高,也因此獲得FDA批准成為PD-1抗體適應證。MSI-H的患者在腸癌中約佔5%~8%,對於這部分患者為何會對免疫治療有如此高的反應性,目前也有不少研究進行了探索,推測與這類腫瘤的生物學行為、免疫細胞浸潤、腫瘤突變負荷(TMB)等都有關係。關於MSI-H的研究,重要性不僅在於其使得FDA批准了PD-1抗體適應證,還在於其為我們未來的腸癌研究提供了參照。如何改變臨床上近95%的非MSI-H的腸癌微環境,使其對免疫治療發生反應,是目前研究主要的探索方向。已有研究嘗試將PD-1/PD-L1抗體與靶向治療藥物(BRAF抑製劑、VEGFR抑製劑等)聯合,以及與免疫治療聯合來改善療效,初期結果喜人,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但也仍然需要大型研究進一步繼續探索。我們也正在開展PD-1抗體聯合其他藥物的Ⅰ期研究,希望能夠取得突破。

毋庸置疑,免疫治療引領了如今腫瘤治療的新時代,這個時代已經到來,在一些瘤種中,免疫治療已成為一線治療,但在腸癌領域,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衷心期待在免疫治療的領域,我國能夠並迎頭趕上,緊跟國際,最終能在一些亞課題上引領國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腫瘤 的精彩文章:

生物治療等同於腫瘤免疫治療?
腫瘤醫生患癌後說了5句大實話

TAG: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