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騎突破10萬圍城,9千人擊潰50萬大軍,為何這一仗能躋身史上以少勝多戰例前三
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戰役。劉秀率領漢軍以少勝多,一舉擊敗了四十多萬王莽軍隊。由於後來劉秀成為了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因此史書中在敘述戰役的過程時也加入了許多迷信的色彩。今日則更有人因此說劉秀是所謂「位面之子,天選之人」。
其實,昆陽之戰同其他著名戰役一樣,只不過是劉秀憑藉非凡的膽識和謀略,抓住敵人在戰略戰術方面的失誤,取得了重大勝利而已。當然,所有成大事者在某些方面都會如有天助,劉秀自然也不例外。
王莽代漢建立了新朝,一開始並沒有引起社會動蕩,「府庫百官之富,百蠻賓服,天下晏然」。但王莽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托古改制」,按照儒家經書的內容改革現有的各項制度,特別時他推行的幣制改革,搞亂了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恰好又趕上天災不斷,「枯旱、蝗蟲相因」,民不聊生,各地紛紛起義。
南陽豪強劉縯、劉秀兄弟也趁勢而起,打著恢復漢室的旗號,聯合了新市、平林義軍,在南陽擊敗了王莽將軍嚴尤、陳茂的軍隊,圍困了宛城,並擁立了更始將軍劉玄為皇帝。王莽聞訊,派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為統帥,徵調了各地兵力42萬(一說43萬),號稱百萬大軍,並且隨軍還帶了虎、豹、犀牛、象等猛獸,向昆陽進發。途中又匯合了嚴尤、陳茂的軍隊。因此,王莽軍隊參加昆陽之戰的,事實上遠不止43萬人。
而漢軍方面,面對強大的王莽軍隊,顯得不知所措。他們見王莽軍隊人多勢眾,便想放棄昆陽,退回到各自的根據地。劉秀這時雖然只是一個偏將,給人的印象也是一個懦弱書生,但在這關鍵時刻卻力排眾議,認為如果放棄昆陽,就可能被各個擊破;而集中力量抵禦,還有取勝的可能,但諸將都不同意。
就在此時,探馬來報,王莽大軍已經快到城北了,而且軍陣數百里,不見其後。這下諸將想逃也逃不了了,只得請劉秀拿主意。昆陽城裡僅有八九千人的軍隊,劉秀便建議統帥王鳳、王常率軍防守昆陽,自己帶13騎突圍去召集援軍。
這時,到達昆陽的王莽軍隊已經有十萬人,劉秀等人差點就出不去,但最終還是率13騎突出了十萬大軍的重圍。王邑、王尋指揮大軍將昆陽圍住準備攻打,但嚴尤認為昆陽「城小而堅」,戰略價值不大,不如直接進攻宛城,同漢軍的主力決戰,一旦宛城的漢軍主力被擊敗,昆陽也就不攻自破了。
但王邑卻不同意,認為自己統帥百萬之眾,「遇城而不能下,非所以示威也」,所以一定要「先屠此城,喋血而進,前歌后舞,豈不快哉」!於是下令將昆陽團團圍住,「列營百數,鉦鼓之聲聞數十里」,對昆陽城發起了猛烈的攻擊,挖地道、用戰車撞擊城門,用盡了種種手段,「積弩亂髮,矢如雨下,城中負戶而汲」。
面對王莽軍隊的猛烈進攻,駐守昆陽的王鳳等將領嚇破了膽,向王莽軍隊乞求投降。可王邑等認為昆陽城指日可下,拒絕了王鳳的投降乞求。這無疑是把守城的漢軍逼上了絕路,逼迫他們拚死堅守了。嚴尤又向王邑建議,兵法上講「圍城為之闕」,讓開一個缺口,讓殘兵逃出去散布失敗的消息,這樣既可以一舉拿下昆陽城,也可以給宛城的漢軍主力形成巨大的心理威懾。但王邑又一次拒絕了嚴尤的建議。因此,在圍困昆陽的過程中,王莽軍隊首先在戰略上就犯下了種種錯誤,給後來的失敗埋下了禍根。
劉秀率領13騎突出重圍,到各地去召集援軍。但諸將顧及眼前利益,不想出兵,最後在劉秀的耐心勸說之下,他們總算是答應出兵增援。劉秀帶領各路援軍趕到昆陽。事實上,這依然是一群烏合之眾,劉秀心理也明白,所以自己帶步騎千餘人為前鋒,主動攻擊王莽軍隊。
而王尋、王邑等根本沒有把他們放在眼裡,只派了幾千人去迎戰。劉秀身先士卒,當場斬殺數十人,諸將跟著進攻,殲滅千餘人。這一下士氣大振,諸將也壯了膽。劉秀乘勝組織了三千人的敢死隊,從城西水上向王莽軍隊發起攻擊。按照常規,王莽軍隊只要全力擊敗援軍,昆陽城就唾手可得,但王尋、王邑再次犯了戰術上的錯誤,他們仍然過於輕敵,只帶了萬餘人同劉秀交戰,而且命令其他部隊不得擅自行動。
沒想到交戰的軍隊根本不是劉秀的對手,被打得大敗,其他部隊見狀又不敢擅自去增援,結果陣腳大亂,漢軍一鼓作氣擊潰了王莽軍隊,主帥王尋陣亡。昆陽城裡的軍隊也鼓噪而出,內外夾擊。正巧這時雷鳴電閃,風雨交加,「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河水暴漲,「士卒赴水溺死者以萬數」,「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里」,數十萬大軍頃刻間土崩瓦解,王邑、嚴尤等乘輕騎踏著自己士兵的屍體渡河逃走。漢軍繳獲的各種物質堆積如山,搬了一個多月都沒有搬完,剩下的只能付之一炬。潰散的莽軍士兵各自逃回了家鄉,王邑僅帶了數千人回到都城洛陽。
昆陽之戰後,各地豪傑紛紛響應起義。三個多月後,漢軍攻進洛陽,王莽死於亂軍之中,新朝滅亡。與此同時,漢軍發生了內訌,劉縯被劉玄殺死。在這關鍵時刻,劉秀冷靜應對,「飲食言笑如平常」,絕口不提昆陽之戰的功勞,劉玄還封他為破虜大將軍。劉秀暗中集聚力量,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兩年後,劉秀稱帝,建立了東漢王朝。
※黃浦江兩岸45公里將進入景觀提升期,世界一流水岸這樣支招綠化景觀
※走進紐約唐人街最古老的商店……
TAG:上海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