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時間連續需節點 過好節日是關鍵一

時間連續需節點 過好節日是關鍵一

前言

一個新的系列內容,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個人見解,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節日,對一個地方的了解,節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入口,每個節日背後都有非常多的故事,這些故事就可以充分證明一個群體(也許是一個民族)的很多特性,這個系列的內容首先是會談到節日的歷史演變,當然這個主要來自百度,我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查更多的資料,只能互聯網來查找,對於內容的真實程度和全面我不做任何擔保。當然內容的主體是我對這個節日的認識和發生的有趣的故事。之所以有這樣的一個想法,是因為今年的春節發生了很多的事情,讓我突發奇想,也許這個系列只介紹春節這一個節日,我也會把它當做系列文章來做。往大了了講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起源演變

說法諸多,其中有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春節源於臘祭、源於巫術儀式說、源於鬼節說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繼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春節以前也稱元旦,是在正月的第一天。而中國歷代的正月的設定日期卻並不一致:夏朝用孟春(即正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

漢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為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我們當今使用的陰曆(即農曆),落下閎也被稱為「春節老人」。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辛亥革命後,1912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採用公曆,但用「民國」紀年,1月1日為公曆歲首;1914年起把夏曆正月初一定作「春節」,為農曆歲首。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夏曆正月初一仍稱「春節」。1970年以後夏曆改稱為農曆。

傳統民俗

掃塵、守歲、拜年、貼春聯、貼窗花、貼福字、貼年畫、燃炮竹、辦年貨、不同民族也各有不同,即使 相同民族也有地區差異,就在十年之前,我們縣的大多農村還是不貼春聯的,因此看貼不貼春聯就成了兩個縣的顯著分界線。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化也很大,最明顯的就是燃炮竹在很多地方就不能再進行,聽說今年滄州就因為燃炮竹抓了二十多個人。

奢侈

對於一個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來講,整個讓經濟幾乎停滯半個月的時間,政府的工作也處在休眠「休眠」的狀態這絕對不是一個簡單事情,這放到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說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那麼我們是如何度過這樣一段「奢侈的時光」且聽下回分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醫道 的精彩文章:

TAG:首醫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