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軍在火器上的優勢為什麼不足以彌補與清軍在騎兵上的劣勢?
清軍武器盔甲極為精良,遠勝明軍,後期火器亦超過明軍。
先來看看明朝的主要火器:三眼銃:大名鼎鼎,但只是落後的火門槍,射程近,比不了弓弩;再次裝填速度太慢,威力小難以穿甲,明軍裝備不多。北方遇敵,惟有快槍一種,人執一件,但成造本拙,工尤粗惡,身短體薄,腹中斜曲,口面大小全無定製,不堪擊敵。而鉛子又不知合口之度,什物不具,裝放無法,徒為虛器。故雖敵畏火,而火具又不足以下敵,惟有支吾不見敵面而已。—戚繼光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鳥銃:仿製的西方火繩槍,明軍單兵大量裝備,威力不小,射程與弓箭相當,懼潮濕,雨雪中使用不便,而且沒有刺刀,無法近戰。
紅夷大炮:仿製西方艦載加農炮,發射實心彈,威力巨大,但不適用於野戰。
這些火器有多先進呢?沒多先進,西方十六世紀早期的水平,這一時期的歐洲,重騎兵還是戰場的統治力量。直到17世紀古斯塔夫改革時,步兵才取得與騎兵相同的地位,步兵能真正壓制騎兵,那要等到拿破崙時期了。在明朝的裝備水平下,就是當時最好軍陣——西班牙大方陣也需要大量的騎兵以保護側翼。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法國和西班牙的羅克魯瓦戰役,就是最好的例子:
此次戰役,西班牙軍隊將主力步兵排成五個方陣,並令騎兵和附庸國的軍隊保護兩翼,等待法軍進攻。法軍發起進攻後,迅速擊潰了西班牙騎兵和附屬國軍隊,對西班牙方陣完成合圍。隨後,法國軍隊發起了多次進攻,均被擊退。隨後,法軍放棄強攻,轉而用火炮消耗西班牙軍隊,次日西班牙方陣不堪重負,最終投降。
熟悉明清戰爭的朋友可能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明末的松錦之戰等多次決戰就是用的這個套路。
清軍主動進攻,清理明軍兩翼,明軍固守,清軍切斷明軍補給,明軍糧草不足,被迫主動進攻,明軍崩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再來看清軍的裝備
與題主所想像的清軍正好相反,清軍裝備極為精良。早期清軍與明朝在鎧甲,武器的設計上大致相同,但由於明朝政府極度腐敗,加上軍隊屢戰屢敗,武器供應不足。事實上,明朝軍隊所裝備的武器鎧甲是遠遠不如清軍的。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清軍征戰圖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至於火器的清朝也水平也不低於明朝,努而哈赤最早在遼東總兵李成梁麾下效力,對明朝宣戰之前為明朝將領,與其弟舒爾哈齊曾經十多次進京朝貢,對於明朝火器的得失利弊是在了解不過了。同明朝的戰爭進入僵持之後,
天聰五年後金通過掠奪而來的遵化工匠仿製出了紅夷大炮,並短時間內應用在大凌河之戰上用於轟擊明軍城池。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這種炮雖然並不能轟塌明代重力壩結構的厚重城牆,卻可以用火炮轟擊跺牆,使城牆上守軍無法立足,從而掩護己方士兵攻城。並不擅長攻城的後金首次擁有了一種有效且可以避免己方攻城傷亡的攻城方式。隨著孔有德帶領山東叛軍降清,大量火炮包括經過訓練的炮手,以及鑄炮的匠師被帶到了後金一方,全面加強了後金的軍事力量。這導致明清遼東戰場上,後金一方的火力優勢居然超過了明軍。事實上,在日後的戰爭里,精良的火炮成為了清軍打擊農民軍和南明部隊的有力武器。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明朝的失敗其實在於對基層組織的控制基本處於失控的狀態。明末陷入了一個怪圈,朝廷拚命的加稅,總的稅額很高,但是朝廷卻看不到錢,各地欠餉,永遠無法收齊稅,某些省居然連續三年未繳賦稅。另一方面大量農民卻因稅家破人亡,即使將所有農田的收成上繳,也依然繳不齊稅。而因為士紳優待的政策,大量田地也以各種方式寄在士紳名下以逃避賦稅,掌握大量田土的富戶們卻少交稅不交稅,甚至大量拖欠。這個怪圈一直未能解決直到明亡。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對明清戰爭而言,並不單純是個軍事問題,明朝輸也不是單純輸在軍事,而是死於各種陳年積弊的總爆發。
※歷史課本不會告訴你的「歷史真相」,顛覆所有人的認知!
※橫掃歐洲的重裝騎兵為何在蒙古騎兵面前會如此不堪一擊?
TAG:說歷史的小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