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上元天官賜福日
天官:道教奉天、地、水三神,亦叫三官,天官即其中之一。天官名為上元一品賜福天官,紫微大帝,隸屬玉清境。天官由青黃白三氣結成,總主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間,校定人之罪福,故稱「天官賜福」。過去用作祈福消災的吉利話。
三官大帝,指的是道教中掌管天堂、地府、海洋三界的「三官」之神——「天官」、「地官」和「水官」,閩南語俗稱「三界公」,客家話稱為「三界爺」,又稱「三元大帝」。三官大帝掌握了天堂、地府、海洋間的一切事項,是極為崇高的神祇地位,之高其神格僅次於玉帝,所以民間寺廟常與配祀於玉皇上帝之前。
上元節
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天官節、元宵節)﹑中元節(地官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漢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元宵燈詩
隨著時代的發展,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盛大,民族特色越來越濃,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為五天;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為燈期不同,所以最初張燈的那天叫「試燈」,十五這天叫「正燈」,最末一天叫「殘燈」、「闌燈」。也有叫「神燈」、「人燈」、「鬼燈」之說。十四日夜為「神燈」,放於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燈」,放在門窗、床笫、几案等處,用來避除蠍蟲;十六日夜為「鬼燈」,放在丘墓、原野,為了遊魂得到可以脫離鬼域。上祈天意,下護蒼生,神人鬼畜,無所遺漏。
(編輯整理甘棠,圖文來源於網路,轉載請註明出處)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