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宵節說魚燈

元宵節說魚燈

圖片來自網路

文:木子羅

元宵節又是燈節,始於漢代,漢明帝提倡佛教,僧人正月十五日觀佛舍利,點燈敬佛,漢明帝便命宮中和民間這一天夜晚掛燈,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元宵節在唐宋時已變成一個盛大的節日。唐時,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嚴,對私自夜行者處以重罰。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若要穿越到唐朝,恐怕這幾天是最佳的日子了。

唐蘇味道有詩云: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宋朝辛棄疾也有詩印證元宵燈節盛況: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唐玄宗時的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人們可以徹夜狂歡,難怪時人如此瘋狂。

過去每逢過年時節,特別是元宵節晚上,本地鄉鎮也會掛出小量的花燈燈籠。其中大多是寓意喜慶、表達祝願的大紅燈籠。而花燈造型多樣,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顯富麗堂皇,喜氣洋洋。記得有一種走馬燈,燈壁刻著嫦娥奔月的故事,燈壁轉動,便見仙子飄然向上,騰雲而去,裊娜直上月宮。

那時還可在小攤上買到手工做的花燈。其中有一種用蠟製成鯉魚形狀的,小孩拿在手裡,都興高彩烈。紙做的小燈籠也有,點上小蠟燭,拿著卻要小心翼翼,一不小心,就會燒著燈籠,讓人跳腳。

但這些都不如新會的魚燈。新會魚燈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清朝初期,至今已有近400年歷史。新會魚燈寓意年年有餘。

《新會縣誌》記載:在新會,縣城翰祿橋(今惠民東路)之鯉魚燈最具名聲。相傳,清代每年元宵節期間,橋之中央搭建一龐大燈棚,橋之兩岸掛上各式大小不一的魚燈,中有一巨型鯉魚燈,其身長約 8 尺,造型別緻,形態生動,前往觀賞者絡繹不絕。

圖片來自網路

舊時,新會的街頭巷尾,家家戶戶門前,都懸掛著魚燈,街頭的小攤檔,也能買到大小不一的鯉魚燈。

魚燈有紙做和布做的,製作並不容易,是很講究功夫的魚頭、魚尾、魚肚,要均勻合襯,先用竹篾扎綁起魚的框架,再用自製的模具做「魚皮」,然後對魚身進行裝飾,並點上眼睛,一盞鯉魚燈就算大功告成了。

做魚燈還有季節上的講究,每年的2—3月就開始扎魚架,6月是做魚皮,夏天乾燥,魚皮粘上金粉不容易掉。糊魚皮的漿糊要自制,用醋和糯米粉熬成,魚燈才不會被蟲蛀。

作為民間工藝和民俗風情,魚燈已基本在新會消失。近年來,新會區政府在春節期間又專門製作了數百盞魚燈在人民會堂門口展示。

一條長街,兩邊都是綠樹,樹上滿掛魚燈,大大小小的鯉魚,掛在樹上,夜色中,如魚在樹海中穿梭,活靈活現。人在樹下走,魚在樹上游。有的搖頭擺尾,有的昂首扭腰;有的嬉戲追逐,有的自娛自樂;有的大小相隨,有的成群結隊;有的鼓腮瞪眼似在躍龍門,有的又憨態可掬似懵懂孩童……總之魚在樹上看人,人在樹下戲燈。

紅紅的燈光光透過透明的燈籠,照得四周亮閃閃,光瑩瑩。照得滿街行人兩眼亮晶晶,臉紅彤彤。只可惜長街不長,長夜太短。

舊時元宵節可以賞燈,猜燈謎,食湯圓。如今元宵節若可以一家齊聚,一同做湯圓,食完再去看魚燈,能在下一代心中成為一件值得期待的事,這是令人快樂的。

喜歡嚴謹的歷史,熱愛植物和食物,自然和社會的觀察者,我是木子羅~~~

木子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子羅 的精彩文章:

桃花流水鯽魚肥

TAG:木子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