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已為航母核動力準備60年 7年後將震驚世界

中國已為航母核動力準備60年 7年後將震驚世界

蘇聯為核動力航母奮鬥了幾十年,但這款戰艦7年後很可能就會出現在中國。(資料圖)

鳳凰軍事 鳳凰網軍評 3月2日

近日中船重工在官方發布中,明確表示將在2025年完成中國核動力航母等多款頂級戰艦。但該消息也讓很多人擔心,因為相比已服役多年的艦載機,中國不僅此前在航母核動力裝置方面沒有什麼技術積累,而且也未服役1艘核動力水面艦艇,為此甚至有觀點認為中國航母可以與核潛艇共用反應堆。但大家在搞清楚以下三個問題後,或許就會放心了。

中國為何選在此時建造核航母?

從2025年的時間節點來看,類似「小鷹」級這種常規大型航母不會在中國出現。(資料圖)

研發、建造航母是一個複雜的綜合性工程,其中包含了艦載機、起飛方式、動力與整體設計等多項關鍵技術。有別於美國在漫長的航母發展歷程中,能建造不同航母來驗證各項技術,中國在獲得「遼寧」艦後,就開始了航母發展的急行軍,這帶來一個很嚴峻的發展環境,那就是中國不可能分別建造多款航母分別驗證每項關鍵技術。因為這些建造間隔短但技術差別較大的航母,將在日後的維護、訓練、使用中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中國需要在航母發展過程中,邁出比美國更大的步伐。得益於馬偉明團隊在航母相關技術,尤其是電磁彈射等關鍵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就,使中國具備跨過蒸汽彈射,直接採用電磁彈射的可能。因此,只要中國的艦載核動力裝置足夠成熟,中國有條件,也應該跳過常規大型航母,直接發展核動力航母。而且從2025年完成的時間節點來看,中國也確實不會在002與核動力航母之間,再建造類似「小鷹」級航母那種過渡性的常規航母。

因此,中國決定在002之後就上馬核動力航母的理由或許是,至少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中國的艦載核動力裝置不僅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而且在功率、可靠性等方面,也都已達到上艦水準。而且與美國現在「企業」號上實驗性的採用8台A2W反應堆後,才在「尼米茲」級上安裝成熟的2台A4W反應堆不同,中國首款核航母不僅很可能採用類似「尼米茲」與「福特」級的雙反應對布局,這套核動力裝置很可能成為日後中國核航母的標準動力。

中國航母能與核潛艇共用反應堆么?

K15反應堆堪稱「戴高樂」號航母性能不佳的禍根,但真正的根源還是法國人對航母東西的想當然。(資料圖)

美國航母核動力裝置的發展,提供的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式,即在航母核動力裝置研發的之前或同時,建造大批核動力水面戰艦以便驗證技術。但即使在冷戰高峰期,核動力戰艦出於高昂的成本,以及相比常規艦艇並不突出的綜合作戰性能,在海軍中難以普及。因此對其他航母發展國家而言,在驗證航母核動力裝置方面就需要另謀它徑,儘管法國「戴高樂」號航母與「凱旋」級核潛艇共用反應堆並不成功,但核潛艇卻似乎是唯一的選擇。

與此同時,美國蘭德公司在「福特」級首艦建造不斷延期,成本不斷激增的背景下,提出了採用單台A1B反應堆的8萬噸級「簡裝版航母」,並將航母最大航母的限制,由30節降低至28節,潛艇用反應堆儘管動力不足,但完全能以2堆甚至4堆的方式滿足航母下降的動力需求。但從「戴高樂」號航母的建造過程來看,這種想法多少有些異想天開。因為站在航母這個遠比核潛艇複雜的裝備體系中,採用潛艇反應堆並不會降低技術難度與成本。

「戴高樂」號航母採用2台與「凱旋」級核潛艇相同的K15自然循環反應堆。儘管理論上具有成本與技術優勢,但在實際布置時卻發現,K15為適應航母部署,尤其是與彈射器搭配,需要大幅提升熱效率,為此不得不對反應堆整體進行部分重新設計。不僅如此,反應堆的各類管線、安全保障、操縱控制系統都需要重新設計。最終不僅整套核動力裝置的總功率比預想的低了15%,而且複雜的設計、布置也成了航母建造延期的「罪魁禍首」之一。

中國航母核反應堆究竟技術如何?

中國從「列寧」號破冰船上獲得了最初的反應堆技術,並直接影響了60年後的核航母技術研發。(資料圖)

既然中國航母不能與核潛艇共用技術,那麼中國航母核動力的技術源頭又是哪裡呢?答案是一款在中國相當冷門的船舶——核動力破冰船。核動力破冰船是一款蘇聯獨有的龐大船舶,而中國與這款船舶的首次交集竟發生在近60年前的1959年。當時蘇聯首艘核動力破冰船「列寧」號服役,蘇聯邀請正在蘇聯留學的中國船舶設計人員參觀,據稱日後中國的091、092型核潛艇的動力裝置均借鑒了「列寧」號破冰船的動力設計。

俄媒曾報道,1959年對「列寧」號的參觀,還開啟了中國對艦載核動力裝置的技術論證。中國同樣在1959年就將航母納入海軍發展的長期規劃,在完成核潛艇發法後,對艦載反應度的研發從未停止,只是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未能獲得突破。但在上世紀末,曾傳出中國準備購買「列寧」號破冰船作為海上核電站。著眼於中國對「海上核電站」需求極為有限,當時準備引進「列寧」號很可能是為已取得進展的艦載核動力裝置提供參考。

時間到了2017年,英國「路透社」報道,中國已接近完成首個海上核電站,而在稍早前的2016年年7月4日,中核集團更在官微上表示「將在南海島礁建造20座海上核電站」。由此可見,中國的海上核動力裝置不僅已研發成功,而且還達到了批量生產,普遍裝備的成熟度,此時基本具備裝備航母的條件。而且出於參考外國經驗,以及保障技術可靠性的考慮,中國首款核動力航母會採用類似「尼米茲」級的雙堆或四堆布局。

殲20、電磁炮、電磁彈射等技術都預示,中國得益於多項重大技術的突破,有條件或已在關鍵裝備的研發領域取得跨越式發展。中國與某些國家不同,不會建造缺陷叢生的裝備,到了2025年,中國的首款核動力航母必將震驚世界。(鳳凰軍事 鳳凰網軍評 劉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網 的精彩文章:

2018歐洲LCS解說陣容:美女主持加入
日本擬全面換裝五代機:F-35A超100架 為準航母配F-35B

TAG:鳳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