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情志養生與健康

情志養生與健康

情志養生:中醫學把人的心理活動、情緒表現統稱為情志,是人在接觸和認識客觀事物時,人體本能的綜合反映。情志養生,亦即調控和保持健康的心理,是人體健康的重要內容之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所關注。如:《管子·內業》篇,詳細論述了養心之術,其將善心、定心、全心、大心作為最理想的心理狀態和內心修養標準。具體來講,一是正靜,即形體要正,心神要靜,如能這樣,就有益於身心;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對立面,就是「喜怒憂患」;三是守一,就是說要專心致志,不受萬事萬物干擾則能心身安樂。

情志養生以及用以診治疾病的記載,在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唐孫思邈《千金要方》、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南宋張子和《儒門事親》中多有論述。三國時名醫華佗,更是「以情勝情」診治疾病的專家。《後漢書》載:有一郡守病,佗以為其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治,無何棄去,留書罵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殺佗。郡守子知之,屬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數升而愈。

情志的具體表現就是七情六慾,是人們常見的心理反應。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是感情的表現或心理活動;六欲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是生理需求或願望。在五行學說的影響下,七情又被歸納為五志:喜、怒、悲、思、恐。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之一,分《靈樞》和《素問》兩部分。《黃帝內經》在黃老道家理論基礎上建立了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等多元素的「整體醫學模式」,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由此可以看出,養生大道是《黃帝內經》的重要內容。

本文部分資料及圖片來自網路,如涉版權,聯繫立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靈素健康 的精彩文章:

TAG:靈素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