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聞新說▍不能忘卻的歷史:廣府人與客家人的大械鬥——歷時13年、波及17縣、傷亡過百萬…
導讀
說到廣東人,一般就是指「廣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三大組成部分,但是無論是哪一部分,都是從內地或者鄰省遷移到廣東而來的。廣東的廣府人也即「土人」和客家人都由中原遷來,只因遷來的時間有先有後,先入為主,後至為客,故有土客之分。
到清初,廣東「三分天下」的形勢是這樣的:客家人位於粵東北、潮汕人位居粵東南、廣府人位居粵中與粵東。三個族系共同創造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和嶺南文明。
但是,很少人會記起這樣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咸豐同治年間(1854—1867)廣東土客大械鬥,也就是廣府人與客家人之間的大械鬥。
這場械鬥起於粵中粵東部之鶴山,延及開平、恩平、高明、新興、新寧、陽春等17縣,綿延13載,屠殺過百萬。其規模之大、死傷之眾、影響之深,在中國歷史上是僅見的。
今天,《廣州舊聞》打開這段沉重的歷史,更進一步彰顯當下的和諧、和平是如此的珍貴。
上圖就是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的大致分布圖。黃色區域為廣府人、粉色區域為客家人、綠色區域為潮汕人。
「斗 禍」
慘 狀
這場「斗禍」持續了多久?
13年。斗禍始於咸豐四年(1854),止於同治六年(1867),持續13年。
這場斗禍涉及了多大區域?
斗禍起於鶴山,恩平、開平、高要,蔓延到高明、新興、新寧、陽春、陽江,又延及到新會、四會、羅東、東安、電白、信宜、茂名等肇慶府、廣州府、高州府、羅定洲一共17個縣的範圍。
這場「斗禍」死了多少人?
死傷超過百萬。
「客家人」
客家人的定義有很多種,但是客家的「五次遷徙說」是被大家認可的,即是在歷史上的「兩晉時期」、「唐、五代之際」、「宋末金人南侵」、「明末清軍入關」四次遷徙,另外一次遷徙就是本文講到的「土客大戰」後,客家人從廣東的中東部遷徙到江西贛州、海南島、香港、澳門等地。這五次遷徙,奠定了今天客家人在廣東、全國乃至全球的分布。
01
目前全球有多少客家人?
說法有很多種,有6300萬之說,有4500萬之說,有6650萬之說,甚至有一億人之說,不過廣東目前客家人有1662萬人。
02
廣東有多少個「客家縣」?
「純客縣」有梅州和河源地區的18個縣市,「非純客縣」有廣東省內的70個縣市。
03
「客家人」有哪七個特徵?
著名客學學者羅香林在《客家研究導論》中,把客家的的特徵歸納為七個:
一為同一家內兼營農工商學仕兵;
二為婦女在勤苦耐勞;客家婦女被稱為「大腳婆」,是因為客家形成發展過程匯總,一般男人多外出謀生,婦女持家,養育老小,後來也就形成了所謂的「男逸女勤」的風俗。
三為勤勞和潔凈;
四為好動和野心;
五為冒險和進取;
六為簡樸和質直;
七為剛愎自用。
這就是客家人五次遷徙示意圖。其中第五次遷徙即紫色剪頭就是本文講述的大械鬥之後的遷徙路徑。
清代廣州土著,一般就是被稱為廣府人,其由來與客家也相似,也是由中原南遷,只不過是南遷的比較早。他們都相信自己的祖先遷自南雄的珠璣巷。惡劣的生存環境也造就了廣東民風的「強悍」,械鬥成為常態。
而歷史上客家人的「尚氣爭勝」的性格,決定了他們作為一個群體存在時,不可能長期向土著低頭。
所以道光、咸豐時期南遷至廣東中西部一帶的客家,已經不像之前他們清初初來時候那樣忍氣吞聲,僅僅安於窮山僻壤之地,而是一旦有機會就會「反客為主」,出現了強買強佔土著田地等現象,這就最終爆發了廣東的土客大械鬥。
珠璣巷成為廣府人南遷廣東的中轉站。
土客大械鬥之原因
根本原因:人口增長,生存競爭
如果說珠璣巷是廣府人的中轉站的話,那麼嘉應州也就是現在的梅州是客家人主要中轉站之一。
嘉慶二十五年,嘉應州以及所屬的四縣的原有人口是5.2萬人,而滋生丁口為131.4萬,加上屯民丁口近2萬人,總人口為138.5萬,這個時候的嘉應州已經不是宋元時期的地曠人稀,而是典型的人多地少。
人口增長使人均土地佔有比率降低到了危險的地步,促使眾多的家庭族群轉而尋找新的生存策略,其中包括棄農從商和移民。移民方式之一就是男性的喬遷——離家外出打工賺錢(包括海外),另一種方式就是全家全族甚至整個鄉遷往外地,尋求新的可供耕種的土地。
在福建和廣東,後面這種情況有時是與暴力相伴隨的。客家人因為人口膨脹而進入廣東東部、並進而進入廣州(明清的廣州包括珠三角洲大部分)西部地區。引發這些地區的新的緊張關係。
當然遷徙的外部原因是康熙的「遷海」和「復界」政策,一直鼓勵招民墾荒政策,使得「惠潮嘉」客民一波接一波的向南也就是廣東的中西部遷移,這個遷徙過程中,大部分又是遷徙到廣州府和肇慶府地區。
不過清代前期、中期。客民從粵北南遷到廣州府和肇慶府二地時,所居之地,要麼是人煙稀少的窮鄉僻壤,要麼就是土著剩下不用的山谷。
客家先民遷移過程中,為了對付遷移途中強盜,土匪及不歡迎他們的土著,客家人的家族均是半軍事化的組織。女的均是大腳婆,包攬家務活和農活,男的都是半軍事化的戰士,具有極具強略的攻擊性。同時,客家人十分善於修鞏防禦工事,土樓和圍龍屋就是明證。而且客家人的家族之間,也存在著極端殘忍的鄉族械鬥,這些地鍛煉了「客家戰士們」。
當然廣東的廣府人也不是省油的燈,歷史上都是出了名的「強悍好鬥」、「奸滑好訟」,其家族間,大族欺負小族,大房欺負小房,強房欺負弱房,令客家人也相形見拙。廣府人也有很強的防禦軍事堡壘--圍村。
★★★其他原因★★★
01
語言歧視:歷史上,客家方言也成為土著的廣府人鄙視對象,有些廣府人把「客家話」比喻為「南蠻鴃舌」、「入耳嘈嘈」。但是客家人是以客家話為生存的根本,有句俗話說「寧賣祖宗田,莫買祖宗言」、「寧賣祖宗坑,莫賣祖宗聲」。
02
風俗歧視。客家人由於被迫到處流移轉徙、隨處為家,因此尊祖觀念特別濃厚。每遷一次,都必將先人的遺骸挖出來,用「金罌」也就是陶罐裝好,隨身前夕,到新居住地再次安葬,這就是「背骨骸」、「二次葬」的風俗由來。土人十分反感有「古怪」葬俗等「奇特」風俗又迷信風水的客人,視『洗骨檢葬』的『二次葬』是極端野蠻不開化的風俗。
03
「種族歧視」,雖然客家人和廣府人都差不多模樣,應該屬同一種族吧。但是因為語言和風俗的迥異,以及各方面的原因,土人認為客人「野蠻不開化之民族」,和福佬人一樣均是「非粵種,非漢種」,甚至是非人,是「犭客」、「獠」等。
土客戰爭之導火索
由於種種原因,清末廣東經濟破產,清朝咸豐年間的廣東天地會總暴動——洪兵暴動曾經席捲粵西,粵南,粵北,起義士兵以頭帶紅巾為記號,故也叫紅巾軍暴動,由於適逢太平天國等國內叛亂如麻,清政府沒有兵及錢糧鎮壓洪兵起義,於是廣東地方政府鼓勵各地方政府發展民團對付洪兵。
雖然當時土人、客人都有參加了洪兵起義的,土客也有參加民團的。但是天地會暴動(洪兵起義)的軍隊以土人為主,客人不多。而鎮壓的民團則以客勇為主,民團中的土勇戰鬥力差,客勇是圍剿洪兵的主力。
由於官府的支持,客勇在圍剿洪兵中發展壯大,一時「持功氣驕」、「盛氣凌人」。某些客勇以為,他們的美日子來臨了,從此可以一洗當年被歧視,被奴役的恥辱,並且過上土人那樣的『美日子』。於是,在部分地方,出現了客勇搶掠土人財產、霸佔國產及殘殺土人的事件。
面對客人的突然「崛起」,土人感到萬分的驚恐,忙組織反抗。土人中的「有識之士」也出現了「客人要反客為主」、「鏟絕土人」之說,於是綿延十幾載、屠殺過百萬的舉世罕見的廣東土客大械鬥從此拉開了序幕。
慘烈大械鬥
一提起肇慶和江門,風景秀麗。誰能想到一個半世紀前,這裡曾經是廣府人和客家人的血腥戰場呢?
這場「斗禍」的主戰場是在當時肇慶府,而「斗禍」的核心地點就是現在的江門五邑地區。
由於「斗禍」的歷史內容太繁冗,《廣州舊聞》僅僅選取「斗禍」的起始點——鶴山的幾個片段來展示一下當時大械鬥的慘烈場景。
鶴山的客民是在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先後遷入到這裡的,惠州、潮州客家人遷到新寧即現在的台山、開平墾殖以後,於是出現了所謂的「鶴山十七村」和「五子下鶴山」的說法。其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土人與客家人和平相處,達百餘年之久。
咸豐四年,廣東洪兵起義打破了這種平靜。這時,鶴山縣許多農民參加紅巾軍,無分土客,同心戮力打擊階級敵人。他們很快就攻下鶴山城。
現在的鶴山有一個「五子園」(下圖)是不是和「五子下鶴山」有關係呢?
當時,客家地主高三的幼子被殺,他不惜傾家泄憤,與客籍秀才張寶銘推出武舉馬從龍為領袖,募集客家壯丁與紅巾軍為敵。這支地主武裝,後來協助清兵收復了縣城,並在江門、長沙等戰鬥中得勝,擒殺了鶴山洪兵領袖大鯉魚、何困仔等。於是省清政府嘉獎客勇勇敢,並令鶴山知縣統率客勇清除紅巾軍餘黨。
當時,清兵和客勇進入各村搜捕紅巾軍。但是慢慢的出現了客勇乘機洗劫財物、傷害無辜土人的利益,且勢頭越來越猛。因此,鶴山土人中的地主階級揚言「客民挾官鏟土」,發動土人起來報復。械鬥於是開始。
大械鬥場景
我們僅僅看看咸豐十一年四月,發生在鶴山的土客大戰的細節:
1.
四月中旬,客民劫殺羊盤頂、北堂、蘆花坪、流連坑等十餘小村。
2.
五月十二日圍攻堂馬,殺斃10餘人,堂馬「舉族惺恐,闔鄉老幼,逃人靖村以保聚焉」。客民百餘,遂佔據堂馬。
3.
十四日,客民又攻破補磊村,殺斃土民80餘人,婦女被擄者30餘人。
4.
十六日,靖村土民聯約選田、荷村,夜襲堂馬客營,殺斃客民40餘名,奪回補磊婦女10餘名。在布塘與風岡嶺,客民包截土勇歸路,不勝,土勇遂乘勝進攻,燒毀布塘、鳳岡嶺等村,殺死客紳賴南魁賴金保並客民10餘名。
5.
十七至十九日,接著客民招集各縣客勇,圍攻靖村。土民一方由選田、荷村發勇救援,靖村得以不破。但靖村土民見客民勢大,且糧草炮火短少,難以固守,最終棄營逃奔選田、荷村駐紮,所存男婦老弱不能移動者被客民殺斃約100人,房屋悉遵焚毀。
6.
二十日,客民又攻荷村、選田,圍困十餘日,未能攻破。
客家圍樓就是代表了客家人的生存環境狀況。
械鬥重災區
鶴山
開平
恩平
新寧(台山)
新興
陽春
陽江
高要
高明
起於咸豐四年(1854)、止於同治六年(1867)的大械鬥,起始鶴山,然後蔓延到開平、恩平、高明、新興、新寧、陽春等17縣。
官府之態度
在「斗禍」中,廣東政府是什麼態度呢?
清廷對於廣東斗禍的態度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01
一是從咸豐四年起始,先是地方當局不把斗禍當回事,後來清廷得知後也未予特別重視。
02
二是從咸豐十一年至同治元年,官方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促使土客雙方聯和的措施,但收效不明顯。
03
三是從同治二年開始,到六年斗禍被基本平息,官方採取以剿(客)為主、剿撫兼施的策略,基本平息了這場蔓延13年的斗禍。
械鬥三階段
廣府人之間種姓之間也經常發生械鬥,上圖是1922年關於廣州北郊外王聖堂和瑤台二鄉的械鬥。
械鬥整個過程中,政府偏向土民,其根本原因是客家人在廣東的政治影響力遠遜於廣府人。
雖然剛開始的時候,廣東政府因為客勇們剿匪有功,而有點放任客家人,但後期,受到廣府人的壓力,包括廣府官員的上訟,廣府人不斷地上訟,而因為客人不近省府,影響省府的力量弱很多,上訟者也較少,廣府豪強的經濟壓力及賄力,官兵的天平終於偏向土人。
所以整個械鬥分為三個階段:
01
第一階段:是客勇們攻寨掠地,在廣東各地到處進攻;
02
第二階段:土人和客人開始呈膠著狀態,互有攻守;在這個階段,土客雙方聚集武裝,摧毀對方的村莊,互相殘殺,搶掠婦女財物,放火燒物,叫做「鏟村」。被害的一方再聚集力量進行報復。造成死的死,逃的逃,田園荒廢,村落化為丘墟。
03
第三階段:廣府人憑藉人口多,經濟雄厚(可以僱傭湘兵,甚至英法軍隊),加上官兵的助攻下,客人全線敗退,死的死、逃的逃,遷的遷。也就是客家人歷史上的「第五次大遷徙」。
雲鄉大戰
《廣州舊聞》繼續說鶴山的事情。
現在的鶴山市有一個著名的風景區——雲鄉風景區,一個半世紀前的鶴山的「斗禍」正是結束同治三年的「雲鄉大戰」。
同治元年,清兵開始派大軍參與「剿客」,不久爆發雲鄉之戰,客民慘敗。
同治
三年
三月
官兵與客民在新興悅塘、虎尾尖對陣,客敗,客首戴梓貴帶領剩餘的70000餘人退人高明縣五坑地方。後從五坑進駐鶴山雲鄉一帶,並在此與官兵展開一場大戰。
九月
初五
官軍進攻逕口客營,客民抵死抗拒,殺客民數十人,奪獲器械甚伙,「賊眾披靡向雲鄉一路逃逸」,但客民預先在山路險處設伏以待。
九月
初七
清兵首領卓興前隊把總莫善喜等進至山前,伏兵盡起,漫山遍谷,約有七八千人,卓興親督後隊繼至,冒煙衝殺,陣斬「悍賊」數十人,客民始退,卓軍乘勢猛攻「自辰至未,力戰半日,斃匪不計其數,即將雲鄉一帶大小匪巢數十處全行攻破,余匪四散逃奔。」
這一仗打得十分慘烈,在雲鄉河河灘上布滿死屍,沒法一一掩埋,就集中在山坑中火化,其地後來被稱為「燒人坑」。至於雲鄉各大小「匪巢」,被清兵縱火燒成一片廢墟,老弱婦播流離失所,生活極為凄慘。
至此,土客之間在鶴山的「斗禍」才徹底結束。
客民失敗後去向何方?
畢竟廣府人憑藉人口多,經濟雄厚,甚至可以僱傭湘兵,甚至英法軍隊,加上官兵的助攻,最後的結果就是客人全線敗退。
那麼敗退後的客民們流向哪裡?
《廣州舊聞》以新寧縣也就是現在的台山市的作為案例來剖析。
在台山,土客大戰的轉折點是「廣海之戰」,也就是現在台山市的廣海鎮。
同治二年
官兵派大兵圍攻廣海,客民敗北。
三月初
士民乘官兵圍困廣海時,招募開平元勝堂勇數千人,攻入大隆洞將這一帶客村焚毀殆盡,客民多逃往大湖山,也有向東逃往田頭者。
五月
初五
元勝堂勇又會同新寧土勇襲攻大窿澗西邊之大門、深井、富坑一帶,這一帶村居次亦次第失陷,所餘數萬客民悉數遷聚大湖山。
十一月
土民接連向大湖山客賽發起攻擊,寨內客民無力抵禦,相率逃入大窿洞、牛圍、虎坑等處。及至大窿洞、大湖山迭道攻擊,客民幾無還手之力,眾客紳、客目知道回天乏術,先多攜眷離去,客眾也紛紛取道省佛回歸惠潮嘉原籍,或向他縣覓居。
「廣海之戰」之慘象
01
染疫死者逾20000人
當時逃回大窿洞、牛圍、虎坑等處的客民,還有30000餘人,因這一帶村居已遭土勇焚毀,棲止無所,「悉就郊野支帳而居,皆難民托足地」,這樣一來,客民多為雨淋蒸濕所侵,瘟疫開始肆虐。後來客民中染疫死者逾20000人。剩餘客民,因糧食不繼,遂各分途潛往開平赤水一帶客居地及赤溪、田頭。
01
先將小孩拋棄
客民在逃跑的過程中,因多眷屬,扶老攜幼,行程甚緩,又因沿途多兒啼聲,為土人聞之,被乘夜糾眾趕及截殺,所有很多客民在偷偷經過土屬地方的時候,或先將小孩拋棄,或者有用棉花塞小孩口,或以鴉片煙膏塗口,使醉勿啼,因為這個很多小孩被悶死者甚多。
01
白骨遍野,骷髏成堆
逞其斗殺之烈,所以,當時「凡土客互斗地方,皆白骨遍野,骷髏成堆,即方之古戰場,亦無茲慘象。」
等到同治六年土客最終聯和後,新寧、開平兩縣金雞、赤水、深井大窿洞燕子角等處,由土客紳民先後收拾枯骨、安葬萬人墓者,其枯骨「各以數百石計」。
至民國初年,由原新寧縣地析出的赤溪縣,其客民仍不時前往大窿洞、燕子角兩地萬人去掃墓。
多數土人死於屠殺
多數客人死於飢餓
01
一般來說土民大多死於兵刃,而客民於兵刃而外,兼多有死於疾疫者,原因在於土眾而客寡。
這些流寓客民因人多地狹,多無村居,只能支帳露宿,因此導致很多人水土不服,疾疫流行,所以戰爭中,大多數土人是死於屠殺中,而大多數客人死於飢餓。
02
凡土村遭客民攻陷,其土民可以避入內地,依靠族屬,托居無恙。反之,如客村遭土民攻陷,逃出客民多無族屬依靠,頻年轉徙,支帳野居,因而風露感冒,蒸濕侵犯,以至染疫而歿者,所在多有。
03
另一個後果是,客民由於村居失陷,無依無靠,只好分結隊伍剽掠土民,殺滅山谷,以圖泄忿,所以,史料記載中,多有指客民為盜為匪者,官兵固然以剿為事,土民更是借剿為名,
土客戰爭之影響
持續13年的「土客之爭」給廣東帶來什麼影響呢?
客屬千百村居淪亡
至此,號稱富庶、人口繁多的西路,「客屬千百村居,全數淪亡」,而客田千餘頃也全數被土民佔據。
走上「豬仔」之旅
這場慘烈的大規模衝突導致五邑(新會、新寧、開平、恩平、鶴山)等地的廣府人與客家人向海外大規模移民。
面對人口的大量死亡、經濟一蹶不振的情形,成千上萬的廣府人與客家人開始踏上前往東南亞、夏威夷、舊金山的路途。在今天的北美西部各州、東南亞各地華人隨處可見,追源溯流,在很大成程度上是這場可怕的大械鬥促使當地的農民冒險走上「豬仔」之旅。
客民於行路中勢孤力單,多有為土人所擄獲者,於殺戮外,則擇其年輕男子,悉載出溴門,賣往南美洲秘魯、古巴等埠作苦工,名日「賣豬仔」。
此時也有不少客民因流離無依,自願到澳門賣身前往外埠,試圖通過這途徑,「作工得資以周給親族」。這期間被土民擄賣及自賣往南美洲的客民,為數約二到三萬。
客家人第五次遷徙
最終清廷為了解決土客械鬥問題,將珠江三角洲的部分客家人遣散回客家原鄉或安插到人跡較稀地方乃至外省,今天贛南地區的客家人不少祖先就是土客械鬥以後從廣東遷入江西的。這一遷變也被一些學者看作是客家人的第五次遷徙。
被販賣到東南亞的客家人使用的「豬仔錢」。
客家話失去了進一步擴張的可能
這一系列變故導致珠江三角洲地區客家人口銳減,如四邑土客械鬥前客家人可占當地總人口約五分之一,而械鬥塵埃落定後只為百分之三。
客家在珠江三角洲的勢力大大縮減,客家話因此也失去了在珠江三角洲進一步擴張的可能。
這是什麼?僑批!僑批是什麼呢?
粵語成為交際語言
自從土客械鬥塵埃落定後,珠江三角洲的粵語在和客家話的競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優勢,散居的客家人逐漸被粵語同化、土客之間也互相通婚。根據近年的研究,在粵客雜居的村落中,只要說粵語的人數比重達到百分之十以上,則整村都會漸漸選擇以粵語為交際語言,客家話反倒被粵語「強而同之」了。
當然在客家大本營梅州、惠陽等地,客家話的地位仍然牢不可破。
廣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三分廣東的局面。
TAG:廣州舊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