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在現代社會中究竟還有什麼意義?
如果要問《易經》或易經的研究在現代社會中還能有進步什麼意義?答案是原則上沒有。為什麼呢?在現代人的意識中《易經》是用來預測未來的,但《易經》以及易卦的創製從其根本目的上來說也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設計的,它只是為幫助人們解答或決策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到的疑問或疑難,它的著眼點在當下而不是未來。另一方面,從邏輯上講未來也是不能夠預知的。
在人們實際的日常生活中,有些疑難對自身而言是無法做出最終決策或決斷的,所以就需要一個更高更大的權威來幫助人們作出。在上古時代,人們認為這個權威就是神明或已逝去的先祖。為什麼在古代卜筮盛行?就是因為當時的人們普遍信奉神明,共同承認冥冥中的主宰,這是卜筮活動得以盛行的社會和思想基礎。
卜和筮實質上就是被古人發展的旨在探問神明意志的技術和手段。因為神明雖然在人們的觀念中存在,但畢竟不能為人們所親見。如何探問神明的旨意?正是在這一需要的前提下才發展了卜和筮的活動,商代的龜卜和骨卜也是其中的一種。我們說到龜卜和骨卜,可能就會輕而易舉的斷定那其實是沒有合理性可言的,為什麼到了《易》就非要添加上無數神秘色彩呢?什麼終極真吧,宇宙奧秘吧,又包羅萬象吧,又放之宇宙而皆準吧。
但實際上,它只是周代先民給我們留下來的一件文字作品,一件「文物」,我們要將它看作是那個特定時代特定文化的自然的產物,而不要將它看作是上古的某位先哲參透了宇宙的終極奧秘並將它們藏在《易經》中,然後讓他的後世子孫去參。問題是將自然的奧秘藏在某本古書中,其實並不比它藏在自然界的實際秩序中更容易被發現。
再者,甭說上古時代不可能會有這類哲人出現,就是讓我們向後看幾千年幾萬年,仍舊不可能會有有這類哲人出現?我們現代人隨便拿出一門學問來,恐怕它們其中的一章一節都有可能超過五千字,那我們為什麼就會相信《周易》能包羅萬象呢?
那些說《周易》是我們中國文化源頭的,我沒有發現有誰能立足於經文說話的。他們說易學博大精深,其實都是從《易經》外面加到進去的內容,他們所說根本就不是經文所說過話。沒有一個人能從《易經》文本出發,明確指出這些道理是來自於經文的,這就是《周易》所講的原理,別的地方沒有的。經文的內容究竟說什麼都沒有形成統一的理解,從哪兒來的《易經》的原理呢?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學者們希望它博大精深,希望它能成為我們中國文化的源頭,而實質上它不是。它只是一本我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最早的一本古籍,至於思想並未來自於它。易作為文化源頭,它只是一個符號,一個標籤,而沒有實質內容的支持。
我們要學習柏拉圖思想,學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就要學習他們在古希臘時代流傳下來的著作,沒有人會否認那是哲學著作,但更多的時候他們那些著作也只是「文物」了,我們不可能去照搬那些概念和學說。如果那樣做,同樣也是被稱為食古不化的。我們要問什麼是《周易》思想,什麼是《周易》哲學?退一步講,既使它真的包含了某個哲學學說,那也一定是過了時的,繼承它就需要持必要的批判態度,何況它真的也沒有。
在上古時代《周易》是實用的,它屬於一門技術,它是探問神明旨意的手段和方法。因為雖然人們信奉神明,但誰也沒見過神明,怎麼才能知道神明的決斷的,這就需要些手段了而且還少不了故弄玄虛,如果不製造點神秘感,誰會相信那是神作出的決斷。上古時代巫覡就是交通人神的職業,卜和筮就是其中的一門技術。《周易》的作者如果不是哲學家,那麼《周易》就不可能包含什麼哲學思想,反過來說,如果《周易》是哲學家的哲學著作,那麼它也不可能成為人們的日用之物。
假如問《周易》在這個時代一點用也沒有了嗎?它作為一個古代文獻就有史料的價值,我們就可以通過它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習俗、心理和思想,為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幫助。
※《周易》六爻預測——獎學金什麼時候能發下來?
※《周易》六爻的「應位」關係
TAG:易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