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出行,需要一整套解決方案
2月,北京普通小客車搖號中籤率再創新低。
臨近春節尾聲,一場10年一遇的大霧,讓海口的三個港口滯留近萬輛遊客自駕車,而的機票價格也隨之飆漲。
現在的城市,雖然私家車普及,地鐵高速興建,打車軟體廣泛應用,還有共享單車解決「最後一公里」的痛點,但「出行難」似乎依然是個問題。不過,著名科技投資人王煜全認為,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未來,人們越來越需要的可能不再是一輛私家車這麼簡單,而是一整套的出行解決方案。也許有一天,私家車的概念都會慢慢從人們的字典里消失。
自動駕駛
2016年,美國交通部發布首款規範自動駕駛汽車使用的聯邦政策法規。該政策法規將針對自動駕駛汽車安全問題作出規範要求,將自動駕駛分為5級:無自動駕駛,由人類駕駛員全權操控汽車,可以得到警告或干預系統的輔助(0級);駕駛支援,通過駕駛環境對方向盤和加減速中的一項操作提供駕駛支持,其他的駕駛動作都由人類駕駛員進行操作(1級);部分自動化,通過駕駛環境對方向盤和加減速中的多項操作提供駕駛支持,其他的駕駛動作都由人類駕駛員進行操作(2級);有條件自動化,由自動駕駛系統完成所有的駕駛操作。根據系統要求,人類駕駛者需要在適當的時候提供應答(3級);高度自動化,由自動駕駛系統完成所有的駕駛操作。根據系統要求,人類駕駛者不一定需要對所有的系統請求做出應答,包括限定道路和環境條件等(4級);完全自動化,在所有人類駕駛者可以應付的道路和環境條件下,均可以由自動駕駛系統自主完成所有的駕駛操作(5級)。
大眾、福特、通用和豐田等眾多汽車製造商都計劃在2021年左右推出4級的自動駕駛車輛,5級自動駕駛也有希望在2025年左右實現,這相當於實現了完全自動駕駛。
在國內,剛剛結束的春節聯歡晚會上,百度Apollo開放平台率百餘輛車隊跑上港珠澳大橋,並在自動駕駛模式下完成「8」字交叉跑的高難度動作。此次在春晚亮相的百度Apollo自動駕駛車隊覆蓋了多種車型:以百度、比亞迪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自動駕駛車隊;百度與金龍客車合作打造的全國首款無人駕駛微循環巴士「阿波龍」等。百度Apollo自動駕駛還與零度智控和高巨創新共同組建了高巨零度無人機編隊。另外,博世與百度、高德、四維圖新簽署基於高精地圖的自動駕駛戰略合作協議。歷時1個半月,百度和博世聯合打造的自動駕駛車輛,正式開上了蘇州高速公路。此次與博世戰略合作中,百度主要提供了高精度地圖、自定位和AR HMI技術。後續,百度高精地圖將主要在規模、效率以及learn map方向發力;自定位技術也將加速產品化過程,百度將在技術的基礎上實現量產,而這也是自動駕駛面臨的非常重大的問題。
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的結合也帶來了突破。以後不光在公路上,在小區里、在產業園裡,甚至在樓宇里,都會見到越來越多的自動駕駛電動車的身影。英特爾原研究院院長吳甘沙創業做的馭勢科技公司,把自動駕駛汽車做成了移動包廂,座位是環繞的,裡面可以聊天、可以上網、還可以煮咖啡。去年5月,馭勢科技和杭州來福士廣場合作開始了商業運營,通過手機軟體,從 App 里叫一輛自動駕駛的小車,就能把顧客從商場精確地送到自己的車面前。
共享汽車
顯然,在未來商業成功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依然是技術,而非模式。模式很容易抄襲,技術卻難以複製。2月16日,在近期的財報電話會議上,谷歌母公司Alphabet首席財務官魯斯·珀拉特(Ruth Porat)宣布,旗下無人駕駛公司Waymo將於今年晚些時候推出Waymo品牌的共享出行應用。
2017年,Waymo已開始在鳳凰城測試共享出行項目。很明顯,該服務已準備好進入下一階段,即面向大眾的全面推出。
1月,Waymo已向菲亞特-克萊斯勒訂購了「數千輛」克萊斯勒Pacifica微型麵包車。在共享出行服務的初步測試中,這正是Waymo使用的車型。這筆訂單表明,Waymo已準備好啟動全面部署。而Waymo CEO約翰·科拉菲克(John Krafcik)也宣布,「隨著全球首批全自動駕駛汽車的上路,我們已經從研發轉向運營和部署」。
谷歌的這一舉動,直接的競爭對手就是Uber。
創造了汽車共享模式的Uber當然不甘人後。早在2015年2月,Uber 就在匹茲堡建立了自動駕駛研發團隊。2016年8月,世界首批 Uber 自動駕駛汽車已經在匹茲堡上路,現在每天有6000輛自動駕駛的 Uber 車在路上跑,用戶只需用普通的 Uber App 打車,打到自動駕駛車輛的機會很大。不過,車裡並不是空的,前排有兩名 Uber 僱員負責監控方向盤以及監測車頂攝像頭的輸入信息,確保一切運轉良好。除了匹茲堡,Uber 還在亞利桑那州進行自動駕駛車的實驗。
空間拓展
地面的空間有限,人們自然就會想到向上或向下拓展。
Uber 也在思考「怎樣設計更快的城市交通」。Uber 用「移動」,也就是「mobility」的概念來說明城市交通運輸效率。他們通過調查發現,要想實現更快速的位置移動,最好的交通工具應該是具有垂直起降功能的飛機。第一,它可以不受道路約束,能選擇最高效的路徑;第二,它不用建造路、橋和鐵道就能運行,這就免去了高成本的投入;第三,它的速度非常快,20英里的路程只需要飛8分鐘,同樣的路程計程車因為堵車經常需要70分鐘;第四,根據預期,它的價格和 Uber 打車差不多,很便宜。
近日,吉利持有賓士母公司戴姆勒10%股份成為汽車行業熱點,實際上,吉利在海外動作頻頻,就包括收購飛行汽車公司 Terrafugia。這家公司已經設計出了兩款產品。第一款產品是一輛叫 Transition 的有摺疊機翼的固定翼飛行汽車,車上可以載兩個人。這輛飛行汽車的巡航時速為160公里,續航里程為640公里,最高能在3000米以上的高空飛行。車上除了配上一系列的汽車安全裝置外,還有確保車輛在緊急時刻能安全著陸的降落傘。2013年,它已經通過聯邦航空局 FAA 和聯邦機動車署 FMV 的測試,據說2019年就能上市。這家公司設計的另一款產品叫 TF-X,這是一個能夠垂直起降,由電腦操控的純電動飛行汽車,目前還處於概念驗證階段。類似的飛行汽車公司還有很多,比如斯洛伐克的飛行汽車公司 Aeromobil,以及垂直起降飛機開發公司 Lilium Aviation 等等。
2014年,特斯拉開源了電動車的所有專利技術,免費給所有公司使用。這一舉動,讓它在引領了電動汽車的新時尚後,進一步推動了電動車的發展進程。
除了電動車,馬斯克還設想了超級高鐵和超級隧道。
馬斯克在2013年發表了《超級高鐵緣起》。在這本58頁的白皮書里提到,「Hyperloop」將使用懸浮客艙搭載乘客,在近乎真空的管道中以高達1200公里的時速運行,是現在高鐵的3到4倍。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把管道抽成真空,用磁懸浮技術把運輸艙懸浮起來,運輸艙尾部有渦輪提供動力。在這種速度下,從洛杉磯到舊金山只要35分鐘,票價20美元。這個概念提出沒多久,真的有公司加入進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Hyperloop One和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2017年3月,Hyperloop One 公開了在美國內華達沙漠的照片。這些照片顯示,橫跨美國的 Hyperloop 高鐵很可能在不久之後就會建成,至於測試點,據說是在距離拉斯維加斯30分鐘車程的地方,而當超級高鐵建成之後,這段路程將會被壓縮成只需要幾分鐘。與此同時,Hyperloop One 宣布將於2021年在印度開始運營。孟買到新德里1100公里左右距離,坐火車大約需要16到30個小時。而如果乘坐超級高鐵Hyperloop,同樣的行程只需要不到1小時。
如果說超級高鐵還是在地面,那超級隧道就真的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間。
由馬斯克建立的地下隧道公司名叫「Boring Company」,他們要在地下挖出一條條隧道,把未來的私家車、地鐵,甚至正在研究的超級高鐵都放進去。隧道和地面之間會由一個類似於升降電梯的設備連接,汽車想要進入隧道的時候,就開到電梯上,電梯會帶著汽車沉降到隧道里。在隧道中行駛時,車輛會始終停在一個類似於「滑板」的平台上,速度可以達到大約每小時200公里,到達目的地之後,平台會把車輛再送回地面。
智慧城市
自動駕駛技術以及各種出行方式的升級改造看來都需要智慧城市的總體提升,配合。現有無人車技術需要實時地探測和分析路面的複雜環境,所以車上需要具備各種的激光感應器和強大的運算機器,但如果在建設城市時就考慮在城市交通幹道信號燈上植入感應器形成聯動網路,並將交通信號系統與無人車系統整合形成響應式網路,那便會大幅降低整個系統的運算強度,無人車可能只需要簡單的信號接收和驅動系統,不需要每台汽車都安裝昂貴而笨重的感應和運算單元,這也會從根本上解決交通擁堵的難題。而同一套感應器網路,除了能給無人車提供導引,還可以給物流系統的配送機器人指引,幫行人定位和提供信息,可以從多方面節省城市運營成本,這便是建築師以及城市規劃師所具備的頂層設計思維。
智慧城市的概念其實由來已久,許多大公司,尤其是通信、能源和交通領域的公司,例如 AT&T,IBM,Intel 都積極推出自己的標準和解決方案。
傳統的汽車製造公司寶馬也投身這個領域,聯合推出了 Urban X 這樣的城市創新企業加速器,希望能為未來智慧城市提供基礎設施。從政府角度來講,全球許多城市也都在進行各種各樣的試驗和探索。
Alphabet 旗下城市創新公司 Sidewalk Labs 和加拿大政府聯合開發未來城市,第一期地點位於多倫多市區東南方向佔地12英畝的濱水新區 Quayside。在Sidewalk Labs的競標書上,交通便利性方面,提出了「Taxibot Network」共享計程車機器人,無人駕駛班車,可在冬季加熱的自行車道,感應行人的智能交通信號系統,貨物運輸機器人,專門的地下管道設施運輸系統等。
在建設智慧城市上,保險業也在貢獻自己的力量。
今年1月,上海保監局發布《上海市道路風險地圖(2017版)》。以上海車險平台大數據為基礎,從「道路風險概況」「從車維度」「從人維度」「環境維度」以及「交通治理維度」五個分析維度,進行了深入的透視分析。隨著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道路風險地圖將成為保險業參與道路交通治理的重要工具。上海保監局下一步還將繼續指導行業發揮保險業作為專業風險管理者的本源功能,積极參与城市道路交通治理實踐。
科技的進步,出行工具和出行方式的迭代升級,讓行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而保險,也將在這場生產與消費的變革中找尋方向。
(部分資料來源於王煜全《全球創新260講》)
記者 王薇
編輯 葉珏瓏
TAG:中國保險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