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叫元宵還是湯圓呢?這曾是個生死攸關的問題
我先前總疑惑,元宵與湯圓,有什麼分別呢?
有北京朋友跟我說,元宵那是搖出來的,「你們無錫人吃的湯圓,是捏的吧?」
「也有搖的呀!」
「那就奇怪了!」
吳語里,要發湯圓二字的音也不易,所以多叫「湯糰」。仔細想想,也恰如其分。別處的湯圓大多小巧精緻,水煮出來晶瑩剔透;無錫常州一帶的湯圓則多碩大威武,腰大十圍。
餡兒也有區別。
重慶有所謂「山城小湯圓」。四川有所謂「賴湯圓」。我吃過,都挺好。但餡兒基本是甜的,且多芝麻為主。我見過有朋友拿賴湯圓蘸芝麻醬吃的,奇香——無錫人好像不這麼吃。
我在湖南和四川的高速公路街邊小店,都吃到過一種湯圓,菜單上叫金沙湯圓:湯圓里裹芝麻,煮得了候干,蘸花生芝麻碎吃,很好。後來到上海吃擂沙湯圓,驚覺原理差不多。
山東,我在威海吃過棗泥湯圓,奇香,是我見過甜味最純正,同時清雅不膩的湯圓餡兒了,大道至朴。
我在成都吃到過一種湯圓,說是彭水吃法,餡兒是豬心豬肺打碎了花椒揉的,也很香。
無錫的湯圓店,常兼賣玉蘭餅。玉蘭餅據說本是蘇州特產,春令時,玉蘭花開,以糯米包玉蘭花瓣為餅。但食慾常有,玉蘭花不常有,於是所謂玉蘭餅就是以糯米粉裹肉、豆沙、豬油菜、芝麻等,以油炸——無錫許多老店,是賣不完的湯圓直接一個油炸,就當玉蘭餅賣給您吃了。
我們那裡,入店來吃湯圓的,坐下了,一大碗雪白湯圓上來,使勺子吹著氣吃,冬日裡,滿店白晃晃;想在街上隨吃隨走的,就拿一兩枚玉蘭餅,左手倒到右手,嘴裡呵氣不止,咬一口,外酥脆內軟糯,吃了餡兒,暖軟黏就下了肚兒。
我們那裡市井的湯圓,講究四色餡兒。芝麻餡兒大江南北都有,磨細如流,濃稠香滑。豆沙餡兒講究個膏腴豐潤,聰明的老闆懂得多放油——山東那種棗泥餡兒固然好,太費功夫了,本地老闆做不及。
豬肉餡大概就少見得多。我有北方朋友,初見豬肉餡湯圓,一怔,「湯圓不都是甜的嗎?怎麼這裡有肉?」吃了一口,對我說:「不愧是你們無錫——醬肉都是甜的!」
豬油菜大概是別處人最見不得的了:乃是青菜剁成泥,加糖與豬油混溶,碧綠甜濃。菜餡兒已經很奇異,又是甜的,估計會嚇到人——我在揚州看到過豬油菜的燒麥,不少人吃時,也是一聲怪叫,覺得打開了新世界大門。
無錫也有人學蘇州做法,玫瑰豬油,桂花豬油,但一般做不到這麼精緻了。至於蘇州和廣東都有摻和各色料使湯圓皮變色的做法,已經類似於青團了,不贅。
無錫人吃餃子不多,但大家也深通原湯化原食之道。吃湯圓時,會問老闆要一碗煮湯圓的湯——其實就是帶點澱粉的白水,「不然咽不下去!黏心!」
所以,到底是湯圓,還是元宵呢?
唐魯孫先生寫,上世紀初,有位姓yuan的先生,曾經不可一世;他手下有兩位才子,即楊度與雷震春,為了拍上司馬屁,說北京人吃「元宵」=yuan消,是要把上司給消了,簡直是詛咒嘛!
所以,一切「元宵」,都改稱湯圓!
北京前門大街的正明齋當時正賣元宵呢,招牌沒改,便被好生整了一番。
後來這位yuan先生過世,樹倒猢猻散。
正明齋特意搭起了彩牌樓,電燈泡擺出四個巨大的字:
「各類元宵」。
好好地出了口胸中鳥氣。
那,所以大家元宵節快樂,多吃點湯圓。
有氣別存著,黏心;看看正明齋,什麼事都是過得去的,過去了,就好了。
※36歲173天的第20個大滿貫——歷史規律對費德勒是無效的,他就是歷史
※全世界都知道要鎖庫里,凱爾特人卻敢讓歐文與庫里單挑?
TAG:張佳瑋寫字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