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界面:在新聞現場的「守門人」哪兒去了?

界面:在新聞現場的「守門人」哪兒去了?

「願母親幸福安康」、「據說這張圖會把爸媽身上的疾病帶走」……春節期間,朋友圈一度被「地藏菩薩圖」祈母平安刷屏,但最終卻被原作者證實為謠言:圖上並非地藏王菩薩,而是釋迦牟尼相;創作時也沒有「保佑媽媽、佛系療愈」等特殊含義。近日,工信部情報所網路輿情研究中心發布了一份《2017年中國網路媒體公信力調查報告》,從報告中可以看出各種形態的虛假新聞及網路謠言已經超越「標題黨」和「三俗新聞」,位居網路媒體三大公害之首,2013年以來略有緩解的虛假新聞及網路謠言在2017年似乎又有明顯的抬頭之勢。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這種態勢之變?怎麼扭轉這種局面?

新聞越來越多 「現場」越來越少

虛假信息,古代就有,無論是「大楚興,陳勝王」這樣謠傳王朝更替的「大謠」,還是「三人成虎」背後的市井「小謠」,抑或是前段時間拉著媒體扯大旗發布類似「喝XX吉可延長壽命大約10%」、「X酒抗癌」等讓人啼笑皆非的所謂結論性研究成果,都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掀起了或大或小的波瀾,但與之相對的卻是真相的姍姍來遲。美國作家馬克o吐溫的名言「當謊言跨越半個地球的時候,真相還在穿鞋」就是對虛假新聞及謠言傳播的一種藝術性表述。

從工信部報告中可以看出,儘管以人民網、新華網為代表的新型主流媒體和以騰訊新聞等為代表的網路原生媒體,憑藉著各自的優勢在整體公信力的引領方面表現的相對好一些。但是,互聯網生態龐大且複雜,姑家婆家都有,在網路信息生產主體多元化的背景下,儘管有權威媒體的引導,偽原創的信息、粗製濫造的信息及三俗類的信息依舊充斥互聯網空間,不僅嚴重稀釋了嚴肅新聞信息的傳播力和闡釋力,也帶來了用戶在使用新媒體時的信息焦慮,從而造成了優質新聞信息供需之間的不平衡矛盾,而造成這種媒體現狀的原因之一就是「現場」越來越缺位。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融平台與渠道於一身,新聞信息由媒體採集、媒體傳播,媒體既是新聞產品的生產者,又是把關者、傳播者,媒體集各種責任於一身,媒體的從業者也會拿出足夠的時間去調查、核實、研究、編輯,確定無誤後再傳播。然而,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傳播手段的多樣化,塞到人們面前的信息越來越多,多到讀者無從選擇,但新聞製作的過程卻越來越粗糙,新聞、廣告、輿論混為一體分不清楚,真實性更是無從判斷。

一方面,自媒體時代,「100000+」成為信息價值判斷標準。為了趕時間或者博眼球,很多自媒體以及部分專業媒體對信息的真實性把關不嚴,甚至語不驚人死不休」,各類賣萌、獵奇、驚悚、情色甚至虛假新聞和謠言充斥網路,而經過深入採訪的嚴肅新聞卻被邊緣化,建立在紮實調查基礎上的深度分析也常常得不到好的推薦位置,最現實的寫照就是曾經聽到一位科普作者感嘆:「我通過詳盡調研、費盡心思寫的一篇科普文章,卻比不上人家一篇『不轉不是中國人』!」

另一方面,搜索引擎取代了跋山涉水,「現場」越來越缺失。傳統媒體記者越來越滿足於聽聽新聞發布會,習慣於要「通稿」,通過網上搜索未經核實的二手資料去整合新聞稿已成為好多媒體人的套路,別人嚼過的饃能好吃么!本著「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的態度做新聞,其結果就是真相越來越遠,反轉也就越來越容易,新聞的公信力也必然下降。

作為新聞媒體的從業者,「在現場」不僅是杜絕虛假新聞的最低標準,也是增加新聞權威性、真實性的必然選擇。有「中國的林肯o斯蒂芬斯」之稱的調查記者王克勤曾寫出《山西疫苗亂象調查》、《山西煤窯真相調查》、《北京計程車業壟斷黑幕》等一系列促使行業變革的深度報道,其根本的一條就是堅持一線調查取證,即「在現場」,用王老師自己的話說就是:「未經我的查證與核實的東西,絕不寫在我的報道里。」

「精神中產」驅動內容專業與營養

科班出身的媒體人都知道「守門人」的概念,這也是新聞學的基本理論之一。媒體之所以有公信力,公眾之所以信任媒體,就是因為媒體產品是經過層層把關的成品,它不會因為記者、編輯等某個關口的個人好惡,而改變新聞本身的真實。但在盲目追求快速、點擊率、瀏覽量的新聞快餐時代,別說自媒體根本就沒有把關人,就是傳統媒體及其衍生出的各種新媒體,守門人是否盡職盡責都打了大大的問號。

今天的好多主流媒體,在功利主義的驅使下,往往一手胡蘿蔔一手大棒,流量為王、新聞公關化、有償新聞等都不是什麼行業秘密。很多假新聞往往首先發布在自媒體,之後專業媒體經過簡單複製粘貼,進而造成假新聞擴散。《新聞記者》雜誌公布的「2017年十大假新聞」中,包括「河南大學生娶同學媽媽」、「三名女子赴韓整形離境在海關被扣」、「終身創業老人褚時健去世」等在內的大多數虛假消息都是這種套路,其結果不僅影響受眾信息獲取,傷害的也是新聞業的信譽和權威,這個時候就不僅要問:媒體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麼?

記錄和傳播無疑就是答案。傳播好理解,即在有限的事實中實現輿論影響的最大化。相比之下,記錄則應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記錄事實本身,二是事實所傳達的情感。但不論是記實還是記情,真相,始終是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記錄和傳播的過程里,每一位新聞從業者,始終要以真相為前提、以價值為目標、以良知為底線、以引導為職責,當事實就在生活中時,當事實需要客觀記錄、如實傳播時,就應該有直面真相的魄力、報道真相的勇氣和引領受眾的能力,而這也是新聞媒體公信力的重要體現。

信息爆炸的當下,好比商品極大豐富的時代。消費者「衣食住行」的需求不再僅限於溫飽,他們對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對新聞信息的選擇亦是如此——已經從單純地追求有趣、好玩兒、時效等基礎實用價值,轉向人文關懷、精神引領、認知升華等更高層面的價值追求,也就是「精神中產」。在這樣的認知趨勢之下,通過演算法進行投其所好地「餵食」只會越來越局限人的思維,讓認知窄化,最終淪為一個「土鱉」。相比之下,通過專業的內容輸出,在精神層面能夠引發受眾思考、幫助提升受眾認知水平的專業新聞網站更受「精神中產」階層偏愛,這也是內容營養性自身的魅力。

這一趨勢在工信部的報告中也得以印證。比如在新聞客戶端用戶信任度和滿意度的排名中,居於前列的是以專業內容輸出的人民日報、澎湃新聞和騰訊新聞,相比之下,精於演算法推薦的今日頭條排名則明顯靠後。人民日報公信力自然不用多說;澎湃新聞是上海報業集團改革後第一個成果,內容專業度上也可圈可點。相比之下,作為商業媒體的騰訊新聞不僅推出了「較真」這樣的專業事實查證平台,也有《中國人的一天》《活著》《今日話題》這樣聚焦人性、倫理、理想的特色欄目,在滿足真相的同時也讓人感受到新聞的溫度。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此前騰訊新聞「中國人的一天」推出四川大涼山阿土勒爾「懸崖村」系列報道,通過聚焦孩子爬藤梯上學以及村民的生活現狀等引發社會關注,進而帶給當地居民生活的巨變。如今,如工信部報告所說的那樣,網路媒體在整體公信力領域基本上形成了以人民日報客戶端、新華網、騰訊新聞等為核心的第一梯隊陣營,作為行業的引領者當前最應該做的是通過更多優質、嚴謹的新聞產品佔領各網路平台、渠道,讓優質內容、真實新聞得到廣泛傳播,通過擠出效應實現以「良幣」驅逐「劣幣」。

對於當前的行業態勢,網路媒體的角色除了「堵」,也在於「疏」,即及時探查真相,還原事實本來面目,避免出現媒體集體失語的現象,減少虛假新聞及謠言的肆虐,才能讓媒體回歸權威。讓用戶有所信有所依!

轉載自:界面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科技綜合 的精彩文章:

比特幣挖礦迎最後盛宴 全球搶奪最後420萬枚比特幣
從小馬奔騰創始人到賈躍亭:夫債妻還難題誰來解?

TAG:騰訊科技綜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