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上燈十八落燈 多樣花燈鬧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第一個重要的節日,又稱「上元節」,人們有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等習俗。「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這是明代大才子唐伯虎的詩,道出了新年「張燈」的傳統由來已久。正月里來鬧花燈,「鬧燈」也構成了我國年俗的一大景觀。
圖片來自於網路
鬧花燈的習俗
正月十五「張燈」,可上溯至漢代,這也是整個中國燈俗的起源。漢武帝於農歷正月十五日在皇宮設壇祭祀,徹夜舉行,點燈照明,而民間也紛紛效仿,此為元宵節張燈的開端;還有另一說法是該習俗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主管「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圖片來自於網路
隋朝煬帝時,元宵節期間賞燈活動通宵達旦。唐朝治世因社會昇平,經濟富庶,花燈更是大放異彩,盛極一時,活動規模相當浩大,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出外賞燈。唐玄宗時,京師長安更在元宵節前後三夜取消宵禁,擴大實施「放夜」,方便民眾賞燈,唐以後花燈便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標識。到了北宋乾德年間,「放夜」時間又增至五夜。起於正月十四,止於正月十八。而且在宋代出現了燈謎,即將謎語繫於燈上,使人們在賞燈之際伴以猜謎,更添情趣。明永樂七年,元宵節有個超長假期,宮廷下詔「元宵節自十一日始,賜節假十日。」到了清代,燈節假日改為四天,但盛況不減。從正月「十三上燈,十四試燈,十五正燈。」一直熱鬧到「十八落燈」整個活動才算落下帷幕。
花燈的種類
傳統花燈的種類繁多,有龍燈、宮燈、紗燈、花籃燈、龍鳳燈、稜角燈、樹地燈、禮花燈、蘑菇燈等,形狀有圓形、正方形、圓柱形、多角形等。總體來說,最為經典的是以下幾種:
龍燈,也叫「龍舞」,是我國民間燈飾和舞蹈形式之一,充分反映了古代人民對龍的崇拜。龍燈前有龍首,身體中間節數不等,但一般為單數。每節內燃蠟燭的就稱為「龍燈」,不燃蠟燭的稱為「布龍」。舞時,由一人持彩珠戲龍,龍頭隨珠轉動,其他許多人各舉一節相隨,上下掀動,左右翻舞,並以鑼鼓相配合,甚為壯觀。
圖片來自於網路
宮燈,因為古時多為皇宮和官府製作和使用,故有此名。宮燈的製作十分複雜,主要用雕木、雕竹、鏤銅作骨架,然後鑲上紗絹、玻璃或牛角片,上面彩繪山水、花鳥、魚蟲、人物等各種吉祥喜慶的題材。宮燈的造型十分豐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圓珠、花籃、方勝、雙魚、葫蘆、盤長、艾葉、眼鏡、套環等許多品種,尤以六方宮燈為代表。
走馬燈,是一類獨特的觀賞燈種,聲譽傳遍海內外。走馬燈通常是在燈中置一轉輪,在其上貼好用彩紙剪成的各式人物、花鳥等形象,輪下點燃蠟燭,熱空氣上升,引起空氣對流,使輪子轉動,紙像也就隨之轉動,畫面連續不斷,動感很強,引人入勝。
圖片來自於網路
紗燈,是用麻紗或葛麻織物作燈面製作而成,多為圓形或橢圓形。紅紗燈通體大紅色,在花燈的上部和下部分別貼有金色的雲紋裝飾,底部配金色的穗邊和流蘇。影紗燈以各色麻紗蒙制,上面多繪花鳥蟲魚、山水樓閣等,配上金色雲紋裝飾及各色流蘇,五彩繽紛,爭奇鬥豔。
圖片來自於網路
一元復始,大地回春,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家家團聚,滿城輝煌,處處笙歌,熱鬧非凡。可以說,元宵佳節鬧花燈,「鬧」的就是一種歡祥,一種文化,一種繁華。
新華河北頻道綜合 編輯:吳翠霞 劉桐溪(實習)
※注意!今明兩天,京津冀部分地區或出現重度污染
※商用密碼亟須全面應用與創新發展
TAG: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