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探訪「兒童烏托邦」:讓城市還給孩子「日常自由」

探訪「兒童烏托邦」:讓城市還給孩子「日常自由」

對於許多兒童來說,顯示生活中總是離不開智能手機——它佔據了出門和朋友玩耍、日常鍛煉等娛樂時光。恢復這種戶外自由與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息息相關,No Fear: Growing Up in a Risk Society的作者蒂姆·吉爾(Tim Gill)指出,兒童友好型城市是一個允許「日常自由」的城市,孩子們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展開翅膀」成長。他認為社會的錯誤在於我們在規劃的時候總是圍繞著汽車、房屋建築和經濟,但實際上應當是要圍繞環境、健康和生活質量展開。

奧雅納全球公司(ARUP)最近的一份報告指出城市兒童面臨著五大難題——交通和污染、高層居住和城市擴張、社會恐懼和風險規避、孤獨和偏執,以及信心不足和不平等。為了克服這些問題,兒童友好型城市究竟應該如何規劃?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兒童友好型城市正在以不同的面貌展示出來並獲取發展動力。

地拉那:關注兒童力量

地拉那(Tirana)的一項調查顯示該城市的父母花在汽車上的錢比花在孩子身上的錢還多,該市的年輕市長Erion Veliaj便以此作為道德標杆重新聚焦「優先權」,關注「孩童力量」。在這個資金短缺的城市,通過企業贊助,他們將如監獄牢房一樣破敗的空間變成了幼兒園和託兒所。

在巨大的斯坎德培廣場上,為了給孩子們營造安全的空間和環境,這裡將成為無車空間。並且每3個月,這種「無車空間」的邊界就會向街道擴張一次,直到市中心也完全無車。如此一來,空氣中的PM10含量將減少15%。

在封鎖街道內騎車的地拉那兒童。

面對如此巨大的改變總會有人提出反對聲,在地拉那一個人工湖上建設大型運動場的計劃便引發了一些暴力反抗行動。但Erion Veliaj認為,當一些既得利益與少數人有關時他們便會發聲,但要知道,沉默的大多數會在這些設施建成時統統出現。實施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的第一年,Erion Veliaj便拿下了4萬平方米的土地,他的目標是建設31個新的遊樂場。除了這些設施,在地拉那還特設了具體區域給孩子們種植「生日樹」,除了能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也是在還能為環境做貢獻。此外,地拉那還成立了一個城市兒童委員會,委員會的孩子們會與市長見面,並將他們的新發現帶回學校。最重要的是,他們是最佳倡導者——說服父母多步行、騎車,讓他們學會循環利用資源。

鹿特丹:給孩子們一個「野外」空間

2006年,鹿特丹被評為最不適合成長的城市。而現在,它已經換了一副面貌。為了改善低收入地區的公共設施、住房和交通安全以構建一個適合兒童生活的城市,鹿特丹已經花費了1500萬歐元。城市森林公園裡的一片空地已經被改造成了自然遊樂場——Natuurspeeltuin de Speeldernis——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非固定結構的遊樂空間。孩子們能夠在這裡發現「野生」環境下的生物多樣性、建造洞穴、生火、做木筏,並且還能露營。與此同時,這裡成為了知名旅遊景點,每年接待約3.5萬名遊客。

另外,一些學校操場也發生了變化。它們成為高質量的可玩空間,更像是社區廣場,從社區園藝到體育設施,讓孩子們體驗更廣泛的社區活動。鹿特丹的住宅在歷史上具有較高的水平,但現在它也得做出改變,成為新的、獨立的家庭住宅,附以大量的綠地、遊玩區以及優質教學設施。這是政府為了留住富有且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家庭而實施的計劃。

波哥大:標記危險點

波哥大前市長Enrique Penalosa曾說:「如果我們能夠為孩子建設一個美好的城市,我們將擁有為所有人建設完美城市的能力。」20年前,Enrique Penalosa便開始計劃建設快速公共交通體系、自行車道以及引入1200個公園和遊樂場所,其目的是為了讓城市公共空間更合理地運用。

另一方面,為了社區的安全,街頭塗鴉和植物被當作標記,以確定幼兒園、學校和公園之間的路線,同時減慢交通速度。而一些危險點則由當地組織負責發現並得出應對結論,有些建築物便會因此被塗成鮮艷的顏色。

溫哥華:「家庭友好型」住宅的吸引法則

溫哥華在20世紀90年代出台的「家庭友好型」住宅政策使得2001年到2011年間居住在市中心的兒童比例翻了一番。對於該城市的高密度住宅區,政府規定區域內1/4的面積應當屬於家庭——在公共空間內應當有童車空間及遊戲區、自然光線以及玩水和沙的機會。在學校、日托中心和雜貨店的800米範圍內也應有相應開發,並且有安全的步行路線。

這些政策認識到各個年齡段的社交的重要性,為兒童和青少年兒童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在這些標準下,溫哥華正在建設河區,目前已經規划了150畝的公園用地,該區域內還將建設一個小學、一個社區中心和4個托兒中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周軼君:三個女人的聲音
任何考驗都是人類的修行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