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上古樂器 雙夔龍提染乳釘捲雲饕鬄開光銘紋編鐘

上古樂器 雙夔龍提染乳釘捲雲饕鬄開光銘紋編鐘

我國上古樂器,除了琴,瑟,箏之外,還有一種很重要的打擊樂器,就是編鐘。這是中國人自己的傳統打擊樂。現在許多樂器的原理,也是根據編鐘的原始原理髮展而成的,經過不斷的改進,探索和規範,不少的樂器孕育而出,其實這些都離不開最原始的建立。

上古樂器  雙夔龍提染乳釘捲雲饕鬄開光銘紋編鐘

編鐘興起於西周,盛於春秋戰國直至秦漢。編鐘由若干個大小不同的鐘有次序地懸掛在木架上編成一組或幾組,每個鐘敲擊的音高各不相同。由於年代不同,編鐘的形狀也不盡相同,但鐘身都繪有精美的圖案。

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現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那時候的編鐘一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的編鐘數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一組的和13枚一組的,等等。1957年,在我國河南信陽城陽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編鐘13枚,音樂家隨即用此演奏歌頌當代領袖的頌歌《東方紅》。1978年,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戰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成套編鐘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這套編鐘之大,足以佔滿一個現代音樂廳的整個舞台。

上古樂器  雙夔龍提染乳釘捲雲饕鬄開光銘紋編鐘

我國的音樂史幾乎和人類歷史同行,這就是說音樂伴隨著整個的中華民族的全過程,儘管當時的條件極為簡陋,而世界上當時並沒有同美的參照物,只有中國人自己去摸索,去創建,而且在大漢民族的舞台上顯示出光輝的一頁,這就是民族的偉大性。

上古樂器  雙夔龍提染乳釘捲雲饕鬄開光銘紋編鐘

編鐘用料是銅、錫、鋁合金,全套編鐘上裝飾有人、獸、龍等花紋,鑄制精美,花紋細緻清晰,並刻有錯金銘文,用以標明各鐘的發音音調,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實物。可見,遠在2400多年以前。我國的音樂文化和鑄造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它比歐洲十二平均律的鍵盤樂器的出現要早將近2000年。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國就有了編鐘,不過那時的編鐘多為三枚一套。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每套編鐘的個數也不斷增加。古代的編鐘多用於宮廷的演奏,在民間很少流傳,每逢征戰、朝見或祭祀等活動時,都要演奏編鐘。

編鐘的裝配、布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顯得十分合理。全套鐘的裝飾,有人、獸、龍、花和幾何形紋,採用了圓雕、浮雕、陰刻、彩繪等多種技法,以赤、黑、黃色與青銅本色相映襯,顯得莊重肅穆,精美壯觀。有6個丁字形彩繪木極和2根彩繪撞鐘木棒與鍾同出。據此並經實驗判定,這套鐘的使用共需5人:3人雙手執小模,掌奏中、上層鍾;2人各持撞鐘木棒,掌奏下層鍾。(木架和部分掛鉤系複製,其餘均為原件)。1978年出土於湖北省隨縣(今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

在中國古代,編鐘是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徵。近代,在中國雲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貴族的墓葬中,曾先後出土了許多古代的編鐘。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發現的曾侯乙編鐘。這套編鐘工藝精美,音域可以達到五個八度,音階結構接近於現代的C大調七聲音階。另外,編鐘上還標有和樂律有關的銘文2800多字,記錄了許多音樂術語,顯示了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先進水平。曾侯乙編鐘是目前中國出土數量最多、規模最大、保存較好的編鐘,被譽為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蹟。編鐘音樂清脆明亮,悠揚動聽,能奏出歌唱一樣的旋律,又有歌鐘之稱。

此件藏品為 雙夔龍提染乳釘捲雲饕鬄開光銘紋編鐘,鼓飾卷唇回首夔龍紋,篆間飾雙首獸紋,舞間飾雲紋,甬飾饕餮紋,鼓間卷龍紋,龍額另有一小龍作鼻的延長狀,有的鼓間卷龍徑作長鼻形。是西周中、後期青銅鐘銘文最長的編鐘。內容記梁其先祖及父考有美好的品德,臣事於先王,梁其以祖父為儀型,殂夜誠虔辟事天子。天子任命為「邦君大正」之職,因而作此穌鍾,昭致於先祖,以祈大福和永命。多用於宮廷的演奏,在民間很少流傳,每逢征戰、朝見或祭祀等活動時,都要演奏編鐘。上面刻著銘文,歌頌先祖表示對天子臣服的作用,應該是某個諸侯上供給周天子表示自己忠於周王朝,隨時聽候中央召喚的意思. 歷史悠久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了解更多請關注小編或者訪問博古藝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