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分裂過的人,並非不可能,而是不可信
有一位名叫卡梅倫·韋斯特的心理學家,他自己是一個DID(分離性身份障礙)患者,他寫了一本自傳性的書籍叫做《24重人格》。
在書中他寫道:「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人格分裂的傾向。比方說,你開車沿著高速公路行駛,突然一顆心不知飄蕩到何方,當你清醒過來時,你發現你已經把車子開到高速公路的出口。這是一種普通的人格分裂(解離狀態)。」
而我今天想說的並不是這種病理性的分裂,而是一種從分裂中重新認識到的自我,是一種分裂後的銳變和成長。這種分裂更像是存在我們身體內偶爾被發現卻非常容易被忽略的矛盾。
例如,當你看見一個抗壓能力很弱的人,你可能會很想要幫助他,但有時你又會有一晃而過的念想——希望對他施加更多的壓力。
你會對一個人或一件事產生兩種完全不同甚至相矛盾的情緒,覺得他可憐又活該,可惜又可恨……這種例子最常見的地方就是各大新聞APP裡面的留言板。有興趣可以每次特別注意一下。
再舉個極端的例子,你有沒有發現身邊養小狗小貓的一部分人,他很愛自己的寵物,恨不得把骨頭上最好吃的肉都給它,但是有時卻會體罰,或者打、踢它們,這時已經是一種傷害性的行為了,只是內心最基本的人性約束了你更過分的行為。這也是很典型的心理——可愛侵犯,也就是可愛到爆了,不知道再怎麼表達它可愛了。
看似如此分裂的心理其實是大腦的平衡機制。為了防止單一的情緒過於強烈而發生失控,大腦會觸動相反的情緒來達到平衡。
所以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自己渴望積極有意義的生活,但是又對那些很進取或已經成功的人或事有想要遠離的情緒,甚至產生反感。
你可以這樣來理解,當你想要積極有意義的生活時,你會一定程度的來改變自己,例如做計劃、學習、有規律的生活等等。但當你很渴望非常渴望要積極有意義的生活時,對於這種不確定性的需求以及未來會讓你產生一定的焦慮,而這時你看見那些很進取的人或事,會更加刺激你的焦慮。
在這種嚴重的焦慮和比較下,身體機能和大腦為了達到一種健康的平衡,會開始出現逆向的思維,例如:「我就這樣又有什麼不好」,「反正我就這樣了」,這樣的思維產生的負面情緒最終可能導致,自暴自棄,暴飲暴食,封閉自我等等一系列和之前你計劃好的正向行為完全背道而馳的行為。所以你會不自然的就是莫名討厭那些進取的人或事,會本能的想要遠離。
這種分裂情緒經常會出現在工作、減肥、學習等等需要長時間堅持且需要一定規律性和自我約束的事情上。
那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這種分裂情緒呢?
1、這是一種成長過程中正常的情緒,正確的認識它的存在。
當你不知道這一切的時候,你可能會對自己有責怪,覺得自己總是半途而廢,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等等。所以你需要了解這是成長的必經過程,是幾乎所有人都會經歷過的矛盾和情緒。
正是在這種分裂情緒的反覆中,你的主觀能動力才會不斷的更新增強,也是在這種反覆中讓自己的意志變得更加堅強。
2、學會觀察、平衡自己的內心世界。
情緒可能會突然的出現,但是絕對不是突然的產物。它來源於你內在的認知,你可以把自己的內在想法和判斷觀察並記錄下來,也許你就可以發現你的情緒按鈕,繼而從根源上解決它,但通常這一點都是需要諮詢師的輔助,自己要想做到確實是一段漫長的修行。
3、有規劃但不要有負罪感,不要過份的追求完美。
當我們有了一個新的計劃或者憧憬的時候,在去執行的過程中,允許自己有情緒有適當的怠慢,不因此而產生我不行,我沒有做到,我太差勁了等等的想法。承認他人卻不否定自己,沒有人是完美的。
目標和計劃在最開始可以盡量設定的小且短期能力內可以達成的,慢慢再去縱向或者橫向的增加或擴大。
最後一首很喜歡的小詩送給你們。
一個人同時走在兩條路上是可能的
詩詞作者:臧棣
夜色像撒上了黑芝麻。
月光撣去前塵,當著叢林法則的面,
繼續打著迷人的死結。
這麼安靜,甚至連顏色的偏激
也可以是放進嘴裡的一枚野漿果。
並無藉助鬼魂,或信念,
一個人同時走在兩條路上,是可能的。
走在這路上的你,
用懷疑的眼光打量走在另一個路上的你。
如果餓了,
時間的麵包會塑造出偏僻的品嘗。
滋味即責任。
這之後,精神是精神的一個現象,
牽連到我們。或者僅僅牽扯到你。
即便是偉大的死者,也會褪色。
但絕對的自我,
彷彿因絕對保持了一種清醒;
對於塵世,它不實用,
不像是一個禮物。
說到底,
沒分裂過的人,並非不可能,而是不可信。
TAG:心晴樹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