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力量:秦漢的開拓與輝煌
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不以宗教和血統為標準,而以文化凝聚族群的國家。相傳,黃帝有百里之國萬個,商代有方國3000個,到了周朝,中華民族的擴張性已經顯露。周初封國1800個,武王滅紂後,周共滅99個國,招降652個國,上述的數字未必可信,但招降和消滅多數小國,建立大的侯國並讓他們遵守周朝的制度,是可以確信的。春秋時有100多個國家。經過長期的兼并戰爭,戰國時,只剩下7個大國和十幾個小國。最後,秦滅六國,中國第一次實現國家統一。這也奠定了中國在亞洲和世界的地位。提及帝王,我們一直將「秦皇漢武」並稱。之所以這麼捆綁稱呼,因為秦漢時期的確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
筆者曾不止一次地強調,很相信和認可China一詞的英文發音來源於秦。但是,還有一種說法讓我有一點懷疑。據有些專家說,China一詞可能是西漢的「長安」古波斯語的音譯轉譯到歐洲而成。
秦王朝為我們打出了一個強大的國號「秦」(China);而時至今日我們還在用著漢朝給我們帶來巨大榮耀的稱謂:「漢族」。秦朝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幾個「尚武」的王朝之一。秦人早期與西北戎狄雜居,由山區而平原,由林牧而農耕,艱難地發展著有獨自特色的經濟文化。嚴酷的環境使得他們在建國與擴張的過程中,經常和其他部族為爭奪生存空間進行頻繁的戰爭。戎狄強悍的民風對秦人產生了影響,秦人與西方部族有共同的尚武傾向。商鞅推行新法,實施軍功爵制,鼓勵民眾在戰爭中立功建業。
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秦簡中的有關信息,也反映了秦朝民間意識的尚武傾向。《日書》甲種《生子》篇有通過生子時日預言其未來生活走向的簡文。如:「壬辰生子,武而好衣劍」,「壬子生子,勇」。又如:「壬午生子,穀而武。」「甲午生子,武有力。」「丙寅生子,武以聖。」如此等等,足以說明秦國相當寬廣的社會層面對「武」「勇」的推崇。在儒家思想還沒有確立之前,中華民族憑藉的是「勇」,追求的是尚利、尚法、尚武、尚學。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民族國家,這是沒有任何異議的。一個大民族,總是融合許多小民族而成,然其中亦必有一主體。作為中華民族主體的,自然而然就是漢族了。武漢大學的「國立武漢大學」門匾一直是網友們關注的熱地。因為,很多網友都愛俏皮地從右到左去讀。這樣一念,意思就變成了「學大漢,武立國」。為什麼網友們愛如此調侃呢?因為大家都懷念大漢帝國開拓尚武的風氣。
漢武帝時期大漢王朝國力昌盛,民間的尚武精神達到了頂點。漢人勇武剛強,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們紛紛投筆從戎,走向了邊疆,他們擴張國土於四方,北擊匈奴,南收粵越,西震西域,強漢之兵鋒,無敢攖者。漢朝的時候霍去病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陳湯說「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據說,漢族之稱就是來源於匈奴對我們的讚歎。漢朝強大時一個漢兵可對付20個匈奴兵,匈奴騎兵見到大漢騎兵就大喊:「漢子來了,漢子來了。」匈奴在漢朝攻擊下不斷消亡和西遷,每當憶起漢人時,一定稱讚道:「壯哉,漢家男兒!」來自敵人對我們由衷的敬畏是最大的光榮。「漢族」之稱由此與華夏結緣。漢人的強大到進而由華夏演變為漢族,在馬背上打出一個漢族來。我們今天還不自覺地在引用「漢子」來讚譽什麼人。
「去時兒女悲,歸來胡茄競。試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被范文瀾在《中國通史》里評為「南朝唯一有氣魄的一首好詩」。霍去病情結一直是漢民族尚武精神的一種典型。20歲的霍去病遠逐漠北,封狼居胥,禪姑衍,兵鋒直抵瀚海。(狼居胥山即內蒙古杭愛山,而瀚海則是今俄羅斯貝加爾湖。霍去病時代,將中國的版圖擴張到了離中原最遠的疆域。)而殘餘的匈奴人為了躲避漢軍的追擊,遠遁歐洲,竟然滅掉了強大的羅馬帝國。
而漢人對軍功的榮耀、對尚武精神的崇尚也可以體現在漢朝人留下的豪言壯語中那句鏗鏘有力的話:「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由此可見,秦漢時期是制度創設、積極進取的時代;中華民族生命力最活潑旺盛、最朝氣蓬勃的時代;是一個奮發開拓、功業顯赫的時代;是一個稱雄東亞、走向世界的時代;是一個值得肯定和懷念的美好時代。這一時期的漢人,血性剛強、勇武進取,永遠值得後世稱道。
文學是一種藝術
文學是一種力量
水兵文學
TAG:水兵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