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個院子》是一次關於「共享生活」的沙盤推演,聒噪和瑣碎都是真實的一部分

《三個院子》是一次關於「共享生活」的沙盤推演,聒噪和瑣碎都是真實的一部分

文|珞思(珞思影視研究組)

對於有「社交恐懼」的人群來說,這一波人來人往的民宿生活觀察類綜藝,大概是一次又一次身臨其境的誠惶誠恐。

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齡,甚至說著不同地方風味的語言……一群原本陌生的人突然要在同一片屋檐下共同生活,碰上彼此遷就的還好說,頂多話不投機尬聊一番,若是彼此放飛自我,搞不好就是一地雞毛的噩夢。

有句話說得好,萍水相逢,不一定都是三生有幸。

可是,除了親情別無選擇,為我們的人生打開可能性的愛情也好,友情也罷,其實都是從偶然相遇開始,然後從相知到相守,變成也許一輩子都不離不棄的人。

由星樂盟出品的觀察體驗真人秀《三個院子》已經在江蘇衛視播出將近尾聲。分別承載親情、友情、愛情的三個院子,終於迎來眾望所歸的「合體」。主人們各自整理三個月來的回憶,來來去去的訪客,總有一些讓他們難以忘懷的人和事,留下深深淺淺的印記。

當「共享生活」成為不可避免的未來趨勢,《三個院子》提前用極盡寫實的手法為我們做了一次沙盤推演,帶領觀眾前瞻探討「共享生活」的具體實踐。也許波瀾不驚,也許嘈雜無序,甚至讓你覺得聒噪不安,可是當我們回頭整體復盤時,會從中抽取出人際相處的方法論。節目娓娓道來的命題,正是如何求取人與人相處的最大公約數。

三個院子「合體」,社恐症竟好了一大半!

翻看關於《三個院子》的評論,是一件特別有趣的事。許多觀眾在經歷了最初對山上、海邊、城市裡三處雅緻民宿的嚮往之後,伴隨一波又一波訪客的到來,陷入了此起彼伏的焦躁不安。

網友「你的部長」以《我拒絕提供任何服務》為題,寫下了這樣一段打抱不平的文字:「並沒有看到共享生活的美好,除了喧囂還有煩躁,我只想在三處這樣的房子里靜靜地思考人生。我們都不是主人,那麼我拒絕一大早敲敲打打也拒絕夜晚的party。我沒有義務幫你們買菜,你們也沒有資格對我們提出要求……」

網友「葉子的眼睛」感受大同小異:「其實共享這個立意是挺不錯,可惜節目展現的更多的也不是一種共享,僅僅就是一種萍水相逢的偶遇以及無奈的妥協。例如最開始小春哥和應采兒那個院子來的那一群母子,這不叫共享,叫掠奪他人時間以及精力,完全就是把小春哥和應采兒當做了旅社老闆……」

顯然,《三個院子》和《嚮往的生活》《中餐廳》《親愛的·客棧》存在顯著不同——主人和客人之間的關係是共享與被共享,而不是服務與被服務。這意味著,所有訪客都必須遵守主人制定的規矩,彼此開啟一段對等關係的相處。可是從節目中看,大家對於「共享生活」模式都在從頭開始的摸索之中,節目沒有人為干涉進程,而是忠實觀察和紀錄,自髮捲入大眾的深度思考:共享生活到底是什麼?我們做好生活共享的準備了嗎?怎樣才能享受到共享生活的美好?

熊培雲在《自由在高處》中寫道,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這是我的人生,我必讓它自由,「在公域,我們因互相妥協而保全社會;在私域,我們因互不干涉而保全自己。」其實大張偉也有一段類似的話,「這就是我院,我愛怎麼活怎麼活著」「這些朋友啊,這些鄰居啊,都感覺在這個院里特別快樂,讓人家覺得快樂,是一件很好的事兒,知道吧?」

很多觀點認為,中國是一個「心理距離感」嚴重缺失的國家。儘管古人說「君子之交淡如水」「是親三分客」,但我們的傳統文化習慣了親密無間,整齊劃一。不講分寸、沒有敬畏的親密對於年輕一代來說,基本是噩夢無疑。你喜歡音樂沒關係,但你不能把安靜美好的清晨變成了演奏會;你喜歡跳舞也可以,但你不能把本就擁擠的小院落當成了大廣場,還覺得年輕人又喪又懶為啥不來一起嗨……

共享生活的關鍵一步,不是我們彼此可以共享什麼,而是我們能否在一起和平、簡單、舒適共處。這對並不熟悉的人們來說,快速拿捏人際相處的距離美學,需要修養、智慧和與時俱進的洞察。但對彼此熟稔的群體而言,他們很容易就能找到情緒的共鳴,所以很多觀眾覺得——三個院子「合體」,社恐症竟好了一大半!一起去逛超市,一起下廚,一起吃飯,話當年說現在,同樣是尋常不過的生活片段,碰撞出的火花卻令人爆笑不已,滿是溫情和愜意。

某種程度上,合體前後鋪設了畫風反差的兩種情境,一種主打陌生交際,一種主打熟人交際。陌生交際的試探、摩擦、融合與熟人交際的自由、輕鬆、默契相互對比,似乎進一步在告訴大家:「共享生活」看上去很美,但絕非一蹴而就,如果我們一旦找到了共通的情感鏈接點,那麼「合體狀態」就是「共享生活」的成功範本。

你對「遇見未來」會有怎樣的期待?

如今,時髦的老年人們已經搶先進入「共享生活」,一種叫作「共享養老」的生活方式不時見諸於新聞。大家和諧共處,互幫互助,在其樂融融中將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相比之下,《三個院子》為我們描摹了更為豐富、更為包容的「共享生活」的樣子,很有可能指向的,就是我們的未來狀態。

在這種「共享生活」方式里,以親情和愛情為核心的「小家」是第一圈層,這是一種不可分割的親密關係,哪怕吵吵鬧鬧也不離不棄;基於友情、同學、同事的熟人關係是第二圈層,大家因為有相似的經歷、情感和愛好而走到一起,把酒言歡,無話不談;天南海北不期而至的各類訪客是第三圈層,現在有一種順勢而生的口號是:讓整個城市變成你的工作室和會客廳——在狀況更為複雜的「共享生活」里,第三圈層的多寡和深淺,決定了「共享」一詞能在多大程度上成為可能。

所以,《三個院子》用親情、友情和愛情為節目奠定情感底色,然後在開放化和高密度的關係敘事中,刺激觀眾對「共享生活」進行認真而系統的思考。節目手法真實自然,它沒有一味描摹世外桃源般的出世美好,而是用積極破冰的入世心態,將可能發生的所有問題都攤開給你看,層出不窮的「人際焦慮」,其實不斷引領觀眾由人及己,進入「共享生活」的真實情境——和熊孩子怎麼相處?和姐妹團怎麼相處?和大媽群怎麼相處?有人習慣早起有人喜歡晚睡,同一桌子說話天南地北的口音各種切換……但這些所謂的差異並非終極問題,而在於我們如何進行解決問題,在求同存異中找到共享生活的真正快樂。

我們每一個人的情感關係都是半開放式的,基於穩固關係的同時大浪淘沙,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結識新鮮的夥伴,人生才更有意思。通過節目我們發現,每個人都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林更新看著留下的35個杯子,會感慨和回憶每一位經過的旅人,一起勞作,一起做飯,一起讀書,不經意間聊起各自的生活和感受……擦肩而過,卻並非風過無痕。

《三個院子》最新一期為每個院子的主人布置了一組選擇題:在共享生活的日子裡,和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在院子里相處,是否留有不舍和遺憾?現在每個院子有且只能邀請一組來過的朋友前來這裡再度重聚。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三個院子幾乎都存在「選擇困難」,比如應采兒腦袋裡冒出來的全是擅長美食的夥伴,會做煲仔飯的、會做蔥油餅的、會調製咖啡的……歸根結底,這些都是平淡生活里的小樂趣和煙火氣。擅長生活、熱愛生活的人,多半會在「共享生活」的情境里如魚得水,廣受歡迎。坦白來說,我們都希望遇見能激起我們生活漣漪的人,不必多麼絢爛傳奇,能讓日子有所期待,在平淡里開出美麗的小花,那就夠了。

「共享生活」的過程,就是「遇見未來」的過程。《三個院子》提前為我們預埋了一顆平常心:聒噪和平淡都是真實的一部分,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修鍊自己——因為未來,我們都會成為「共享生活」的不速之客。

責編|攻主排版|廠長 圖編|話無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捕娛記 的精彩文章:

《王牌對王牌3》「王炸」歸來,黃金檔劇場即將「變天」

TAG:捕娛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