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人畫筆下的元宵節
「新年的高潮」:「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綵,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
——老舍
元宵佳節之際,台北故宮博物院推出了頗具節慶氣息的展覽「燈輝綺節——花燈節慶圖特展」。本次展覽共規劃「年節年俗」「花燈迎春」「歲朝報喜」三個單元,讓觀眾宛若穿越時空,親臨其境地賞覽古代濃厚的年節歡慶興味,體驗元宵燈市之輝煌盛景。
清 畫院畫十二月月令圖 一月 軸
此圖描繪農曆正月十五元宵佳節賞花觀燈活動。亭臺樓閣處處張燈結綵,戶外施放煙火,人物集聚品評各色燈具,觀賞滿園盛開梅花。門廊屋頂多採厚重卷棚頂,圓弧頂宅門與彎蜒游廊,將院落劃分出幾個獨立空間,沿著斜角線縱向延伸,頂端即重檐卷棚觀景樓閣。後方庭院空地高架盒子彩燈,婦孺老少群聚觀賞各種技藝表演,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傳統節慶起源於農業社會,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間,為了調節生活節奏,反映歲時季節的變化,遂訂定各種節日,並隨著時間遞嬗,逐漸形成豐富的節令習俗。從各地的新年慶祝,一直到圍爐守歲,不外乎謝神與祭祖儀式,表達對天地萬物的感謝、慎終追遠以及對未來的祈願。其間,不僅孕蓄有倫理觀念,也涵融了深刻的人文情懷。
晟平樂事圖魁星
在一年慶典中,以正月十五日的元宵節最具歡喜意象。「元宵」又名上元節、元夕節或燈節,可溯源至漢武帝對「太一神」的崇拜,以盛大的燈火進行祭祀。唐代已由祭神燈火演變成可供游賞的花燈,夜舞百戲,喧囂熙攘,盛況空前。宋代元宵節前後會置設「燈市」,懸售各式奇巧燈彩,明代以後更為風行。現代的元宵節盛會,除延續觀燈、猜謎、擲炮城及品嘗元宵美食等活動,復結合時尚、科技與傳統等豐富元素,綻放綺麗繽紛的視覺效果,為燈節妝點出無比歡樂的氣氛。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絹本設色 局部 1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絹本設色 局部 2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絹本設色 局部 3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絹本設色 局部 4
以連環畫式構圖,繪明憲宗朱見深(1448-1487,1464-1487在位)元夜歡娛場景。在宮苑中進行的宣放煙火、喬裝貨郎、「鰲山」燈彩、百戲巡遊等活動中,憲宗以不同著裝前後出現三次,伴隨長卷的展開,時空也進行著轉換。
圖前有《新年元宵景圖題贊》,署款「成化二十一年(1485)仲冬吉日」,手繪「豐年賞玩之寶」。從朱見深的容貌、明代宮廷年俗文獻比對以及繪畫風格推斷,本卷應是宮廷畫家繪製的紀實性作品。訛傳此圖為1966年蘇州王錫爵(1534-1611)墓出土,實際乃是中國國家博物館1959年購藏,卷末尚有清代釋篆玉(1705-1767)「西湖篆玉鑒賞」、近代程德耆「江寧程氏德耆述夔藏」鑒藏印記。
清 昇平樂事圖 冊
《昇平樂事圖》共計十二開,描繪宮廷仕女、孩童,於庭院中嬉戲鬧元宵,賀新年等歡樂情景。畫中提燈有象、鶴、鹿、蝙蝠、鷹、兔,魁星等,樣式多元,製作精美,清宮過年奢華景況,表露無遺。 此冊描寫各樣的吉祥涵意圖樣,如第一開〈白象花燈〉,象馱插著如意、戟之花瓶,有太平有象、吉祥如意等寓意,是民間過年喜愛的題材。依精麗之畫風看來,應為院畫家所作。
文| 效力
圖片選自正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瑞犬納福——戊戌新年館藏文物展」
編輯| 鑠鑠
轉載請註明出處
※哈哈哈哈太逗了,有位攝影師給狗狗們也拍了一組表情包
※一場有深度和前瞻性的青年藝術家作品展
TAG:美術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