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槓桿」周期下,不良資產前景幾何?
「給我一個槓桿,我能撬動地球。」阿基米德說。
「來,三倍槓桿拿去。」金融狗說。
第二天,阿基米德凈虧了兩個地球。
以上雖然是個笑話,但這就是【槓桿】的含義,它可以放大創造力,也可以放大破壞力。
1
中國的「槓桿率」究竟有多高?
什麼是「槓桿」?
「槓桿」就是通過借債,用較少的錢撬動大量的錢,從而放大收益率。比個人融資融券、企業向銀行借貸、政府發行地方債等,都是在「加槓桿」。
當收益高的時候,借一倍的錢就多賺一倍的錢,但是當收益不好,甚至虧損的時候,借的錢入不敷出還可能連本金也搭上。
如果把中國看做一個大公司,那麼這個全球第二大公司的財務狀況究竟是咋樣呢?
近年來,中國非金融企業債務以及伴隨而來的高槓桿引起了各方的關注,非金融私人部門槓桿率已經攀升至257%,遠高於新興經濟體184.5%的平均水平。
要知道,槓桿率超過100%就意味著當期的GDP增量全部用來還債都不夠,看起來我國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槓桿率已經達到危險的程度。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再對中國的債務問題提出警告,在其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中就明確指出,中國應加速推進已經實行的遏制信貸擴張的舉措,否則經濟大幅放緩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穆迪和標普下調中國主權債務評級的理由之一就是債務水平的攀升。決策層也注意到了其中的風險,高槓桿被認為是宏觀金融脆弱性的總根源。
所以,自2016年底以來,中國的決策層一直將金融防風險和控槓桿作為第一要務。
什麼叫去槓桿?
一句話說,「去槓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槓桿的過程。
舉個例子:
假如你手頭有60萬,買了個200萬的房子,找銀行借了140萬。這140萬就是槓桿。
最通俗的解釋就是,借錢負債的過程,就是加槓桿。還錢消滅負債的過程,是去槓桿的過程。也可能你不還錢,負債變成了壞賬,自動消滅了,這也叫去槓桿,這種去槓桿,就是不良資產的積累。
為什麼去槓桿往往伴隨著經濟危機?
舉個例子,你往銀行存了100萬,銀行預留10萬作為準備金,貸出去90萬,另一個人拿到這90萬,假設消費和投資都通過銀行劃撥完成,那這90萬隻是從一個銀行賬號轉移到另一個銀行賬號,錢還留在銀行,銀行仍然可以將這90萬的一大部分貸出去。通過不斷的借貸,最開始的100萬現金變成了市場上流通的幾百萬。
簡單說,借貸的行為,創造了大部分的貨幣。所以,很直觀的邏輯,去槓桿,就是讓經濟系統的負債變少。
用現金還債務,最明顯的結果就是,貨幣的供應量減少。
去槓桿,減少借貸,對企業來說,會縮小生產規模,同時對供應鏈上下游加強債務管理,導致整個市場資金成本上升,資金面進一步收緊,投資環境惡化。對個人來說,市面流通「錢」量減少,消費者持有越多現金越會緊緊攥在手上不肯放出(即陷入凱恩斯所說的「流動性陷阱」)。
幾乎所有的經濟危機,都是這樣典型的被動去槓桿的過程。
我國的去槓桿周期並非被動,而是中央有意為之,且過程緩慢漸進,不像西方政府等到經濟危機來臨時才大刀闊斧地去槓桿。因此,此輪的去槓桿並不伴隨著經濟危機,但卻暴露了另一個問題:信用風險。
前面已經提到,去槓桿就是一步步還債的過程。還債還債,有人還得起也就有人還不起。這也是為什麼伴隨著中央的「去槓桿」口號,我國經濟沒見下滑,不良資產規模卻逐年攀升。
(多說一句,去槓桿最直接的結果是減少貨幣的供應量。錢變少之後,資產的價格就會下來,這也是特別核心的一個邏輯。為什麼房價無法在調控中下降,因為過去幾個調控周期中,貨幣供應量不減反增。)
不良資產規模高企,對整個社會來說不是好事。
但對於不良資產投資而言,最壞的時代,即是最好的機遇。
正如禿鷲在腐肉中覓食一樣,不良資產投資基金就好似禿鷲,在危機重重、血流成河的戰場上盤繞,死去的人對禿鷲來說意味著食物與重生。
當社會經濟下行,企業經營困難,無法如期按量償還貸款或債券本息時,就輪到禿鷲投資者們進場獵食了。
2
逆周期的投資機會
我國不良資產管理行業起源於1999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為剝離國有銀行及大型國企不良資產做出了重要貢獻,被稱為「救火隊」。
近年來,中國經濟步入增速換檔期,整體市場經濟下行時期,各種宏觀政策出台補救,從「供給側」到「高質量」轉型升級,龐大的不良資產餘額問題已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化解不良、降低地方債務成為了供給側改革的必經之路,也是2018年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
2017年,國內權威機構清科研究中心發布了《2017年不良資產投資處置報告》,報告從國內不良資產的投資價值切入,深入分析了海內外不良資產處置行業的發展經驗、不良資產處置行業發展趨勢及前景。
報告指出:當前,中國的不良資產已經進入了「存量時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中國整個不良資產市場無論是政策面,還是從市場信息反饋看,都處於井噴狀態。
市場的擴容吸引了大量機構和投資者湧入,從事與「不良資產」收購、處置、轉讓或投資相關的業務。
而令銀行機構甚為頭痛的不良資產,在資產管理行業眼中卻是「放錯位置的財富」。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受去產能等因素影響,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規模仍在增加,而非銀機構也越來越多面臨不良資產處置需求,規模龐大的不良資產孕育出巨大的不良資產處置市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通常抵押物充足,手續相對規範,資產較優質,具有很大的價值挖掘空間,能夠獲取超額收益。」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
越是經濟不景氣,不良資產孕育的價值越高。業界普遍認為不良資產投資市場正逐步成為國內高凈值投資者的投資「新寵」。
3
民營AMC公司躍躍欲試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10月底,全國已有近50家地方AMC正式成立,其中有14個省級行政區域至少已擁有兩家地方AMC,浙江、廣東、山東、福建4省更是擁有3家地方AMC。配資需求在江浙地區最為活躍。
據業內人士分析,2016年隨著不良資產包價格上漲,配資業務成為部分AMC(包括民間機構)的重要利潤來源,配資利率可高達8%至12%。
經濟大環境決定了不良資產行業的興起,行業興起及政策鼓勵,決定了不良資產處置二級市場的活躍。
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公司、私募基金等金融機構,通過設立資產管理業務部或成立資產管理附屬公司,參與不良資產二級市場業務,各地民營資管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生長起來。
可以說,在新一輪不良資產的處置中,民營資產管理公司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相比於銀行這類傳統處置機構,其自身優勢,尤其在終端處置環節的管理和退出上。
比如盡職調查、發現債務人財產、向債務人施壓、資產盤活等,各家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而這些民營的資產處理公司成了最先吃螃蟹,嘗到AMC市場急速跑馬圈地擴張甜頭的公司。
4
個人投資者的機會在哪裡?
通常,不良資產會被設計成為信託或契約型基金的類固定收益產品。
作為個人投資者,投資以不良資產作為標的的類固定收益產品,最大優勢在於該類產品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有保障。
對現在的資管公司而言,它們都已經是老手,不管接收後結果是什麼,前期會保證100%有抵押物以及50%的安全墊,高安全墊大大降低了損失的可能性,一張圖可以清晰地明:
同時,資金又全程託管給銀行,施行封閉式監管,資金劃轉指令必須由託管行審核通過後方能對外支付,資金收付均按照基金合同執行。
而且,為規避單一資產收購的結構性缺陷,基金會投資多個資產包,從而獲取穩健投資收益。另外,部分基金還會設計超額清收收益,讓投資者獲取高於基本收益的浮動收益。
目前來看,這兩年是不良資產介入最有利的時期,因為這是企業最困難的階段,也是可以以最廉價的價格買到不良資產包的時期。
高於普通類固收產品的年化收益率,以及較短的封閉期,靈活的投資方式,對於想要穩中求勝的投資者而言是個不錯的配置選擇。
最後說幾句:
現在有許多投資者覺得,現在是「資產荒」,除了房地產和股市,找不到其他的配置方向,其實大可不必。
在海外,不良資產投資一直是另類投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型機構投資者往往通過對不良資產的配置,來平滑自己的收益曲線,實現資產的分散投資。
隨著銀行不良處置的深入、債務違約風險的逐漸暴露以及房地產市場的去槓桿化,這些別人看來都是風險點的領域,處處皆存在不良資產投資基金的投資機遇。而處在經濟周期底部,不良資產投資策略確實是不可多得的選擇。
GIF
裴咨資產(pz_asset)編輯整理
圖片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TAG:裴咨資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