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千年 版刻千秋 棗梨舊影——浙江圖書館藏明清刊刻版畫精品概說
魯迅先生在《木刻紀程·小引》中提到:「中國木刻圖畫,從唐到明,曾經有過很體面的歷史。」從現存最早的版畫遺迹來看,我國的版畫至少經歷了1300多年的發展。古代先人在甲骨、陶器、畫像石、畫像磚等器物上進行的創作,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看成是版畫藝術產生前一種潛在的嘗試和探索。隋唐時期,佛教傳播者們較早地開始了對於版畫的利用,佛經中的扉頁畫及插圖,成為這一時期版畫作品的大宗。宋元時期,由於手工業技術的進步以及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雕版印刷蓬勃發展,從中央到地方,從官坊刻書到私家刻書,盛況空前;版畫的創作,逐漸擺脫了宗教的束縛,走進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另一個促進版畫發展的重要因素就是通俗文化的興起,宋元小說戲曲異彩紛呈、爭奇鬥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也為版畫創作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題材。現存元末刊上圖下文的《全相平話五種》和明初單面《西廂記》版畫殘葉,預示了即將到來的版畫大繁榮及其發展方向。
明代,尤其是明末,是中國版畫發展的鼎盛時期,從萬曆中後期起,版畫藝術進入了最為絢爛的階段。萬曆二十五年(1597)前後,徽州玩虎軒本《養正圖解》《琵琶記》出,二十六年(1598)觀化軒本《玉簪記》出,標誌著一種以丁雲鵬、汪耕等畫師為代表的精麗工緻風格在版畫史上悄然登場。在此之前,此類繪刻皆精的版畫作品固然少見,而將版畫地位置於文字附庸之上、以其水平標誌出版物品位之觀念亦尚未形成。緊接著,萬曆二十七年(1599),南京繼志齋亦推出了《玉簪記》,其大部分插圖據觀化軒本翻刻,圖像基本相同,而細部多有簡略。可證新風已在各地流行。至萬曆三十八年(1610)杭州起鳳館刊出《西廂記》,此種以繁複裝飾、工麗人物為尚的風格終達極致。就在同一年、同一地,杭州容與堂所刊《西廂記》插圖則另闢蹊徑,全學文人山水,一個新的版畫時代即將開始。徽籍出版家汪廷訥與汪耕有較穩定的合作關係,可是當新風漸進之際,他所刊刻的版畫在構圖、造型、裝飾諸方面也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環翠堂本《西廂記》《琵琶記》可視作「山水園林」式版畫興起時期的實例。其後直至明末,向文人繪畫借鑒學習,進而以版畫創作為中心展開文化和商業上的競爭,成為高端刻書者的共同訴求。
晚明版畫呈現出不同的階段性特徵,最關鍵的原因在於版畫受眾層次的不斷提高,對於版畫作品的要求亦隨之提升。與此相適應,更能體現晚明士人趣味的刻書家逐漸取代早先較為低端的書賈,而成為版畫創作的主導。圍繞著處於萬曆中、後期兩次版畫風格變化前沿的富春堂、繼志齋、環翠堂戲曲刊本,我們會看到不同層次的書坊主、深具藝術修養的傳奇作者、急於獲得文人身份認同的富商、對戲曲充滿喜好的名流士紳以及技巧超絕四齣應工的版畫藝人,紛紛登場,互動碰撞,影響著版畫風格發展的走向。
——董 捷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
作品賞析
湖州凌濛初刻朱墨套印本 維摩詰所說經
明末 浙江圖書館藏
卷前有插圖半葉一幅,單面方式,圖繪釋迦佛像。插圖左下角以楷書題款「蘇台弟子王文衡敬寫」,考此圖實襲自《顧氏畫譜》。湖州閔凌刻書,多延王文衡繪圖,以曲本插圖為主,此本佛經,值得重視。(文 /董捷、王燕春、孫琳)
湖州凌氏刻朱墨套印本 琵琶記
明末 浙江圖書館藏
此本以凌濛初侄「西吳三珠生」凌延喜出面刊刻,實仍由凌濛初背後操刀,卷前有即空觀主人所撰「琵琶記凡例」。觀其圖 20幅,風格式樣皆與凌刻《西廂記》《拜月亭》出於一轍,題署畫師王文衡款,並有刻工鄭聖卿之名。文衡為吳門畫師,於泰昌天啟間走於湖州閔凌茅刻書家之門,為三家創版畫稿多種,其風簡淡蕭疏,系明末文人版畫「山水園林」樣式的典型作品。(文 /董捷、王燕春、孫琳)
覆玩虎軒本 琵琶記
明代萬曆 浙江圖書館藏
此本刊刻者不詳,曲文及插圖襲自徽州書坊玩虎軒,玩虎軒本《琵琶記》刊於萬曆二十五年前後,此時正是明末戲曲版畫由粗而精的關鍵時期,玩虎軒所刊《西廂》《琵琶》實具首倡之功。南京等地書坊於此二本多有翻刻,使其風不脛而走。此本繪刻雖不能完全達至原刊之意,功力卻亦不俗,可見明末刻工整體水平之高。(文 /董捷、王燕春、孫琳)
起鳳館刻本 琵琶記
明萬曆 浙江圖書館藏
此本卷首目錄題「元本出相南琵琶記」,經與吳曉鈴藏本核對,應即為起鳳館本。起鳳館系杭州書坊,所刻《西廂》《琵琶》二卷,為畫師汪耕後期代表作,極盡繁複工麗,將玩虎軒以來的版畫風格推向高峰。此本雖僅殘存一冊,版畫品相卻佳,是為浙圖藏版畫之上品。(文 /董捷、王燕春、孫琳)
新刻出像音注管鮑分金記 金陵富春堂刻本
明萬曆二十二年 浙江圖書館藏
金陵富春堂由江西金溪人唐對溪所創,所刻曲本多屬弋陽腔傳奇,版畫風格稚拙古樸,是萬曆二十年前後代表樣式,此本頗具典型性。(文 /董捷、王燕春、孫琳)
重校投筆記
明萬曆 浙江圖書館藏
署二南里人羅懋登注釋。羅氏為曲本做注,或為書坊偽托,漸成一個系列。刊刻者有時明確題署「金陵德壽堂」,其主人即原富春堂主唐對溪。萬曆中期以後,版畫新風傳至南京,富春堂的粗獷曲本遂遭淘汰,數年後改頭換面重出,繪刻已完全轉向新風。此《投筆記》上海涵芬樓舊藏一部,毀於抗戰,浙圖此刻彌足珍貴。(文 /董捷、王燕春、孫琳)
南柯記
明萬曆 浙江圖書館藏
《南柯記》是為湯顯祖臨川四夢之較早版本,卷前有「南柯記題辭」,署「萬曆庚子夏至清遠道人題」。圖皆單面方式,繪刻尚精,多表現人物居于山水之間,風格接近於《唐詩畫譜》及師儉堂諸曲。(文 /董捷、王燕春、孫琳)
邯鄲記
明萬曆 浙江圖書館藏
亦臨川四夢之一,與《南柯記》為同一系列,卷前有「邯鄲夢記題辭」,署「辛丑中秋前一日臨川居士」。(文 /董捷、王燕春、孫琳)
萬曆後期出現的版畫向文人趣味靠攏的趨勢,並未因年號之更迭而停頓,而是在明末不斷加深。名畫家陳洪綬作為明末「越中曲家」群體的重要一員,其為《西廂記》、《嬌紅記》所作版畫,正是參與祁彪佳、孟稱舜等人為核心的文人戲曲活動的直接反映,帶有曲友間題跋、唱和的性質。啟禎間不斷湧現出一些高層次的書籍,使版畫獨立於文本之外的藝術價值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突現出來,其背後則是文人為主導的刻書家之間或隱或顯的競爭。版畫這種在文化意義上的大繁榮,起動於萬曆朝的最後十年,終止於鼎革之變亂,明末的三十餘年應被視作同一個版畫史階段。其理由不僅在於作品風格之延續,更需從受眾與刻書家角度考察,其時的版畫風氣是三十餘年一以貫之的。
浙江美術館繼去年成功舉辦「湖山勝概——西湖題材版畫作品展」(「水印千年」啟動展)之後,今年繼續推出「水印千年」系列後續展覽,聚焦古版畫的傳承和新版畫的創造,其中「版刻千秋」板塊對浙江圖書館古籍部所藏版畫善本做了一次比較全面的考察和梳理,從中選出有代表性的珍品十五部,基本上涵蓋了上述明末版畫盛期的各個階段、各種風格。在這批展品中,既包括萬曆前期稚拙古樸的富春堂刻本《管鮑分金記》,又包括精美絕倫代表士人情趣的崇禎間白雪齋《吳騷合編》;既包括以工細繁複獨步一時的起鳳館《琵琶記》,又包括以朱墨套印著稱的湖州凌濛初刻書;既包括明代戲劇大師湯顯祖的兩部得意之作《南柯記》《邯鄲記》,又包括最能代表陳洪綬版畫水準的《張深之先生正北西廂秘本》。此外,《盛明雜劇》《情郵傳奇》《方氏墨譜》等版畫名品也都可圈可點。過去,我們對於浙江圖書館藏書中的古版畫知之甚少、重視不夠,此次展覽卻使觀者與明末版畫的點點繁星不期而遇,驚鴻一瞥,便令人刮目相看。
從較為宏觀的意義上說,版畫史作為歷史研究中的一種專門史,既體現為總體歷史難以分割的組成部分,又因其特殊的性質,而處於多重歷史問題的交集之中。從藝術品的立場觀察,版畫史是藝術史的一個分支;從版印技術的層面出發,版畫史又成為科技史的一個篇章;如果將版畫定性為與書籍同質的「出版物」,那麼「書史」或「print culture」(「出版文化」,或譯為「印刷文化」)等提法即可登場;而若關注版畫普遍具有的文化商品屬性及其折射出的世象人情,則經濟史、社會史等更加廣闊的研究空間便會隨之打開。由此,版畫史以及與其相關聯的「print culture」日漸成為國際學界多學科競相討論的一個熱點。近年來,在業師範景中教授倡導下,中國美術學院的版畫史研究方興未艾,我們的關注點從戲曲小說插圖、畫譜箋譜墨譜、山水園林版畫,漸及禮儀規諫讀物、地理方誌書籍,希圖構築起較為全面多元的版畫史景觀。這種努力的起點,必將是喚醒沉睡於各地圖書館古籍庫內的版畫原作與文獻,並將「書籍之為藝術」的觀念與廣大同好分享,浙江美術館的此次展覽便可看作這種努力向前邁進的一步。
——董 捷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副教授
情郵傳奇
明崇禎 浙江圖書館藏
亦題《情郵記》,明末戲曲家吳炳「粲花齋五種」之一,吳炳作傳奇,守臨川家門,為曲壇稱道。此本版畫,細膩婉約,是明末文人曲本之典型。所見《情郵》諸本,版畫多殘缺,浙圖所藏者,卷首十六幅俱在,品相亦佳,頗可細玩。(文 /董捷、王燕春、孫琳)
張深之先生正北西廂秘本 陳洪綬插圖
明崇禎十二年 浙江圖書館藏
是卷版畫,因陳洪綬而名,確是老蓮用心之作。此本卷前有三十二人「參訂詞友」,章侯位列第十八,可見其參與之深,非獨繪事爾。此本「鶯鶯像」以篆書題作「雙文小像」,人物面龐豐腴,衣著裝飾華麗,手持含有象徵的魚龍玉環,發作高髻花簪的「唐妝」,頭部比例顯較常態為大,既看得出周.一路仕女畫的影響,又與陳洪綬傳世作品的表現十分接近,對照其後五幅曲意圖,在風格上也是同一的。這組版畫歷來被認定確由陳氏創稿,其後葉亦刊有「溪山老蓮洪綬寫於定香橋畔」的款署。老蓮在構思這六幅畫作時,用心力很深,他選擇以《簪花仕女圖》為代表的唐人畫風來表現鶯鶯形象,一則由於西廂故事本就脫胎自唐人傳奇,二則也是畫家一貫追求高古「唐流」的體現。曲意圖僅只五幅,卻以少勝多。選取場景,於劇情之外,更多考慮畫家自身才技風格之展示,同時也照顧到了版刻表現的特性。如第二本捨棄了「停婚」「琴挑」等重點場次,而專繪白馬杜確之「解圍」,一定程度上即是從鎧甲怪石更能突出丹青梨棗表現力的角度出發 ;第三本「窺簡」一圖,既延續了用屏風間隔鶯鶯、紅娘以點出「窺」字的晚明插圖慣常手法,又充分利用空間,展示出畫家在花鳥方面的獨特風格與出眾才能。浙圖藏張深之本,系姚燮舊物。大某山民後助任渭長作版畫四種,全學老蓮,其間因果,亦可考證。(文 /董捷、王燕春、孫琳)
盛明雜劇
明崇禎二年 浙江圖書館藏
明末沈泰繼《名家雜劇》後續編的明人雜劇集,共三十種劇目,每種有插圖二幅。留有刻工姓名「古歙黃真如」,他處未見。繪刻尚精,明末作風。(文 /董捷、王燕春、孫琳)
博古葉子 黃子立刻本
清初 浙江圖書館藏
《博古葉子》系老蓮入清後所繪,付徽州黃氏刻工余脈黃子立刊刻行市,其時老蓮深感亡國之痛,又墮貧困,跋此冊雲「乞食累人」、「刻此聊生」,落泊自傷之情可見。(文 /董捷、王燕春、孫琳)
列仙酒牌 蕭山蔡照初刻本
清咸豐四年 浙江圖書館藏
此蔡秋蟾舊藏原刻本,扉頁有任渭長自題「列仙酒牌」並鈐名章,又有收藏印「蔡秋蟾青箱之物」等。每幅人物皆有任熊自題名目。此本在留存至今的《列仙酒牌》諸原刻本中,印刷及保存堪稱上品。(文 /董捷、王燕春、孫琳)
方氏墨譜 方氏美蔭堂刻本
明萬曆 浙江圖書館藏
方於魯本徽中制墨者,為廣影響,刊行《墨譜》,收錄其所創墨樣,並廣集文人題辭,以高聲價。美蔭堂本刊於萬曆十七年,其時版畫整體水平尚低,繪刻皆未精,方氏延丁雲鵬等作圖稿,鐫工亦細緻入微,可謂先聲奪人。其後版刻在徽州突起而蔚為大觀,《方氏墨譜》當居大功。(文 /董捷、王燕春、孫琳)
中國水印版畫技藝歷史悠久,版畫文化與社會、政治、宗教、民俗、藝術等各領域都有密切關聯,也因此促成了自身的成熟和流變。
——應金飛
浙江美術館主持副館長
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圖
元至大
《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圖錄》三十卷。宋徽宗敕撰,王黼編纂,元至大年間刻本。原書名稱為《宣和博古圖錄》,於宋大觀初年(公元1107年)始編,成於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之後,載北宋宣和殿所藏自商至唐之鐘鼎彝器20類839件,集中了宋代宮廷所藏青銅器之精華。每器皆描繪形狀、摹寫款識、釋讀銘文,器物名稱下方標有「依元樣制」即按照原器物大小摹刻製版,大部分器物今已不存,故為後世研究留下了珍貴的器型資料。是書開本極其敞闊,字大如錢。此版為元代至大年間(1308年—1311年)刻本,版刻風格拙樸端莊,刀法豪放渾厚且不失細節,可一睹元代版刻之風貌。(文/及章偉)
坐隱先生精訂捷徑奕譜 休寧汪氏環翠堂刊本
明萬曆
《坐隱先生精訂捷徑奕譜》二卷,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休寧汪氏環翠堂刻本。明汪廷訥撰,汪耕繪,黃應組刻。汪廷訥,原字去泰,後改字昌朝,一字無如,別號無無居士、無悶道人、全一真人、清痴叟、坐隱先生。坐隱,即圍棋或下圍棋的別稱之一,上卷詳列「超好手活套三十二變、釣竿活套八變」等棋形二十條;下卷「敵手二十六局、二子六局、三子一局、四子七局」至「雜類、環翠圖」等棋形十八條。是書將著名的長卷《坐隱圖》改為連式六幅,每半頁一幅,附於書中。鄭振鐸曾在《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中稱其「曠古未有之作」。此本版畫極為初印,纖微畢現,精絕人寰。(文/及章偉)
女范編 新安黃氏刊本
明萬曆
《女范編》明萬曆三十年(1603)新安黃氏刊本。(明)黃尚文編。是書由安徽歙縣黃尚文作傳,程起龍繪圖,黃應瑞刻印出版。內容從秦代至明朝的列女傳記,每人立一傳、繪一圖。據王重民先生《中國善本書提要》考萬曆三十年(1603)新安黃氏初刻《女范編》,為墨色單印本,即為此本。典型明萬曆時期版畫風格,人物刻畫極為傳神,後人評曰:「每傳一圖,殊精絕」。(文/及章偉)
三祝記 休寧汪氏環翠堂刊本
明萬曆
《三祝記》環翠堂刊本明萬三十六年休寧汪氏環翠堂刻本。明汪廷訥編纂。「三祝」意「范仲淹多福多壽多男子」,此劇本出自元脫脫等撰《宋史》列傳第七十三《范仲淹傳》,劇中出現的人物與《宋史》上有出入,並對《宋史》中的記載作了有詳有略的修改。汪廷訥在史實框架下,為突出其創作的意圖,對部分情節的時間作了改變,將不同時期的事件安排在同一時期穿插。成語「借刀殺人」「口誅筆伐」就是出自此書。是書為《環翠堂樂府》十八種之一(今可考十五種),存世極罕見,僅國家圖書館有藏,此為第二部。插圖版畫共計50餘幅,其繪刻風格與《坐隱圖》無異,鏤版精美,線條流暢。(文/及章偉)
西湖佳話 金陵王衙刻彩色套印本
清康熙
《西湖佳話》清康熙十二年金陵王衙刊彩色套印本此書為清人所撰白話短篇小說集,以西湖名勝為背景,敘述葛洪、白居易、蘇軾、駱賓王等十餘人故事,大多根據史傳、雜記和民間傳說寫成,並皆與西湖名勝有關,意在「西湖得人而題,人亦因西湖而傳」。《中國古籍善本總目》著錄康熙金陵王衙刻五色套印本為初版,圖版均為彩色套印,承明末徽派版畫餘緒,刻印精緻。(文/及章偉)
耕織圖 藍墨套印本
清乾隆
《耕織圖》清乾隆年間藍墨套印本。方承觀刻。中國古代重視農業,宋、元、明、清皆有《耕織圖》,是中國古代花苑中有悠久歷史、遞嬗有序的一個品類。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刊刻的《御制耕織圖》是殿版畫中最負盛名、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而袖珍本套印耕織圖極為稀見。是書刻印精細,遠景用藍色,近景用墨色,使整幅畫面頗具立體感。使用套印技術來表示深淺遠近的景色,這在版畫史中並不多見,鄭振鐸在《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中認為「這方法未曾用過,亦是一種創作。」據說是為了製作「耕織圖墨」而刻成(待考),因此開本小巧,將《御制耕織圖》精華部分濃縮,刻印清麗絕倫。(文/及章偉)
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 內府刻朱墨套印本(滿漢文各一本)
清代康熙
《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二卷,清康熙五十二年內府刻朱墨套印本。(滿漢文各一種)是書為一部繪寫皇家園囿景勝的風景園林版畫集。康熙皇帝御撰詩文,畫家沈嵛據詩意配圖,朱圭鐫刻。沈嵛,一作名喻,字玉峯,奉天正黃旗人,官至內閣侍講學士,善畫山水,尤長樓閣、牡丹,與焦秉貞、冷枚齊名。朱圭,字上如,吳郡(今江蘇蘇州)專諸巷人,善繪事,工雕刻,曾刻《凌煙閣功臣圖》《無雙譜》。避暑山莊位於河北承德市,亦稱熱河行宮。此本繪刻避暑山莊景勝,始於「煙波致爽」,終於「水流雲在」,共三十六景。畫界嚴整、景物燦彰,鐫刻點粒不苟,極為精緻,是清內府刻山水版畫中的上乘之作。又有滿文版本一種,文字部分無套印,版畫與漢文一致。(文/及章偉)
萬壽盛典初集 內府刊本
清康熙
《萬壽盛典初集》一百二十卷,清康熙五十四年至五十六年內府刻本。是書為康熙皇帝六旬壽辰慶典奉敕編纂的大型文獻彙編,共鐫刻書版二千七百二十五版,五十三萬四千四百八十字,圖版拼接後約長五十米。其中《圖記》部分由「四王」之一的王原祁、焦秉貞弟子冷枚等繪,名工朱圭鐫刻。該版畫不僅將皇家鹵簿儀仗的威嚴侈麗大事鋪陳,而且將北方市民生活情景分插其間,就其畫面之宏闊、場景之繁麗、裝點之細密,都是史所僅見,將康熙盛世一覽無餘地體現在畫面中。圖卷前後相連,首尾呼應,是一部極為雄偉、具有連續性的通景式版刻圖長卷。(文/及章偉)
皇朝禮器圖式 武英殿刻本
清乾隆三十一年
《皇朝禮器圖式》十八卷目錄一卷。清乾隆三十一年武英殿刻本。此本裝潢為典型清代內府宮廷裝幀形式,原書題籤、深藍色絹面、包角部分皆保存完好,用紙為開化紙。又可見乾隆五十六年增補刻本,而此本為乾隆三十一年初刻初印本,圖刻精美,線條繁密,將清代內府高超的刊刻技藝表露無遺。是書為記載典章制度類器物的政書,卷前有乾隆二十四年御制序、和碩庄親王允祿等進表。圖文並茂,分為六部分:卷一、卷二為祭器,卷三為儀器,卷四至卷七為冠服,卷八、卷九為樂器,卷十至卷十二為鹵簿,卷十三至卷十八為武備。每器皆列圖於右,系說於左。每件器物的詳細尺寸、質地、紋樣以及與相應官職品級的對照,無不條理清晰,記載詳備。對了解和研究清代宮廷禮儀和典章制度具有重要意義。(文/及章偉)
養正圖解 吳懷讓刊本
明萬曆
《養正圖解》不分卷。明焦竑撰,丁雲鵬繪圖,黃鏻鐫。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新安吳懷讓刊本。是書為一部蒙學讀本。明萬曆年間,焦竑任皇子講官時,為勸導皇長子朱常洛而編撰此書。《圖解》引用了大量的古代文獻資料,上至西周、下迄唐宋,人物多為聖賢明君;摘錄了60個可作為治國借鑒的故事,涉及二十多位古代帝王的言行,將這些名人故事編纂成生動易懂的短篇,每則故事配以形象的圖畫,用以文解圖的形式達到諭教太子的目的。版畫繪圖者為當時有名大畫家丁雲鵬,字南羽,號聖華居士,休寧人,擅畫白描佛像、山水、人物。鐫工黃鏻刊刻,其充分理解了原畫神意,不同於戲曲題材版畫,刀法輕盈剔透,線條流暢靈動,風格清新淡雅,人物莊重且不失細節,一經出版就受到重視,《野獲編》載其:「梨棗既精工」、「京師珍為奇貨」。(文/及章偉)
顧氏畫譜 杭州雙桂堂刊本
明萬曆
《顧氏畫譜》不分卷。(明)顧炳編纂,萬曆三十一年(1603)杭州雙桂堂刻本,又稱《歷代名公畫譜》。顧炳字黯然,號懷泉,浙江錢塘人,萬曆年間以善畫供事內殿,就所聞見,繪為畫譜。《顧氏畫譜》的成書體例在當時是具有開創性的:一、編纂者選摹古畫並縮小尺幅。彷彿筆意後鐫刻上版,收納並刊載了如顧愷之、米芾、黃公望、唐寅、仇英等六朝至明代106 位書畫名家作品。譜例六則第四條云:「至於心慕未睹者,倘雜杜撰,豈不慚皇殺人;即鄙見未協者,寧付闕,終不敢雷同附會」。作者寧缺毋濫的編纂態度,保障了畫譜中作品的真實性和藝術性。二、《畫譜》內容豐富,既有山水、人物、動物,又有花鳥、草蟲、風俗等,幅幅精妙傳神。三、顧炳又請當時文士名流為每幅畫作題跋,內容多為原畫作者小傳與畫作臨賞,題跋本身亦手書上版,圖文並茂,一書一畫交相輝映,構成一部簡明畫史,被認為是中國版畫史上前所未見的一部古代美術史版畫集,開創了此類畫譜書籍之先河,鄭振鐸在《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中提:「這乃是空前的舉動」。(文/及章偉)
天主降生出像經解 福建晉江景教堂刊本
明代崇禎十年
《天主降生出像經解》一卷。耶穌會士艾儒略(JulianoAleni, 1582-1649)撰,明崇禎十年福建晉江景教堂刻本。是書為第一部根據聖經四福音用中文寫成的耶穌傳記,中國第一本關於耶穌生平、天主教義理的插圖書籍,在中國傳教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全書插圖共57幅,在書前引文中提到:「復有銅板西鏤吾主降生勝跡數百餘幅」,就是將納達的《福音故事圖像》153幅銅版畫中,臨摹了50餘幅,付於木版雕刻,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耶穌的事迹。這次復刻時全部照搬,以室內為主的環境依然是西方建築的一角,原來被刪去的遠處室內景與人物也一一進入畫面。(文/及章偉)
展覽現場
觀眾欣賞作品
展覽現場
※王彬彬:1949,柳亞子的「狂奴故態」與「英雄末路」
※曾本清:瑞汀衛戍司令部的來龍去脈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