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流光溢彩是金陵!元夜亮如晝,人約點燈後

流光溢彩是金陵!元夜亮如晝,人約點燈後

GIF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辛棄疾詞中,在「燈火闌珊處」的女子身旁,正是如千樹開花一般的花燈,樂聲四起,焰火燦爛,燭影縱橫。這正是宋朝元宵節上的一幕,滿城張燈結綵,歌舞騰歡。

GIF

今日,元宵節。

秦淮燈會流光溢彩,湯圓香氣四溢。

元宵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一年一度在中國的大地上綻開。民俗文化是一定地域內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南京現代元宵節的打開方式延續了傳統,也點亮了新的文化之燈。

宵禁解除,比七夕更浪漫的「情人節」

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逛廟會……元宵節這一熱鬧的節日稱上元節,俗稱燈節。按照古代傳統,正月十五叫做上元。在古代夜、宵同義,而因為正月十五是農曆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元夜,所以元夜又稱元宵。因此,燈節亦名上元節或元宵節。

對於其起源,學界至今存有較大爭議。元宵節始於漢武帝時太一祭祀活動的說法被廣為流傳。「太一」是掌管宇宙萬物的主神,太一祭祀是西漢最高的國家祭祀。

然而,學者韓梅曾以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博士後研究人員的身份在發表的《元宵節起源新論》中提出了新的見解,「元日祈谷」為元宵節的濫觴。元宵節與上古時期元日祈谷同為農曆正月里的一個吉日,也具有祈求豐收的文化內涵,而元宵張燈與燔燎祈谷都有燈火娛神的內容。因此,作者認為元宵節的起源與農業文明有直接關係,元宵節起源於上古時期的農業祭祀活動。

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闔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其熱鬧程度堪稱中華民族「狂歡節」。平時城中百姓,除喪事、就醫、婚嫁等外,被禁止在夜間無故出行,違反者將被處以笞刑。元宵節期間,宵禁會被解除,允許百姓夜間外出歡慶。

元宵節更是女子們喜愛的節日。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而元宵節是古代婦女少有可以出門遊玩的節日,不少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可以為自己物色心上人,這也造就了無數良緣美眷。

南京早期元宵燈市雛形出在評事街

秦淮燈會名滿天下,而其實南京的元宵燈會早有歷史。孫文飈在《江蘇地方志》中提到,早在南朝伊始,南京人就有過燈節的習俗,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家庭美滿和天下太平,張燈結綵的景況開始從深宮禁苑、宗教場所走向民間大眾,「燈火滿市井」的壯觀場景堪稱全國之冠。 對此,梁簡文帝蕭綱、陳後主等都曾用生動的詩歌,描繪了南朝利用燈彩來增添節日氣氛的社會風尚。 儘管隋朝以後的金陵倍受冷落,但元宵佳節張燈、觀燈等活動畢竟開始蔚然成風了。

唐代中期以後,評事街北頭的笪橋一帶就聚居了扎制花燈的藝人,此處也開始出現了南京早期的元宵燈市雛形。從此,魚龍雜沓、銀花火樹的燈市盛況千年不衰。 那時南京人幾乎「家家走橋,人人看燈」。 由此,延至清以及近代,南京的燈節都極為隆重。

值得注意的是,《紅樓夢》中描述賈元春得皇帝恩准於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歸省慶元宵時寫道:「只見院內各色花燈爛灼,皆系紗綾紮成,精緻非常」;「園中香煙繚繞,花彩繽紛,處處燈光相映,時時細樂聲喧,說不盡這太平氣象,富貴風流」。

劃旱船、送花燈……老南京人的元宵習俗這麼多

不僅城市裡有燈,元宵節這日鄉村也有燈。南京民俗學家劉凍告訴記者,他記憶中的小時候,養蠶的農人會在種滿蠶樹的田間插上一根很高的粗竹竿,上面掛著一盞燈籠,通過觀察燈的顏色變化來預判來年是否會是災年、收成如何。

除此以外,劉凍記憶中的南京元宵節是一個盛大的狂歡日。70年代中後期,「那一年元宵節踩高蹺的活動,有30多萬人觀看,看得人提前一大早就在等了。從中山碼頭一直表演到鼓樓,我在議事園等了五個小時才等來了他們踩高蹺的表演。」場面的壯觀程度可想而知。

還有劃旱船的表演也會在元宵節如約而至。「劃旱船有個講究,要和太平鼓的節奏一致。前者是求雨水,而後者則是求不要有水災,祈求有個好收成。」

猜燈謎的活動也讓他印象深刻。「小時候玄武湖邊有個老兒童樂園,那邊一到元宵節,就會有猜燈謎的活動,學生和老師都會參加,甚至還有學校和學校之間的比賽。」張燈結綵的燈謎讓孩子們很興奮,「我猜中了兩道燈謎,一道題是打一個字,『水落石出』打一個字;另一道是『山東快書』打一個人名。」劉凍笑道解開謎語:「前面的是『泵』字,後面的則是『魯迅』。為此我還獲了獎。」

除此以外,老南京人在元宵節還會給去年新婚的女兒送花燈。「以往的觀念中,女子嫁人後,要有子嗣方能立足。所以娘家人會在元宵節送花燈給女兒,或由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中有『丁』,送燈寓意送子。」

劉凍說道,南京的元宵民俗非常多,元宵節還會「走百病」,不管什麼生肖年都會拿「兔子燈」。

500年的「走北」老習俗還在延續

而民俗並非一成不變,隨著社會發展也會改變。劉凍介紹,南宋時一年之中,只有元宵節南京的囚犯們可以「加餐飯」,這天的伙食有酒有肉。

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也碰撞出新的色彩。「明代定都南京以後,南京的文化也融入了鳳陽的文化元素,比如元宵節唱小調,原來的江南小調融入了鳳陽花鼓和老淮劇的特色,由將細美與粗獷加以結合,將南北文化加以糅合,形成了南京的文化『不南不北』、『不粗不細』。歷史上多次南北文化的重疊也讓南京人的口味『不咸不淡』、『不甜不辣』。」

然而,也有部分習俗流傳至今,比如秦淮燈會已經從明朝延續至今,六合區方巷人元宵節「走北」的習俗仍然在散發魅力。江北新區長蘆街道文體中心主任方金花介紹道,「走北」是江北新區長蘆街道方巷人沿襲500多年的老習俗,是方氏族人為了紀念方巷第一代老祖宗方瑛。每逢「走北」,大家敲鑼打鼓,跳躍起舞,非常熱鬧。方巷人「走北」除了有方氏人祭祀懷祖之意外,還有祛病、散百病、驅病除災、乞求祖上保佑來年獲得好收成、生活越來越富裕、增進親戚之間的友誼等含意,也體現了方巷人那種親情、友情和鄉情的和諧之舉。

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同凡響。而隨著宵禁不復存在,人們「夜遊」的權利不再稀有罕見,元宵節也逐漸衰落下來。但無論採用何種形式慶祝,元宵節都是闔家歡樂的春節之尾,這一天的開始也意味著「年就要過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安家大南京 的精彩文章:

南京十大未解之謎,最後一個恐怕此生無解了!
蛙兒子寄的明信片,你真的都能看懂嘛?

TAG:安家大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