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生物的進化是漸進的,不可能在一代完成,所以從恐龍進化到雞的過程和從恐龍蛋進化到雞蛋的過程應該是同時進行的,無法分出先後。但是如果把這個問題的理解擴展一下,答案就不一樣了。新生命從離開母體的遺傳物質開始,蛋是遺傳物質寄存的場所,因此我們可以用蛋代指遺傳物質。那麼母體是什麼呢?母體包括兩種東西:遺傳物質和表型。所以我們可以用雞代指表型。那麼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就變成了先有遺傳物質還是先有表型。
我們能見到的所有生物,不管是雞還是雞的祖先,都是既有遺傳物質又有表型,簡單說就是既有雞又有蛋。但是最早的生物則不是這樣,它們只有蛋,沒有雞,也就是說只有遺傳物質,沒有表型,因為遺傳物質的自複製是生命產生的標誌。
生物產生之前,原始地球上只有小分子非生物和數量極少的大分子非生物,而一旦某種大分子非生物在自然條件下具有了最簡單的自複製功能,這種結構的數量就有可能呈指數增長而產生突變,這樣一來這種結構就一定能長期大量穩定地存在。即使條件很惡劣,也總有一些能夠存活,即非平衡態的結構便能持續存在。這也就意味著生命產生了。因為自然選擇和變異不是稀缺條件,所以這種大分子的持續存在是其不斷進化的充分必要條件。而持續的進化意味著必然能產生一個絢麗多姿的生物世界。這就是生命之謎的最終答案。
最初的生物被破壞的速度主要取決於環境,這一點和非生物一樣。區別只在於非生物產生的速度取決於環境,而生物的自複製使它的數量產生指數增長,於是使生物的結構產生的速度大於被破壞的速度,即生物的自複製使它能夠適應環境。
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區別就在這裡,龜兔賽跑,不怕慢,就怕站。在生物與非生物的競爭中,非生物也有變異和自然選擇,也能產生複雜有序的結構和很多奇特的功能,但這樣的結構會很快被環境破壞,越複雜的結構越容易被破壞,進化的過程總要從頭開始,於是我們能看到的自然界中的非生物結構都很簡單,沒有生物那樣的複雜結構。
由於有了自複製生物就能生存,所以最早的生物沒有細胞結構,也沒有別的物質來包裹和保護遺傳物質,遺傳物質完全是裸露的,連團聚體的結構都不具備。這雖然是一種推測,沒有事實依據,但從理論上應該是成立的。雖然這種生物由於裸露而容易受到破壞,但在原始地球的特殊環境下,在一定時期內應該是可以存在而且可以大量存在的。現在看不到這種生物的原因是隨著地球環境的改變,以及比較高級的生命形式的產生,在生存鬥爭中被淘汰了。細胞形式的生物大量產生之後,佔有了地球上有限的資源。一種形式的生物的產生本身就意味著其他生物的環境改變了,在改變之前遺傳物質裸露的生物有生存的可能,而改變之後他們就難以生存了。
研究最早的遺傳物質是否裸露有什麼意義呢?現在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形成細胞是生物起源的標誌,這就等於說自複製不是生物起源的標誌。而太極進化主義認為形成細胞不是生物起源的標誌。除了遺傳物質之外,生物的其他部分都屬於廣義的效用器官。因為它們都不能自複製,它們的作用都是幫助遺傳物質進行自複製。
最早的遺傳物質只有自複製的功能,後來遺傳物質的結構逐漸複雜,才產生了指導合成蛋白質的功能,這些蛋白質構成生物的表型,也就是說,這時才有了雞。最早的遺傳物質的自複製產物會馬上與模板分離,也就是出現了一個新的生物個體,所以它們的繁殖是蛋生蛋的過程,而不是雞生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