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牛道上千佛崖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金牛道上千佛崖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千佛崖蓮花洞

熊芙蓉/文

進入廣元千佛崖,一腳跨進古道與佛兩扇歷史大門。

大雲寺前面,便是重建天日的金牛道遺址,石欄橋、青石板,密密麻麻的棧孔一直延伸到嘉陵江。浪濤拍岸,江水在那些棧孔間蕩漾。

這就是金牛道上著名的石櫃閣遺址。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廣元—寧強大安鎮之間的管橋、欄閣共15316間,其中石櫃閣、龍門閣均為著名棧閣。「千佛崖南首,石壁峭削,秦漢架為棧道,唐韋抗乃鑿石成道,立閣如櫃。」民國《重修廣元縣誌稿》明確記錄了石櫃閣的得名。

759年,杜甫攜妻小入蜀,從雄險的龍門閣、明月峽來到平緩開闊的利州城時,已臨近傍晚,見石櫃閣凌空飛架直逼江面的盛景,疲憊的杜甫精神為之一振,留下了杜詩中難得的曠逸之句:「石櫃曾波上,臨虛盪高壁。清暉回群鷗,暝色帶遠客……」

可惜,這樣的美景80年前修川陝路時毀了,不但棧閣毀了,連同這裡的岩壁、龕窟一併毀於隆隆炮聲。幸好有損毀之前的老照片,博物館據此做了復原模型,聊補遺憾。

唐窟彩繪

武則天與大雲寺

仰望這面長300米,高60米的佛國,我在想,石崖原本是那麼普通,長相併不規範嚴整,而今卻因泱泱法相格外莊嚴,這得歸功於金牛道,南北朝時期,金牛道從這面絕壁之下延伸過來時,崖壁就成為天造地設的留言牆。

於是,我開始尋找崖壁上第一座龕窟。

位於崖底的大佛洞(726號)和三聖堂窟(226號)就是千佛崖最早的兩個龕窟,開鑿於北魏。長頸削肩,身肢修長,秀骨清像,頗具馬背上的精悍。從藝術上看,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有印度特色,到隋唐已深深打上中國烙印,北魏的秀骨清像正是一個中間狀態。

公元508年,北魏於廣元置西益州。大將傅豎眼、皇室元法僧在廣元先後擔任益州刺史三十年。是他們帶來了北魏皇室在雲岡、龍門開鑿石窟的傳統和崇佛的風氣。千佛崖的第一座寺院柏堂寺(現在的大雲寺)也在這一時期建成。廣元鮮有他們開窟的詳細記載,當年兩位刺史面對這面偌大的「留言牆」,有著怎樣的心路歷程也無從推測。

隨著金牛道的繁榮,千佛崖再也沒有離開過工匠斧鑿的丁當聲。蜀道艱險,前途未卜。往返於長安成都兩地的王公貴族,官員商旅,販夫走卒,便在此開窟造像。或大或小,或獨鑿或合資。佛,只講心意到達。人們在這面石牆上鑿進祈願和信仰的同時,鑿嵌民族的歷史,層累民族的藝術。

多寶窟 熊芙蓉攝

把千佛崖造像推入高峰的,無疑是從這裡走出去的武則天。蓮花洞(535號)就是明證。蓮花洞氣勢磅礴,窟頂浮雕雙層蓮花精美無二,彌勒佛居中,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位於兩側。一般來說,居中的應該是釋迦牟尼,這龕佛的排序為什麼卻一反常態?

當年,武則天和她的擁護者們發現《大雲經》中「有一天女,名曰凈光。……當王國土,得轉輪王」的說法,於是以薛懷義為首的僧侶集團便偽造了《大雲經疏》來解釋大雲經,將其附會為「佛」對武則天當女皇的「授記」,認為武則天是彌勒下生。於是武則天把《大雲經》頒於天下,令兩京與諸州各置大雲寺,寺藏《大雲經》,由僧升高座講解,使天下咸知武則天當皇帝理所當然。

蓮花洞開鑿於武則天當政時期,彌勒佛居中顯然是當時官員為獻媚女皇的政治獻禮工程。柏堂寺也在這一時期更名為大雲寺。

現存龕窟中,大多為唐代遺迹,主要集中在武周、中宗、睿宗和玄宗時期,這一時期濃縮了千佛崖石窟藝術的精華與靈魂。

緊挨蓮花洞的牟尼閣(744號),睡佛龕(746號),位於其上的彌勒窟(365號)和菩提瑞像窟(366號),都屬唐代開鑿,鏤空、透雕、圓雕……精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藝,無不透出大唐氣流。

道光十九年,四川總督覺羅寶興途經千佛崖時,捨不得讓大唐灰暗,憫法相剝落,捐薪資修葺粧飾,彩繪工程持續了兩月有餘。

多寶窟全景 熊芙蓉攝

掀開一扇盛唐的門

20世紀80年代美學大師王朝聞先生將806號多寶窟的「持蓮觀音」譽為東方美神,如今成為廣元的城市名片。

廣元皇澤寺、千佛崖有那麼多那麼精美的大佛,為什麼王朝聞對這個小佛兒情有獨鍾。我沒有機會採訪王老,又不滿足於導遊的那些解說:整窟造像精美,但持蓮觀音藝術水平登峰造極,頸戴項圈,嚴飾瓔珞,雙手持蓮花於胸前,身姿微扭,娉婷優雅地側立蓮台,妍然可愛。

我一次又一次去千佛崖,爬上多寶窟去與這個石雕少女凝望,對視,從各個角度拍攝,與所有藝術形式里的觀音形進行比對,終於有了自己的發現:以胖為美是唐代的審美關鍵詞,但持蓮觀音身材勻稱,婀娜多姿,一個健康正常的少女體態,說明這佛龕至少在玄宗時代之前開鑿,她的姿態、神情、內涵都與其它地方和其他藝術形式的觀音不同。我國持蓮觀音像很多,但手持「蓮蓬」的觀音像世所罕見。

千佛崖持蓮觀音菩薩 元夫攝

多寶窟持蓮觀音

更主要的是,「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那嘟起的小嘴,那一絲嬌嗔,那一縷微笑,像小女孩正在跟誰撒嬌,調皮。最是那一隱藏的微笑,如隱若現,定睛細看,這微笑又不見了,像「蒙娜麗莎」的微笑一樣不可捕捉。

這才是工匠的神來之筆,神妙之處:低眉含首間,一份飛翔的嬌羞,在人神之間自由穿梭,讓人靈魂震顫。麥積山「微笑的小沙彌」,與持蓮觀音雖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小沙彌的微笑是直白的,而持蓮觀音隱藏在嬌嗔中的微笑更為內斂,更掀動人心,更具穿越感。

這就是大唐工匠,有如此浪漫的藝術境界,大膽而自由地滲入自己的想像,人神交融,又超越人神,最終讓時空飛騰。

持蓮觀音比蒙娜麗莎誕生早700年,達芬奇是否受唐代藝術的熏陶?畢加索就曾承認他曾受中國木刻畫的影響。

多寶窟就是一扇盛唐的門,持蓮觀音是我掀開的門縫,我看見了時光深處,盛唐百姓的幸福指數和精神輝煌。

1921年的千佛崖

歷代入蜀官員的傑作

大雲古洞位於整個崖面中心,是千佛崖最大一尊龕窟,為韋抗在開元三年開鑿。從此龕可以看出,韋抗從長安帶來了新的佛像樣式組合,周圍有好幾個龕窟均受此影響。

進入這一佛龕,感覺最為空靈,佛多而不顯擁擠。主佛一尊居中,大到極致,136尊小佛兒排列四周,小到極致。密密麻麻的小佛兒姿勢形態絕不重複。「韋抗窟」居其右,想必為韋抗私人出錢開鑿。韋抗入蜀出任劍南道按察使,途徑千佛崖時整修道路,開鑿佛像。在他的帶動下,果州、劍州、邛州、彭州等地的刺史、屬官爭相贊助。

蘇頲在開元初年,與宋璟同為玄宗朝宰相,曾於721年春、723年夏兩次入蜀。第一次巡行經過千佛崖時,見千佛崖一派熱火朝天的開窟景象,於是捐資開鑿了蘇頲窟(211號)。當他第二次入蜀時,石窟已經完工,欣喜之餘情不自禁作詩一首:

「重岩載清美,分塔起層標。蜀守經途處,巴人做禮朝。」

千佛崖精美的唐窟眾多,比如千佛窟、供養人窟、北大佛窟、中心柱窟、盧舍那龕,以及眾多小龕,雖歷經千年風侵雨蝕,仍保雍容華貴、健壯豐腴的時代精神風貌。

千佛崖蘇頲龕

唐代韋抗、蘇頲是千佛崖造像的代表性人物。其實整個千佛崖造像,就是古道與歷代入蜀官員的傑作。

學術界曾認為石窟藝術「唐盛宋衰」,千佛崖卻不盡然。自北魏後代有開鑿。道光二十二年開鑿的藏佛洞,依然精美,是千佛崖晚期龕窟代表作,為漢地佛窟中唯一藏佛。主佛為藏傳佛教的創始人蓮花生大師,為四世章嘉活佛開鑿。為千佛崖最晚開鑿的一尊佛像。

「疊疊山峰朝彩閣,迢迢江水遠清波。雕剜剮斫工奇巧,望像如生世不磨。」千佛崖摩崖造像歷經千年,成為劍門古蜀道上一顆閃亮明珠。咸豐四年碑文記述「全崖共造像一萬七千有奇」。川陝公路鑿崖開路,給千佛崖造成極大破壞,現存佛像7000餘尊,13層之多。龕窟體量雖小,但內容頗豐,題材多樣。

歷代工匠中不乏藝術家,一代滋養一代,繼承、批判、融入、創造,於是無量度的藝術才情便在千佛崖累聚,脹鼓鼓的「留言牆」被鑿得空空靈靈。難怪張大千採擷一束莫高窟的線條揣在懷裡依然朝這裡走來;各類藝術家,宗教人士,專家學者朝聖般地湧向這裡,對著或纖細或柔和的線條,結合自己的審美,選擇自己所需要的景深。

現在的千佛崖

中國石窟藝術的火種

佛教從印度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以石窟造像的形式一路撒播佛教種子。從新疆克孜爾石窟,到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榆林石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盛唐以後,北方石窟相繼衰落,鮮有人知道,接過中國石窟藝術接力棒的是四川。

廣元千佛崖可謂是佛祖入川第一站,中國石窟藝術的火種,從嘉陵江走出金牛道咽喉,便發散性傳播至青衣江、岷江、沱江、涪江幾大流域,以至在宋代出現了安岳、大足兩個石窟中心。

沿石梯一步步登臨,歷代佛爺朝我滔滔湧來,一如嘉陵江的浪潮,層層疊疊。登高眺望江面,想起小時候聽過的一個故事:據說誰也數不清千佛崖的「佛爺兒」,如果誰數清楚了,一隻小金船就會從嘉陵江中浮上來,這人便可得到小金船。很多人不信,遐想著那隻小金船,於是上崖數佛,但沒有一人能數清。那時,我也想等長大了,一定來數清楚這裡的佛爺兒,得到那隻小金船。

長大了才發現,這個理想太難實現。即使在數字技術發達的今天,千佛崖經過一年的三維掃描、高清照相和數據處理,也只能精確到龕窟,而不能精確到每一尊佛。

對於千佛崖的保護,一直是當地頭疼的問題。如潮的車流轟轟捲起塵埃,怎能讓人靜下心來參觀,還有汽車尾氣對佛像的傷害。時光輪轉到2010年,一系列文物保護工程和環境整治工程實施,川陝公路改道的同時,將原來隸屬於皇澤寺博物館的千佛崖單列出來,於2012年成立千佛崖博物館,創建4A旅遊景區。觀佛的同時,也可在此休閑度假,飲茶下棋。博物館區則陸續實施保護工程,那些遭風雨侵蝕的佛爺也住進了雨棚和房子。

(千佛崖博物館供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西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瓊州海峽天氣情況好轉 海口滯留車輛目前仍有數千輛
美國夫婦生了13個兒子希望第14個孩子是女兒,但他們覺得可能性小

TAG:華西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