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宋朝衣食住行之元宵篇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宋代大詞人辛棄疾的一首《青玉案 元夕》帶我們穿越了千年,置身於繁華熱鬧的宋朝元宵節。那就讓我們領略一下宋朝人是怎麼過元宵節的吧。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因這一天人們以放燈、觀燈為主要活動內容,故民間又稱作「燈節」。在宋朝,花燈規模之宏大、景觀之綺麗、花色之繁複和技藝之精巧都是前代所不能比擬的。
熱鬧燈會
北宋燈節從正月十四起到正月十八止,形成「東京上元五夜燈」的制度,到南宋又增加了正月十三日一夜,共計六夜。
宋朝元宵燈節以北宋都城開封和南宋都城臨安最具代表性。《宋史》說「城中張燈,大內正門為山樓影燈,……東華、左右掖門、東西角樓、城門大道、大宮觀寺院,悉起山棚,張樂陳燈……其夕舊城達旦,縱市民觀。南宋都城臨安 」南自龍山,北至北新橋,四十里燈光不絕「。
皇城燈火
山棚或鰲山是宋代燈會上最為壯觀、最為精美的燈景。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元宵之時,宮城大內前便用燈結起大型的山棚。山棚的燈上都畫著群仙故事,左右以五彩結文珠、普賢跨著獅子、白象,又用草縛成兩條巨龍,蜿蜒盤旋如雙龍飛躍。到南宋更發展為」鰲山「,據周密《武林舊事》描述」禁中嘗令作琉璃燈山,其高五丈,人物皆用機關活動,結大彩樓貯之「。《宣和遺事》前集:「……州里底喚做山棚,內前的喚做鰲山;從臘月初一日,直點燈到宣和六年正月十五日夜。……蓋恐正月十五日陰雨,有妨行樂,故謂之預賞元宵。……東京大內前,有五座門:曰東華門,曰西華門,曰景龍門,曰神徽門,曰宣德門。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鰲山,高一十六丈,闊三百六十五步;中間有兩條鰲柱,長二十四丈;兩下用金龍纏住,每一個龍口裡點一盞燈,謂之雙龍銜照。中間有一個牌,長三丈六尺,闊而丈四尺,金書八個大字,寫道:宣和彩山,與民同樂。
鰲山燈
都城中的大小寺院及京城大道兩旁的店鋪也全都張燈結綵,以吸引遊人,如東京馬行街」燒燈尤壯觀,故詩人多道馬行街燈火「。除都城外,各地也以獨出心裁的燈火鬥麗爭妍,如蘇州的燈樓和成都的燈山就是其中的代表。湖南潭州元宵:「蓮女和街坊婦人女子往來觀看花燈,來到能仁寺前,扎個鰲山,點放諸般異樣燈火,山門大開,看燈者不分男女,挨出擁入。
百姓觀燈
猜燈謎是宋人觀燈時的一項重要娛樂活動,那時便有」道迷、正猜、下套、貼套、走智、橫下、問因、調爽「等多種猜謎形式,還出現了專門研究猜謎的民間組織,出現了眾多的猜謎高手。
猜燈謎
宋代元宵時節,豪族在堂上點起明亮的蠟燭,排宴賞節,時稱燈宴。平民則吃上燈圓子和油。所謂上燈圓子就是搓粉為丸,即現在江南吃的湯糰。」用粉摶餅,豆沙做餡,下油煎熬,名油「。油類似如今的油炸元宵或油炸湯圓。除此之外,蘇州的孛婁(米花)、糖團和春繭,洛陽的玉梁糕、臨安的乳糖丸子和澄沙糰子等都是元宵節的節食。
油炸湯圓
以上就是書中記載的宋朝元宵節的盛況,讓人讀來,尤生嚮往之情。
※南宋末年投降蒙古的南宋將領
※為啥兩晉關注度相比兩宋低那麼多,原因是這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