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他的畫賣了3.45億,依舊被說「根本不會畫畫」
原標題:人物 | 他的畫賣了3.45億,依舊被說「根本不會畫畫」
全文共3644字 | 閱讀需要7分鐘
本文轉載自烏鎮文化大講堂
點擊視頻,看看黃賓虹的畫為何「價值連城」▼
時長:2分17秒 出品:南瓜視業
黃賓虹曾是一介武夫
黃賓虹年輕的時候,可不是個文弱書生,一個只知道拿毛筆寫字畫畫的人,他是一個以豪傑自命的人。
青年時期的黃賓虹
他從小喜歡練武,為了反清復明,結交了很多進步人士,包括譚嗣同。
黃賓虹聲援戊戌變法,戊戌變法失敗以後,一度逃亡被人舉報。風波過去以後,回到家鄉,和一些家鄉的進步文化人士組織「黃社」。
「黃社」是反封建、反帝制的一個進步社會組織,表面上是一個詩社,實際上是一個革命組織,在這裡駐潛,在這裡招兵買馬。
黃賓虹自己還天天騎馬擊劍,就為了有朝一日能夠推翻滿清政權。後來又被告密了,黃賓虹就在朋友幫助之下化了妝,連夜潛逃出社,一路到了上海,然後就開啟了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上海時期。
有官不做,要以文藝療救國民
儘管辛亥革命開始黃賓虹也身先士卒,包括參加了攻打上海軍械庫這樣的戰鬥,但是辛亥革命勝利以後,很多安徽當年和他一起搞「黃社」的人,成了安徽地區新的領導人,邀請黃賓虹參加革命勝利以後的新政府,支持當時政府中的文化工作,但是黃賓虹先生婉言謝絕了。
為什麼?
黃賓虹說:
「我參加這樣的革命,不是為了革命成功以後去做什麼官,而且我也覺得革命雖然勝利了,但是中國的問題沒有解決,最重要的問題是中國的文化問題沒有解決,中國國民性的問題沒有解決,中國的民心被幾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這種封建帝制荼毒以後,形成的這種不能自立的基本性格沒有改變。」
所以他說他要做的是更長遠的事,要用文藝來療救人心,塑造新的國民性格,這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工作。
黃賓虹價值3.45億的畫
黃賓虹現在變成一個公眾人物,變成很多人都知道的畫家,很重要的原因是這張畫,《黃山湯口》。
《黃山湯口》
2017年6月19日晚上,中國嘉德拍賣的「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中,經過很多輪激烈爭奪,這張畫以3億元落槌,外加15%的傭金,最終成交價3.45億元,成為轟動天下的新聞。
很多不關注中國美術、不了解黃賓虹,甚至不知道黃賓虹的人,一夜之間也都知道了有個叫黃賓虹的畫很值錢,價值連城。
陳佩秋:黃賓虹根本不會畫畫
這是《黃山湯口》這張畫的局部。
對黃賓虹先生這樣的筆墨,美術界、收藏界、評論界形成了截然對立的評價和看法。有人認為好得簡直不得了,神乎其神,千古一人;有人說這是胡來嘛,這哪像會畫畫的人。
這樣兩個極端的評價,伴隨著黃賓虹的一生,直到黃賓虹去世以後幾十年的今天還是這樣。謝稚柳先生的夫人陳佩秋先生,作為海上畫派現在碩果僅存的一位90多歲的老畫家,她仍然跟我說黃賓虹根本不會畫畫。
確實,黃賓虹生前主要是以一個學人而享譽文壇,以一位文博專家身份,一位文字學家和篆刻家的身份,得到業內很多專家學者的追捧和認可,對於他的繪畫,一直就是兩個極端的評價。
黃賓虹的畫曾經送人都沒人要
1948年,黃賓虹先生在北平已經滯居11年,潘天壽先生邀請他南歸,回到浙江,在杭州西湖邊的國立西湖藝專擔任教授之職。
學校的中國畫專業一直有一個非常好的傳統——新年之前,老師、同學互相團拜拜年,就在教室,同學們坐在下面,前面一排桌子擺開,系裡所有的老師在台上坐成一排。每個老師會準備一摞自己畫的小畫,折成信封大小。
準備多少隨你自己的意,可以準備10張,也可以準備5張。折好以後放在自己面前,同學們一個一個上來,給先生們一個一個鞠躬拜年,然後從各位老師前面的桌子上取一張喜歡的畫。只許取一張,不能說幾個老師的我都要。
幾乎所有老師跟前的畫都被同學取走,黃賓虹先生跟前的畫,來的時候是幾張,團拜完了以後還是幾張,學生們不要。
黃賓虹的寫生沒人能懂
黃賓虹先生的一個學生曾經回憶,有一次他在西湖邊上散步,看到黃賓虹先生在西湖邊上拿著個本子,對著對面的山在那裡畫。
在西湖邊上的黃賓虹先生紀念雕塑,正是臨湖寫生的情景。
他覺得很奇怪,這樣的老先生還寫生嗎?寫生是從西方來的,我們這些年輕的搞美術的人才這樣,哪有說戴瓜皮帽、穿長袍的老國畫家這麼對景寫生。
他覺得很奇怪,就湊到後面看。
看一眼老先生紙上的畫,再看一看前面的景,根本不知道老先生在畫什麼,他畫的跟對面的景和周圍的景一點關係都沒有。
都說中國畫不講光影,黃賓虹說:不!
中國古代繪畫講不講光?
可以說它講光,也可以說它不講光。
比如說宋畫,宋畫四面厚,就有陰陽之分,山鳥畫之間這些所謂的石頭,石頭也有它的陰陽之分,有陰有陽,就有向有背,有向有背就是有光有影,只不過我們不從光學的角度來理解這件事情罷了。所以可以說,我們中國古代繪畫中並沒有關於光影的理論。
但是到了20世紀,好像一個中國畫家如果不懂光影,他就沒有進入這個時代,不管是畫傳統的畫,還是畫現代的,好像畫裡頭都必須要回應關於所謂光的問題,光源的問題,自體光、環境光的問題。所以20世紀國畫革新中,有相當一部分人走的是這條路,就是把光影學說納入到中國繪畫裡頭來,這裡頭成就最大的是林風眠和李可染,尤其是李可染。
黃賓虹有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考慮過,很認真的考慮過。但是他最後的結論是:我畫的中國畫是靈光,而不是西方油畫的科學之光。因此不能用西畫的科學之光來要求中國畫一定要畫出那一種所謂的光的科學根據來,那樣的話,就把藝術當成了科學。
所以黃賓虹是當時幾乎以一己之力在抗拒著西方繪畫,尤其是學院的這一個體系,苦口婆心地給人寫信,跟人辯論,跟人說,這個光不是不要,只不過我們的是靈光。
什麼是靈光?
這個靈光就是沒有科學邏輯或者實驗依據的那種光,但是整個畫面點起它的精神,使整個一幅畫變得豁亮的那些光。
《柳陰茶花圖軸》
比如說在黃賓虹的黑密厚重的黑糊糊的一片畫裡頭,這實際上是一個山頭,山頭中間密密麻麻的無數層次的點中間,總會有這樣一些光點,一些有意無意留出來的透氣的小氣點。
在山的一側,也會出現這樣一些留白,也會在整個畫面中呈現出某種光感。更多的是這種,大家看這個畫,有一個房子,有一個台階路走過來,這邊幾棵大樹,樹底下坐著兩個人,這個房子和坐著的人,兩個人坐而論道的地方,這就是黃賓虹自己說的叫做「一炬之光」或者叫做「一燭之光」。
一炬之光通體皆明,一幅畫的這麼黑黑密密的地方,只要有一炬之光,整個畫面就靈動起來了。更何況他的一幅畫中間,不只這一炬,可能有大大小小的小蠟燭點亮在畫面裡頭,整個一幅畫,叫做通體皆明,叫做洞隱燭微,洞察秋毫,還有洞見,就好像在山上挖了一個洞一樣,一個隧道過去,有光透過來。
還有一點,體現這種光的靈動性的,就是山中有龍蛇。
黃賓虹先生1954年到江南寫生,白天在西湖旁邊寫生,晚上到棲霞山那個小別墅裡頭去向老師請教,老師就告訴他們,畫山水畫必須山中有龍蛇。什麼是龍蛇?就是這些垂直的留白,這就是在山中舞動的龍蛇。這樣的話,整幅畫就會生動起來。
喜歡張大千齊白石的,一般不喜歡黃賓虹
喜歡黃賓虹的人,一般都不喜歡張大千,而喜歡張大千的人一般都不喜歡黃賓虹,這兩個具有某種排斥性。
張大千
張大千的畫,按照中國古代的畫論來說,屬於叫「能品」,能夠的「能」,就是繪畫能力特彆強,畫人、畫山水,畫花鳥,包括模仿別人,模仿各種各樣的風格,他這種能力特彆強。而且他的畫在你跟前一擺,你突出的感覺就是這個畫家這麼能畫,但是往往也就到此為止,更多的、更深的精神性的東西,在有些人看起來張大千就提供不了,所以張大千的東西漂亮、顏色好、線條非常流暢,整個畫面非常乾淨,這是符合一些人的趣味的,也符合一些人對繪畫的理解。
但是另外一些人就覺得,僅僅這樣是遠遠不夠的,不過癮。就像喝白開水一樣,我要喝的是苦茶,苦茶才過癮。想喝苦茶的人會喜歡黃賓虹,因為黃賓有很多苦澀的東西,這種苦澀的東西特別經得住琢磨,裡頭很多很多細節的東西特別讓人過癮,就覺得中間有一些辛辣的東西,這些東西對你的口味是一種挑戰,但是一旦適應,就覺得這才過癮。
黃賓虹和齊白石也是兩個極端,齊白石是一個通俗的極端,真正做到了老少皆宜、雅俗共賞,做到了南北通吃,拉大車的、大學教授、軍政要人和一般的學者,好像大家對齊白石都很喜歡。但是黃賓虹做不到,很多人接受不了黃賓虹,理解不了黃賓虹。
一書·《黃賓虹研究》
黃賓虹思想深刻,關於傳統文化如何繼承、如何發展、如何弘揚,如何在國際化的大趨勢之下與世界互動,所有這些戰略層面的東西,黃賓虹不僅都想過了,而且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這位老先生學問廣博,交友廣泛,他接觸到的東西,用今天的話來說,跨界跨得一塌糊塗。
他和很多歐洲、日本的漢學家之間的交往,和傅雷之間的忘年之交。
他的鐵杆粉絲都是民國時候的一批文化名人。他並沒有像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林風眠那樣擁有廣泛的社會知名度,尤其是大眾知名度,因為他研究的問題、關注的問題都是學問尖子上的問題。
?
比起韓國黑哨,冬奧會伊始俄美網路戰才真叫黑!
史話 | 他把他弄下官場,落馬時他竟然力保他!
人物 | 王小波到底有多有趣?
※揭秘 | 為什麼滿漢聯姻沒有讓大清更強大?
※抗戰硝煙里的中國軍工傳奇(上)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