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處處濁酒酒未停 歲歲登高高望遠
或許,他並沒有詩仙李白的洒脫豪放,也沒有陶淵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繫祖國,他甚至「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談起他,我甚至不願提起他「詩聖」的稱號,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國」的愛國者。
走進他的精魂,走進他的詩膽豪氣,走進他遺留下斑駁的殘碑,走進他詩中拓出的崇高愛國精神。可曾知道他釀成的詩酒又醉倒了多少炎黃子孫?
他是杜甫。
走在一千多年前唐朝的歷史中,我仔細地審視杜甫,審視那個被後人尊為詩史的杜甫,審視那個窮困潦倒的杜甫。當我與他擦肩而過的時候,分明感受到了聖人的氣度。我模糊記得,我是和聖人說了話的,雖然,我說這話難脫魯迅先生的「乞丐與富人」之嫌,但我並不以之為尷尬。誠然,籠罩在他頭上的那頂泛著紫氣的光環已經讓他高高在上了,可他是人民的詩人,他是俯下身來融於大眾之中的好酒之人。
有段時間我曾是一個游者,在成都、在洛陽,踩踏著詩人的足跡,我有目無的地行走著,在他曾踏足過的每一條街巷,聆聽著詩聖的氣息,就像一壇發酵了千年的老酒,越聚越濃,越濃越醇……
三台杜甫草堂里的杜甫像
三台杜甫草堂是繼成都杜甫草堂之後的四川第二大杜甫紀念堂
艱難歲月鍛詩魂
讀書與漫遊時期,他飄生吳越,閑情四射,後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游齊趙,其間初登泰山,一首《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即已突現出泰山的宏偉與他人生的抱負。繼而遇李白、高適同游於梁、宋結下深厚的友誼,正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困居長安時期,他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由此感嘆而作《兵車行》、《麗人行》等評批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記錄下了車轔轔—哭聲直上干雲霄的凄慘;道旁過者問行人—被驅不異犬與雞的征夫慘痛呻吟;長者雖有問—天陰雨濕聲啾啾的怨恨控訴。語雜歌謠,最易感人,愈淺愈切,深入人心。
安史之亂時期,潼關失守,他獨投肅宗,途中被俘,押至長安。聞官軍一再敗河北退的消息,感慨而作《月夜》《春望》《衰江頭》《悲陳詞》等詩篇。抒發了「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無奈與感傷。之後潛逃到鳳翔行在,做了左拾遺。當忽聞官軍勝利的收復薊北時,涕淚滿衣裳。激動與喜悅之情使他揮墨而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直抒胸臆。
好景不常在之後,又是戰亂頻仍,人們顛沛流離的生活著。他提起憤慨之筆,再次鐫刻下那催人淚下、心寒不羈的歷史片段。使得「三吏」「三別」成了不朽的傳揚,也使它成為了人們所歌頌的「詩史」。
西南漂泊時期,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以及關輔饑荒。自家的茅屋被秋風所破,大雨如柱,長夜難眠。他推己及人,聯想到的是人民的痛苦、國家的命運。他大聲疾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現此屋,吾如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正是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流露與克己為人的人道主義寬廣胸襟的展示。他遠大的抱負未能實現,極度憤慨之時,他正話反說:「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抒發了一生的心事,毅然選擇棄官攜家隨民而去,於是乎發出「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的人生感悟。一字一淚,感人肺腑。
從成都流浪到夔州,他卧病於此。用一首《登高》再次概括了人生的苦況,情懷深蘊,顧盼生輝。換年他獨登岳陽樓,雖然已是「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而他心卻依舊懷著「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的博大情弦。在這生命即將燃盡的時刻,他關注的不是自己,而是國家的安定,真的是令人感慨萬千。
詩酒相生 醉樂無極
提及杜甫的飲酒詩,繞不過《飲中八仙歌》。可以說,這是一首千古奇詩,將盛唐時期的八大詩人酒鬼刻畫得栩栩如生、入木三分。「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更是膾炙人口,世人耳熟能詳。但是,這是杜甫浪漫詩的絕筆。那以後不久,杜甫的父親去世了,杜甫失去了經濟來源,同時,盛唐開始衰敗,他的崇高理想被現實政治碾碎,壯志滿懷變成了酒後的失落。曾經的詩酒少年變成了窮酸文士。「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杜甫通過描寫自己四十歲那年在同族兄弟杜位家中相聚守歲的場面,向我們真實地展示了這一切。
窮困潦倒的杜甫,有時連喝杯小酒都要靠賒賬,卻也常常處於「醉」中。這在他的許多詩中都有體現。「去遠留詩別,愁多任酒醺。」「莫思身外無窮事,且盡生前有限杯。」「濁醪誰造汝,一酌散千憂。」「醉里從為客,詩成覺有神。」……無不表現出他借酒消愁的生活。從這些詩里可以看出,詩和酒,已經融進了杜甫的生命里,酒,成了他不可或缺的東西。他甚至要依靠酒精來麻醉自己——「不如醉里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
但是,杜甫真的就是這麼一個成天醉在杯中的窮酸文人嗎?不!那只是一種表象。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對於山河破碎和民不聊生極為痛心,對於朝廷他極為失望,對於戰亂帶給他的內心傷痛他又無能為力。萬般無奈之下,他只能借酒消愁,而其內心是十分清醒的。在《醉歌行》中,他寫道:「酒盡沙頭雙玉瓶,眾賓皆醉我獨醒。乃知貧賤別更苦,吞聲躑躅涕淚零。」在《嘆庭前甘菊花》中,杜甫又寫:「明日蕭條醉盡醒,殘花爛漫開何益。」這些都是他痛苦的呼喊!人喝醉了,頭腦卻是清醒的;明明是清醒的,卻要灌醉自己才能度日,這種醉並清醒著的痛苦,一直相伴杜甫至死。
李白和杜甫同為唐朝最偉大的詩人,也同為唐朝最大的酒鬼。但是,李白天生豪邁,渾身上下洋溢著超級浪漫主義色彩,以至於無論喝酒還是寫詩,都飄飄欲仙,當仁不讓地摘走了「詩仙、酒仙」的光榮稱號;杜甫則不同,一生的許多時間是在窮困潦倒中度過的,他的詩作特別地貼近現實,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也因此奠定了他在詩壇的尊崇地位,他本人因此被尊稱為「詩聖」。而酒場上,儘管他一生都在喝酒,並留存有300首與酒有關的詩,比李白多得多,卻沒有什麼流傳開來的雅號。
詩與酒似有不解之緣。曹孟德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淵明之詩,篇篇有酒」;李白更是「斗酒詩百篇」。很多詩人把酒作為了宣洩感情的精神寄託。縱覽杜甫詩歌,其坎坷漂泊的遭遇里,博大深沉的思想里,豐富多彩的生活里,都流淌著酒的激情和溫馨,滲透著酒的甘醇和苦澀。
愁與醉無醒
貞觀之治無法為他安得廣廈半間,山河的血淚史,與他的瘦骨一起泡浸著歷史與詩篇的味道。直至今天,還余情未了的糾纏著每個悲情者的心結。在五載巴山夜雨里,他用悲情的淚水,一次次地灌注滿了長安處的華清池。緣於信仰和虔誠,他開始尋找起那碗其臭無比的肉質,車馬的軌跡再次地喚醒他對歷史殉情的姿態。迫於無奈,又用最後一根不曾被秋風吹走的茅草,改造成孤舟一葉,把自己放逐在那條多情的湘江之後,所有淚痕斑斑的湘妃竹也無法撐起他的高風亮節。
當時間湮沒了河流,當歷史暗淡了天空,在大唐由盛轉衰的背景里,永遠有他俯身端起濁酒暢飲的身影、永遠有他登高後昂首賦詩的身影、永遠有他悲天憫人記錄歷史的身影。他用自己飛天的痕迹,闡釋了他的人生。他飛入了史冊,註定成為其中奪目的一顆星星。
過杜甫草堂
作者/鷥
雨潤香塵霽色新,蜀中聖地氣氤氳。
蘭窗竹影千秋綠,瑞藹神州萬里春。
錦水低回君已去,草堂高築我遲聞。
文章未可驚俗世,愧與先生作比鄰。
李柏林《登高》68cm×138cm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是大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時所作。是一首重陽登高感懷詩。全詩八句四對,對偶精巧,用韻講究。其中頷聯字字珠璣,已成為千古佳句。
古人有登高的習俗,文人們喜歡把登高作為一種消遣。古人登高,一般指重九登高,但現在人們也有了農曆新年裡正月登高的風俗,在四川省,就有綿陽梓潼的正月初八登高節、達州正月初九的元九登高節、巴中的正月十六登高節。登高,既是為瞭望遠,也寄託著人們懷念親人的情感,和祛邪、避災、祈福的願望,現在更成了全家春節出遊的最佳選擇。
作品賞析:此圖縱138厘米,橫68厘米,採取高遠法,近取其質,遠取其勢,不落尋常蹊徑。筆力挺拔剛勁,渾厚沉著。墨氣明潤,枯濕相間,虛實相生,細緻而又秀潤雄渾,繁而不亂。登高是中國詩畫中的一個永恆的題材,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李柏林老師在此所要表現的,正是這種登高望遠,懷念親友的情感。李柏林老師有著良好的素描、色彩基礎,善於帶著科學的眼光和方法去觀察自然、認識自然,用傳統和現代結合的筆墨技法去描繪自然。他注重培養其對於大自然的深切感悟,「師法造化、中得心源」成為李柏林學習和創作山水畫的要訣。
本作品經李柏林老師授權,酒畫連篇獨家首發,原作現藏於巴蜀擷英書畫院。
匯聚方家、擷英藝海。巴蜀擷英書畫院由同興路廣告創始人路建東和四川大風堂畫院院長助理兼秘書長肖炳坤發起創辦。擷英,乃博採眾家之長,汲取精華之意。巴蜀擷英社的藝術家,是巴蜀大地的藝術精英。
李柏林,張大千再傳弟子,巴蜀擷英社成員、四川省美協會員、成都市美協會員。都江堰市書畫院副院長,一級美術師,都江堰市晏遷少年藝術學校副校長。1968年,拜張大千入室弟子胡立為師,主攻山水,期間曾得到何海霞、龍國屏、王永年、吳一峰、岑學恭、趙蘊玉等名家的悉心指教。1981年調任四川省都江堰市工人文化宮專職美術師。
2001年,入中國美術家協會山水畫高級研修班深造,受教於白庚延、王文芳、劉大為、楊延文、陳玉圃、何家安、梅啟林等。曾在北京、廣州、海口、蘭州、青島、香港、新加坡舉辦個展和聯展。數十件作品在省市級刊物發表,並多次獲獎,一些為國內外藝術機構和個人珍藏。
李柏林的書法功底紮實,書法作品既循古訓,更有自己的創新。法度嚴謹,獨具風格,人們每每為他書畫相映成輝叫好。
酒香里的幸福日子 中國人的生活藝術
【酒畫連篇】
傳承酒文化丨集合酒文化丨智造酒文化
TAG:藝海擷英BEAA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