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南懷瑾:三思而後行?行動之前到底要思考幾次?

南懷瑾:三思而後行?行動之前到底要思考幾次?

學過邏輯就知道,學過《易經》的道理更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惡都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但是要三思就討厭了,相對總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統一,統一了以後又是矛盾,如此永遠搞不完,也下不了結論。」「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時候,考慮一下,再考慮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慮一下,很可能就猶豫不決,再也不會去做了。所以,謹慎是要謹慎,過分謹慎就變成小器了。所以孔子主張,何必三思而後行,再思就可以了。」

人生是一個單向通道,一旦走過去,就不可能回頭重新來過,因此,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必須謹慎。古人說,小事小節為「禍媒」,修身則講究「君子慎微」。《後漢書》中也說:「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堤潰蟻孔,氣泄針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識幾?」不過,「小心駛得萬年船」雖然是永恆不變的真理,但小心謹慎也要有個限度,不能因為小心而變得瞻前顧後、躊躇不前。

誠然,謹慎是成事的基礎,但事到臨頭,卻也不能想得太多。古人常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秀才們」想得太多,總想著,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滴水不漏、完美無缺。但世上哪有那麼多完美無缺,一人一事、一草一木總是會有缺憾的。

想要做到完美無缺,算計來算計去,最後可能什麼事都做不成。其實,有的時候,少一分算計,多一份破釜沉舟的決斷,才是成功的關鍵

人生沒有太多的時間供我們想清楚一切問題,腦子裡有太多的「如果」、「怎麼辦」只會耽誤事情的進行。要知道,想要成就一件事情,時機是非常重要的,若是我們把時間都花費在思考推算等細節上,一旦錯過時機,就再也沒有實行的可能了。

班超若是也像秀才一般,考慮考慮再考慮,只怕已經被鄯善王砍了向匈奴表忠了。那時既喪了自己的性命,也辜負了朝廷的囑託。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總是荊棘密布、風浪重重,沒有誰可以將所有的風波曲折都考慮進去。

一個人若是妄想計算清楚所有的得失利害,然後再前行,恐怕他這輩子都只能止步不前。有些困難,總是要近到眼前才能發現,因為有未知的危險而裹足不前,這實在是不為智者所取。

心得感悟

季文子為人很謹慎,做事三思而後行。孔子知道了之後就說:「三思怎麼夠呢?要再考慮一次才可以!」但是南懷瑾先生另闢蹊徑,解讀出來的卻是另外一個意思。他說:「其實,孔子認為他想得太多。做人做事誠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後行』,的確考慮太多了。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寫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與大家交流學習心得哦!學會分享,自己會學到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論道 的精彩文章:

《太上感應篇》122:抵觸父兄
南懷瑾: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需要不斷學習、充電

TAG: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