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人記憶中的徐秀才
後人記憶中的徐秀才
王甸葆
許之振
秀才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最末一級的學位,據縣誌記載,清末時期,我縣考中秀才的共有八位人士,其中徐伍瑞是遠近聞名的秀才,事隔半個多世紀,人們還能憶起這位才學出眾而生活簡樸的徐秀才。
徐秀才,名伍瑞,字之振。1874年出生於我縣二牛鄉小莫村金家窩堡,卒於1947年。現在,在該村頭不遠處徐姓祖墳墓地,仍有秀才的墳頭被後人辨識出來,徐姓家族也以祖上曾出了一名秀才而引為驕傲。
由於年代深久,關於秀才在世時的人生經歷和重大社會活動已無法考證詳細,經訪問現已八旬的徐氏家族後裔,方得出粗略的大概輪廓。
清朝鼎盛時期,徐家祖先遷徒到金家窩堡。這裡土地油黑肥沃,有一條近似魚背狀的平直漫崗,一直向西延深至西馬蓮河畔。許是祖先看中了肥沃的土壤,也許是找風水人士測過這裡風水,便在這魚背的向陽處安家落戶。據老人講,徐氏家族在秀才的父輩,日子過得很興旺,兄弟四個,分別有一幢老式青磚平房,還有青磚院套,老股的院子有非常顯赫的門樓及石獅、上馬石、拴馬柱等大戶人家才具備的附屬設置。
富了的人家總要供孩子讀書,這是中國人亘古至今不變的文化意識,徐之振從小便受到了很好的啟蒙教育,家裡請了
私塾先生,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由於他勤奮好學,成績優異,在鄉村一方成為拔尖的優秀生。私塾課程讀完後,他考入官辦學校——縣學,後改為康平「秀水書院」。在這所縣屬最高學府,繼續攻讀《四書》、《五經》等課程。通過縣試府試和院試考取為秀才。
在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統御全國,按著科考的級別秀才之上還有貢生、舉人、進士等學位,並在官府內任要職。而秀才只是一種學位稱號,並無官職晉級的機會。據史記載,康平由於教育落後,縣學成立後直至科舉制度廢除,並無一名學子考中舉人或進士,除了幾名貢生外,秀才也就當然成為縣裡最高學問的代表。按照當時社會的腐敗風氣,秀才雖沒有晉官的機會,但憑藉自已才學的影響,花錢捐個官職,卻是屢見不鮮的。徐之振為人正直,絕不為權貴奴顏卑膝,讓世人恥笑。為獨樹一家文人風範,給後世人留下清名,遂隱居故里家中。徐之振一生的活動,大多在鄉里一方。據後輩人、徐之振之孫兒徐尚儒回憶,在他剛剛記事的時候,秀才曾有一標識階層身份的儒袍和花綾頂冠,他們的爺爺穿戴起來煞是莊嚴,令人敬畏。人們除崇敬他的裝束外,更有他滿腹經綸、出口成章的學問蘊含其中。人們常說: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在後輩人的記憶中,徐秀才雖出身農家,卻對農事、家務、財產之類不聞不問,整天在屋內讀書。在東屋的炕上盤腿一坐,一張矮小的炕桌,擺放著厚厚的書本,讀久了,睏乏了,就側在經常放於炕里的行李卷上閉目養神,或睡上一覺。然而天下大事盡在胸腹,孫中山如何起革命,日本人侵略東三省的野心,國共兩黨的衝撞等等,在閑時也同晚輩透露一二。
不知何故,中國的知識分子總是落個貧窮的名字,人們常說「窮秀才」,大概是秀才出身都比較富裕,然讀書後自身無官職又務不成庄稼人,故而如此。徐之振的生活的確簡樸,他成人之後的漫長歲月中,徐氏家族已從富足興旺轉為中落,由於秀才沒有官職,只能靠自己的文水贏得周圍財主大戶人家的賞識。他經常的社會活動就是說理勸善,一些村屯鄰里之間發生糾葛而不能化解的,就要求他的大駕,秀才自有文人的品格,長期的讀書生活,修養成的品性,無不令人敬佩,他一到場,結果往往都會是雙方破啼為笑,轉怒為喜。人們常說:徐秀才一到場,一天雲彩都散盡了。
徐秀才也不常年獨守門戶。「秀才不出門」是說秀才都珍愛讀書時間,惜時如金而不願出門應酬。但老人們憶起,當時他經常去奉天城,徒步走到五家子去上車,那裡當時有兩天一次的班車,到法庫再倒車,需兩日才能到達。當時他有一個孫兒在奉天做事,他一去多則幾個月,少則半月二十天就歸來。他從不與孩子們講他在外邊的活動情況,但據大人們講,他在瀋陽一般是為買賣人核算一些賬目,或是為私人代筆寫些狀子,也為公家單位撰寫公文等,還有人傳說,他與文友辦了個進步刊物,為此遭到日偽官方的查封,並吃了一場官司。
他在瀋陽的具體情況難以推測,但他在瀋陽結交許多政要朋友卻是事實,現今保存下來的遺物中有陸軍中將馬龍潭贈與的書法對聯兩幅。還有遺留下來的「農業改進社」贈與的紀念牌匾一枚,上有「熱心農業」、「徐翁之振贊助本社紀念」的字樣。據考「農業改進社」又稱「荒蕪局」,為拓荒開墾農田的機構。相當於現今的農墾局,由此推之,他在瀋陽搞過捐助活動。
徐秀才為人質樸,滿懷橫溢之才學,卻守著農家小院安於清貧,樸拙中見清高,獨居小屋內,又與普通農民沒什麼兩樣。人們總是想像他的衣食住多麼與眾不同,其實他的吃住極簡單,那張寫字炕桌仍完好地保存著,與農家舊式炕桌沒有什麼兩樣,家榆木料,兩拼板外加圍邊,只是年久日深,桌面愈加光滑,顯出深暗的紫紅色。
據老年人回憶,徐之振卒於1947年,當時國共兩黨的軍隊正在「拉鋸」,在一個深秋之日,秀才正在用午飯當中,很快就咽了氣,終年73歲。秀才辭世,驚動了四方親友和官府,賓朋紛紛前來弔唁,徐家很排場地發送了七天,才下葬。秀才去世後,人們無比懷念這位德高望眾的農家文人。徐氏家族更是以他為楷模,崇尚文化教育,悉心教育子女,刻苦讀書。解放後,徐秀才的後代們在新社會裡,在全新的教育制度下,為祖國富強而讀書,學有所成者甚多。據了解,解放後至今,徐氏家族考取大中專以上的有37人,從事教育工作的有20多人,高中以下的讀書幼子,也個個品學兼優。
秀才的風範,激勵著鄉土一方的莘莘學子,在求學的道路上自強不息。
編輯:康平法庫微同城 封面圖片:網路
康平故事更新中…
TAG:康法老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