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會寧
GIF
栗子說,有趣不只是說說
一個村文/李東
小村依山而建,在兩個山谷之間,小村的房屋蜿蜒而起。而低矮的山頂永遠是光禿禿的一片,小村和所有的西北村落一樣,嚴重乾旱缺水。
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祖祖輩輩繼承了節約用水的理念,家裡的院子中間都有一眼小小的水窖,收集一年四季為數不多的幾次降雨。小村的人們也是一輩輩傳承著在貧瘠土地上種植的技術。
西北的高原上,常年缺雨,春天多風多沙。太陽漸漸開始移回北回歸線,原野上的溫度逐漸高了起來。
小麥,是小村人們首選的糧食作物。分為冬小麥和春小麥兩種。冬小麥秋天播種,來年夏季收割;春小麥春季播種,夏季收割。
相比較而言,以前人們喜歡種春小麥,但春小麥種植和生長期間需要大量雨水,遇到天旱不易成活。後來選擇種植冬小麥,只要冬天保證有足夠的雪水,冬小麥便會有不錯的收成。
冬小麥生長周期長,還有相差很大的晝夜溫度,使冬小麥的顆粒飽滿,做出來的食物也是筋道彈牙。人們除了留夠自己一家的口糧外,還會出售一部分剩餘糧食。小麥的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雙重功效,得到了許多人的青睞。
馬鈴薯,對於小村的人來說,不僅僅是重要的經濟作物。缺水的地方,種植新鮮的蔬菜幾乎是一種奢侈的想法。
有時夏天連續幾個月都不會下雨,蔬菜瓜果即使長大,也成熟不了。人們一年四季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就是土豆。
單調的菜也難不倒聰明的小村人,土豆好似變戲法似的被他們創造出許多做法:蒸、煮、爆炒、鹵······在他們眼裡,土豆從來不是單純的土豆。
春天墒好的時候,就要開始種土豆。在這裡,播種方法都是原始而古老的。
前一年留好的土豆籽被人們從地窖里取出來,這些土豆個頭一樣大,芽窩完整,保證了土豆的高產。它們要被切成均勻的小塊,而「均勻」的尺度就是幾十年庄稼人的經驗。
切好的土豆籽要撒好一層草木灰,不起眼的草木灰可以保護深埋在地下的土豆籽不被蟲咬,而且還有很好的殺菌作用。第二天土豆就會播種到地里,秋季的收成便要靠接下來幾個月的雨水情況。
農曆二月末,春日的暖意雖淡淡來襲,但土壤太干,缺墒缺濕,不宜種植農作物。唯有苜蓿,悄悄地冒出嫩芽來。
三月初,前幾日還不到一寸高的苜蓿,彷彿施了魔法一般,這會兒已經長到小腿。
梯田裡的苜蓿,放眼望去,一片清凈的綠色沉入眼底。這種綠,不像夏天過後的綠色那般深沉,是一種溫婉可人,細膩的淺綠色,背靠的黃色大山,在這種對比下,似乎也變得明亮了許多。
農莊的人,無論老人小孩,都喜愛苜蓿。
也許是很多年前,先人們歷經了一個漫長的冬天,三月早春的苜蓿,成為了他們餐桌上的第一道新鮮蔬菜。
這個習慣一直延續下來。每年的三月,人們提著小籃子,趁著早上太陽未過山頭,爬上梯田去摘苜蓿。
拇指和食指捏住苜蓿最前端的嫩葉,輕輕一掐,這種擇法不會傷及莖桿,大約一周後苜蓿會重新長起來。想到中午就有香噴噴的涼拌苜蓿菜吃,整個人都興奮起來。
擇一籃子,夠全家人美美吃上一頓。這裡的人還不習慣使用農藥,苜蓿經過井水沖洗,淘過泥沙即可放入鍋中。
加幾勺水淹沒菜葉,灶爐里生起火,哼著小調拉著木製風箱,呼啦啦的灶火旺起來,鐵鍋里的涼水逐漸沸騰起來,鮮綠的苜蓿葉伴著煮開的井水滾動,新鮮的氣息隨著蒸騰的水汽飄散開,瀰漫在廚房裡,順著煙囪爬出去,飄散在整個村子的雲朵里。
開水焯十分鐘出鍋,時間太久苜蓿葉會太綿失去味道。
過一遍涼水放在網籃中涼五分鐘,人們對苜蓿菜的做法早已爛熟於心,不用看手錶時間也能掐到很准,大概是幾十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人習慣吧。
再將醋倒入熱鍋,加花椒、八角、小茴香、鹽、醬油調製汁水,待到苜蓿晾涼,加蒜汁、辣椒、胡麻油,再淋上一大勺調好的汁水,苜蓿的香氣混著蒜香,衝擊著口腔里的味蕾。
在田裡的人們,中午回家,就有一大盤香噴噴綠油油的新鮮苜蓿菜等著他們,再加一碗清酸可口的漿水面,一上午的疲憊彷彿一下子煙消雲散。
苜蓿,它不僅僅是一株植物,也不僅僅只是一道菜,父輩出生的1960年,它挽救過很多人的生命;我的童年裡,和小夥伴一起手牽手去擇菜的時光,是最快樂最難忘的記憶。
當夏季的收割季節來臨時,小村人便集體進入了一年最忙的時候。
一場夏雨後,冬麥齊刷刷的變成了金黃的顏色,人們磨好鐮刀,剛剛五點便上山開工了。
現代化的割麥機一直沒有出現在小村人的生活中,大型的機械開不進這樣的大山裡。小村人的鐮刀一直是收割的絕好工具。
冬麥桿有韌性,剛用鐮刀開始收割的人,手上磨起水泡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果人手多,一天能收割一到兩畝。通常人家都會種植七八畝的冬麥,所以收割麥子是一件很辛苦的活。
割好的麥子要在地里曬五六天,直到麥垛中的水分蒸發乾凈,才能拉回到場里落起來。
等到天氣晴好的一天,磨好場,就要碾麥子了。這是小村人最開心的時刻,辛苦一年,看著飽滿的麥粒從麥稈底下跳出來,豐收的真實喜悅在一家人心中蔓延。
春糧收割完後,人們稍稍會有幾天的休息時間。但農民,哪天才會真正休息下來呢?
雞鳴的第一聲,就會看到裊裊的青煙從某一戶人家的黑色煙囪里升起來。簡單的米粥、一個饅頭,便是一頓早餐。
此時的天空,還掛著明亮的星星,月牙懸在山頭。涼涼的風從山間吹來,悄悄的吹過田野,莊稼和人們一樣,被早晨的山風拂醒了。
秋糧,不是秋天播種的糧食,而是在秋天成熟收割的糧食。秋糧的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有玉米,高粱。還有蕎、谷和糜子。
每年春雨漸漸下的多了,這時候,土裡吸飽了水,變得疏鬆可動。到時就可以鋪地膜種玉米。有的地膜是在冬天時鋪好的,可以防止春天的害蟲吃玉米的幼苗。
幼苗在溫暖的地膜里,可以躲過大風,最重要的是可以防止倒春寒。五一的時候開始要放玉米苗出來,因為玉米苗太嫩,頂不破柔韌的地膜,需要人工幫助。
玉米是小村人重要的經濟作物,通常每戶人家會種上個兩三畝,恰好五一放假孩子們有時間,就可以幫忙去放玉米苗。
小村的農業活動離不開小孩子,小孩子也不會完全專註於學習。干農活、學習、玩耍,在他們眼裡,一樣重要。
小村人沒有水來養魚、種菜,糜子和穀子便是另外很重要的食物。糜子收割以後,碾掉皮,揚場揚掉灰。
細細收拾乾淨後就可以做餅吃了。用熱水和面,糜面燙開後倒在特別的鐵鍋里,十幾分鐘後揭開鍋蓋,糜子的香氣撲鼻而來,惹得人滿口生津,想迫不及待的咬上兩口。
如果有耐心,等到糜麵餅放涼,到時用小村人特製的果子葉汁一泡,便是一道獨特的人間美味。
穀子就是大家都熟知的小米。收好的穀子去掉殼,碾製成圓圓的小米粒。早上燒一把柴草,煮一鍋小米粥。小米煮粥很營養,是養胃的良品。
小村人沒有高檔的補品,五穀雜糧做熟就是一頓美味佳肴。
就這樣,小村人在平淡的生活中一天天迎來初升的太陽,在平凡中伙食中送走落下的夕陽。
種植在他們眼中,沒有機械帶來的噪音,沒有農藥帶來的污染。
他們在一塊塊破碎的田地里耕耘著,不說悲苦,不說困難,生活就這樣平靜到變成一首永遠循環的歌。
攝影:東東 地點:家
腳踏實地謀發展
努力努力再努力
by.小栗子
TAG:栗子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