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的日本兵不戴鋼盔的原因竟是因為這個!
世界上如今在民間許多常見生活用品,都是從軍需物品演變而來,鋼盔也不例外。現代鋼盔發明一戰時期,由法國的亞德里安將軍發明,用來防護外部力量對士兵頭部造成的損害。然而幾乎所有發明的靈感都誕生於巧合,故事發生在一次突然襲擊當中。一天,法軍的部隊遭遇德軍部隊的偷襲,毫無準備的法軍戰場頓時亂作了一鍋粥,德軍的活力非常足,連隨軍在後方的廚房士兵也未能倖免,在一片狼煙之中,在廚房門口放哨的士兵急忙用一口鍋蓋在頭上,等在戰火停息下來之後,雖有受傷,但是它也成為了這場戰役中法方部隊的唯一倖存者。亞德里安將軍恰巧來前線慰問官兵得知此事,於是有了製作「鋼盔」的想法。
鋼盔多由金屬製造,當然選用不同的材料鋼盔的堅韌程度也有所不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借鑒於一戰的經驗,美軍為士兵裝備了鋼盔,由於鋼盔的弧線設計,使得子彈在擊中鋼盔時滑落,據不完全統計,裝備了鋼盔的美軍減少了至少七萬左右的傷亡。鋼盔在日語中被叫做「鐵帽」,在日軍進行侵華戰爭前夕,日本軍部也為士兵裝備了鋼盔,但是沒想到,鋼盔在中華大地上發揮的功效大大減弱,甚至為日本軍隊帶來了不少的麻煩。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在中華大地上使用鋼盔的第一次戰役,也是日本使用鋼盔的第一次戰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日本軍方派出代表到歐洲觀戰,在觀戰武官的提議下,日本為士兵裝備了鋼盔,但是一直都沒有使用過。九一八事變之時,東北軍的不抵抗政策反倒讓日軍「措手不及」,鋼盔沒有派上什麼用場,再加上中國大陸炎熱的氣候,讓許多日本士兵都放鬆警惕。並且,在之後的戰役中,他們又很快發現了日制鋼盔的更大隱患。隨著中國大陸進入冬季,日本兵頂著鋼盔的腦袋極易出汗,而這汗一出來,就被黑龍江寒冷的氣候凍住,加上日制鋼盔的里襯太薄,腦袋和鋼盔凍在一起就是家常便飯了,如果強行摘取,會連皮肉一起扯下。
日本士兵是裝備了鋼盔的,但是日本軍官卻沒有。因為在兩軍交戰之際,日本的軍官大多不會上前線,也不會帶領士兵衝鋒,加上鋼盔設計的種種缺陷,故而日本軍官會佩戴極具標誌性的軍官帽。很快,這樣的特徵讓中國軍隊「鑽了空子」,只要在一群日本兵中看見一個沒有佩戴鋼盔的,準是一條「大魚」!到了此時,日本的鋼盔對於日本兵來說,就好比是雞肋的存在了,用與不用,都是麻煩。
※摧毀納粹核武計劃:美媒刊文紀念二戰岡賽塞德行動75周年
※一戰的義大利就非常的坑,為何二戰德國還要跟它結盟?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