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雲鵬:「形而上學性質」的中西比較釋讀

張雲鵬:「形而上學性質」的中西比較釋讀

Comparative Explanation to"Character of Metaphysics"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Zhang Yunpeng

內容提要:茵加登運用現象學的方法分析文學作品的構成,在四層次結構說之外,他又提出了一個更為重要的因素——形而上學性質。因其所論抽象玄奧令人費解,故本文特從功能、來源、存在方式三個角度,藉助於中西美學的比較對其作出釋讀。文章指出,「形而上學性質」的含義與中國古典美學中的「道」、「氣」、「神」、「意」有相近或相通之處,即通於「道」、「氣」、「神」、「意」的哲理層面。但這個哲理層面,不是指抽象的純思想,而是包含了情感、形象和思想於一體並被氣化之後而通向虛無通向無限的一種東西。功能、來源、存在方式這三個角度,恰恰可以被看作是對「形而上學性質」的三個方面的規定。藉助於這些規定,就可以深化我們對它的理解。

Roman Ingarden analyzed the composition of literary works in the way of phenomenology.Besides the four-level-structure theory,he put forward a more important element-character of metaphysics.Because of the abstract and abstruseness of his words,I"ll explain it from its function,origin and way of existenc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aesthetic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re is som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meanings of"character of metaphysics"and the philosophic theory of the four concepts of"Tao","Air","Spirit",and"Will"in classical aesthetics of China.This philosophic theory is not a kind of abstract and pure idea,but something contains emotion,image and idea and leads to nihility and infinity after being saturated by"Air".The three aspects of function,origin and way of existence may be exactly regarded as the stipulations for"character of metaphysics".We can understand it further through these stipulations.

關鍵詞:茵加登/形而上學性質/道/氣/神/意/Roman Ingarden/character of metaphysics/Tao/Air/Spirit/Will

當茵加登運用現象學的觀點考察文學作品的時候,他首先確定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一個純粹意向性構成。為了進一步證明這一點,他提出了文學作品四層次結構說,即:每部文學作品在保持其內在統一性與基本性質的條件下,包括以下四個必要的層次:(1)字音和建立在字音基礎上的高一級的語音構造;(2)不同等級的意義單元;(3)由多種圖式化觀相、觀相連續體和觀相系列構成的層次;(4)由再現的客體及其各種變化構成的層次。但他又認為四層次結構並沒有窮盡文學作品的全部,所以在此之外,茵加登又特別提出了文學作品的一個更為玄妙的因素——「形而上學性質」。

茵加登所認為的形而上學性質,既不是通常所說的事物的屬性,也不是一般所指的某種心理狀態的特點,而是通常在複雜而又往往是非常危急的情景或事件中顯示為一種氣氛的東西,這種氣氛凌駕於這些情景所包含的任何事物之上,用它的光輝透視並照亮一切。例如崇高、悲劇性、可怕、駭人、不可言說、神聖、悲哀、幸運等所閃現的不可言說的光明以及怪誕、妖媚、輕快、和平等都是文學的形而上學性質。

這樣一種表述,的確不易使人把握。實際上,目前國內介紹研究茵加登美學思想的著作或文章,在涉及其「形而上學性質」時,多為泛泛文論,缺少深入的理論剖析,令人有不著邊際之感。為化玄奧為平易,筆者擬從功能、來源和存在方式三個角度、藉助於中西美學的比較來對文學的「形而上學性質」作一番釋讀。

一、功能

就其功能而言,其一,不管這些性質本身具有正面的還是反面的價值,它們的顯示卻是一種正面的價值。這是同庸常灰暗的日常生活相比所得出的一個結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看重的是一些「小的」實際目的及其實現,人被功利化和片面化了,生存的意義及其創造性被忽略了,由此造成生活的灰暗,生活在無意義地流逝。而文學世界所顯現的氛圍卻總是表現為一種燦爛奪目的光輝,讓人感到生活是值得留戀的。茵加登在這裡所講的實際上是文學世界對於現實世界的超越,在現實世界,人捨本逐末,成為片面化的人;而在文學世界,尤其是經形而上學性質的洗滌浸染,片面的人升華為整體的豐富的人,生命的本義開始顯現。

其二,進一步講,這是一種怎樣的正麵價值呢?「它們顯示出生活和一般生存的『深一層意義』」,甚而至於說,「它們本身就構成這種通常處於隱蔽狀態的意義」[1](p261)這就不免使我們去追問,茵加登所說的「生活和生存的意義」指的是什麼?用茵加登自己的話來說,它們既是「以一種形式呈現的事物本原」,又是「我們本身的精神——心理本質」。[1](p261)因而隨著觀看和實現它們,「我們也就進入了本然的存在」。[1](p261)茵加登因此說「形而上學性質的顯示構成了生存的頂點和深層基礎」。[1](p260)這種「進入本然的存在」的觀點讓人想起另一現象學美學家蓋格爾的主體三層次結構說:生命的自我、經驗性自我、存在的自我。在蓋格爾看來,生命的自我和經驗性自我屬於現實層面上的主體,他不可能與對象建立起審美關係。因而,它既不能發現事物的本原,又不能體驗到主觀的精神意味。而存在的自我卻達到了主體結構的最深層次,這個主體超越了粗陋的實際需要上升並與對象構成審美的關係,因而是審美層面上的主體。這個審美的主體能夠「去莊嚴宏偉地、熱情奔放地、品格高尚地觀看、感受、體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恰恰變成了我們在平常生活中所不可能是的人——變成了品格高尚、莊嚴宏偉的人類。」[2](p179-180)我想,這也就是茵加登所說的「進入本然的存在」的含義所在。

而他「形而上學性質的顯示構成了生存的頂點和深層基礎」的說法,與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高峰體驗」又有相通之處。在馬斯洛看來,人有各種層次的需要,而處在最高層次的則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在自我實現的最高點,高峰體驗便產生了。當然,馬斯洛並不認為高峰體驗僅僅產生於藝術活動中,但他確實認為高峰體驗在藝術活動中更易得到充分的體現,因為藝術活動是超越性的,它最易滿足作為超越性需要的自我實現的需要。當人在審美活動中產生高峰體驗的時候,「創造者與自己所創造的產品合而為一,音樂、繪畫、舞蹈的欣賞者成為音樂、繪畫、舞蹈本身」。在此,「個性最大限度地獲得了自身,同時又最大限度地超越了自身。」[3](p289)這也就是茵加登所說的它們既是「以一種形式呈現的事物本原」,又是「我們本身的精神——心裡本質」的意思:主客體完全融為一體。在高峰體驗的狀態中,人「超越了普通意義上的需要和慾望,達到了非衝動、非需要、非願望的最高、最可靠的統一。」[3](p291)這時人與上帝沒有兩樣。因此,人感到自己處於自身所有的力量的頂峰,自由、自主、直覺,更加富有創造性,到達了人的不可重複性、個性和特質的頂點,終極地主體地體驗到終極因,體驗到完成或盡善盡美。馬斯洛所描述的「高峰體驗」不恰恰就是茵加登所說的人所達到的「生存頂點」的狀態嗎?

其三,這樣一種構成生存頂點和深層基礎的氛圍,必定對鑒賞主體產生深刻的影響。具體說,一方面它使生活中的其他部分黯然失色,另一方面它們打動我們並且壓倒我們。茵加登由此得出結論說:「它們引起沉浸於其中的存在的徹底改變,不管它們帶來的是解救還是處罰」。[1](p261)它使我們得到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永遠不能獲得的東西。

在這裡,茵加登注意到當形而上學性質具體實現時,由於影響過於強烈,欣賞主體無法保持冷靜——既沒有力量,也沒有時間忘懷於靜觀之中。由此導致的結果是主體無法充分體驗形而上學性質的全部內容。那麼這是否與以上所說的「構成生存的頂點」、「引起……存在的徹底改變」相矛盾呢?筆者的看法是,「主體無法充分體驗形而上學性質的全部內容」,一方面說的是形而上學性質意蘊的無限豐富性,而另一方面則是說無法充分體驗恰恰是主體沉浸其中深刻體驗的渾沌狀態。正是在這種渾沌狀態中,主體達到生存的頂點,其存在得以徹底改變。

在文學世界的形而上學氛圍中,我們無法靜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一直存在著追求這種忘懷於靜觀之中的隱秘渴望。正是這種隱秘的渴望構成了藝術創作的最後根源。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說,茵加登所謂「靜觀」含有超越之義。

其四,以上三種功能是從文學接受的角度講的,而從文學本體的角度來看,茵加登認為「文學藝術作品通過表現出形而上學性質才達到它的峰頂」。[1](p263)也就是說,顯現出形而上學性質的文學作品才是優秀的文學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_哲學 的精彩文章:

論威廉·詹姆斯對胡塞爾現象學的影響
倪梁康:現象學美學的起步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_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