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詩經》的表現形式與我國上古繪畫和古文字

《詩經》的表現形式與我國上古繪畫和古文字

本文只想就《詩經》藝術形象的表現方式與上古繪畫、古文字的表現形式的相似性作一點簡單的討論。

一個原始群體的地理環境和生存環境,影響著這個群體的每個人觀察世界、認識世界和表現世界的方式。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觀察到自然界中的某個事物,他們會比較其相似性和差異性,並參照他人的經驗,對事物進行判斷和表現。當某種認知和表現獲得他人認可,並在整個部落使用時,這種觀察——認知——表現方式就成為這個部落共同的文化。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多種藝術形式逐漸形成,這些新的藝術形式必然是在這個文化基礎上發展而來,所以,一種文化內部不同的藝術形式,都有相似性和關聯性。

上古繪畫,指距今一萬年到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原始人的繪畫,包括陶繪和岩畫。

陶繪,主要出土於黃河流域的文化群落。距今一萬年到五六千年前,黃河流域分布著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馬家窯文化等不同的文化群落,在這些文化遺存中發現的陶器、陶片上,存在大量的繪畫。岩畫,我國境內有很多上古岩畫,廣西的花山岩畫已經申遺成功,北方有陰山岩畫、賀蘭山岩畫等,這些岩畫畫面巨大,內容豐富。

古文字,指先秦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這些文字起源於原始社會的記事刻畫、繪畫,經過逐步抽象化、線條化,最終固定成形,到商朝時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文字體系了。

《詩經》形成於周朝。從時間上看,與原始時期最接近;從認知深度上看,周朝人雖然已經脫離蒙昧,建立了國家,但對整個宇宙的認識還處在童年時期。因此,與後世的文學作品來比,《詩經》與上古繪畫、古文字在表現形式上有更強的關聯性和相似性。

一、著重展現描繪對象的特徵

上古繪畫在具體描畫某個對象的時,往往抓住其突出的特徵來表現,有時甚至會以一種誇張手法進行展現,而對非典型性的其他部位則簡單帶過甚至是忽略。這種表現手法有點類似於今天的漫畫。例如從側面畫魚時,往往畫成三角形或剪刀形,鹿的造型突出巨大而繁複的角,野豬則突出其鬃毛和嘴,象則突出其長鼻。

這一特徵在古文字的構型上也有體現。象形字和指事字,本就是脫胎於原始繪畫,因此,強調所代表事物的顯著特徵來進行字形的構造是古文字的一大特徵。這種構型,有的選取正面,有的選擇側面。當然,非典型特徵有時也起一定作用,有的陪襯,有的則是解釋、說明,典型特徵與非典型形象結合成一個整體,很鮮明地表現了所指代的事物。

下圖中列舉了一些古文字,由於當時是文字產生初期,每個字會有不同的寫法。「」,強調老虎之口和條紋,側面之形;「」,側面之形,強調大象的長鼻;「鹿」,側面之形,強調鹿角的枝杈;「」,原義是樹根,因此在「木」(本義是樹)的下端用一橫線強調;「」,原義是樹梢,因此在「木」的上端用一點或一橫強調;「」,原義紅心木,在「木」的中間用一點來強調;「」,正面之形,強調向下彎曲的角;「」,正面之形,強調向上彎曲的角;「」,本義指毒蛇,像蛇之形,強調毒蛇三角形的頭;「」,像水流動的樣子;「」,用閃電的形狀配以銳利的符號來表示,銳利的符號是為了強調聲音的刺耳;「」,像水從山洞中流出的樣子;「」,像人側面之形;「」,強調頭部很大,像伸出雙臂讓人抱的樣子;「」,跪坐的人,雙手疊在胸前。

《詩經》中對人物也很少整體描寫,往往只是強調某一特徵,有時使用比喻,有時只是側重人物特有的服裝、配飾,甚至用這些東西來指代人物。如描寫女子之美,很少有一個完整的美女形象展現在讀者眼前,我們看到的多是局部的美,如《野有蔓草》,強調女子眼睛漂亮;《月出》強調女子體態舒緩;《靜女》寫女子的氣質嫻靜;《有女同車》寫女子美麗像花一樣,並用配飾的美來襯托。而《蒹葭》中甚至沒有具體的描寫,只是給我們一個虛無縹緲的影子。但是,儘管如此,我們仍能體會到人物的美,甚至正是因為這樣描寫,反而印象更加深刻

二、注意表現事物的動態形象

原始生活的狩獵、漁獵生活,使事物的運動性特徵在原始人視覺和心理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他們繪畫中的形象也充滿運動色彩。如半坡彩陶上,有的魚張開魚鰭和嘴,彷彿要越出水面,有的則張開嘴彷彿正追逐前面的獵物;岩畫中的動物或奔跑或回頭,還有的描繪了人們進行狩獵的場景。本文封面所用照片中陶盆上的跳舞五人組,整齊劃一的動作、統一的服飾擺動的方向充滿動感;在赫紅的底色上,人物形象如同剪影一般。這哪裡像原始先民的活動,簡直就是今天的篝火晚會。這些繪畫,既是原始人生活的再現,又顯示出原始人的勃勃生機。

古文字中,很多字是用動態形象來表示字義的。如前文提到的水、泉、子,又如「鼓」,在古文字中,左邊是鼓的形狀,右邊的「支」在甲骨文中就是手持木棒之形,以此來表示擊鼓;「牧」,右邊是手持鞭子之形,以持鞭趕牛來表示放牧。「敗」,古文字中,左側有的是「貝」,有的是「鼎」,右側是手持木棍之形,表示用木棍擊打鼎或貝,表示「毀壞」之意。現代漢語中,帶有「支」「攵」偏旁的字,往往有某種動作的含義。

《詩經》中對事物的描寫也多是動態的,充滿運動感,又非常貼切,符合事物本身的特性。因此,這種描寫只需一兩句就能塑造出一個立體的、有聲、有形的形象。如「肅肅兔罝,椓之丁丁」,描繪了一個動態的狩獵場面;「喓喓草蟲,趯趯阜螽」,寫出了蟈蟈鳴叫的聲音和螞蚱跳躍的樣子;「燕燕于飛,差池其羽」,表現了燕子煽動翅膀飛翔的形象;「雄雉于飛,泄泄其羽」,表現了野雞飛翔緩慢的樣子;「行邁靡靡,中心搖搖」,表現一個滿懷心事的人步伐緩慢的樣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靈熹暖 的精彩文章:

TAG:丹靈熹暖 |